秋分後釣魚
秋分前後釣魚技巧
深秋時節,菊黃魚肥,又是一個垂釣的黃金季節。然而,多種自然因素變化的影響,往往會導致不太理想的收穫,如何應對這些影響以達到理想而又滿意的收穫呢?
一、溫度,溫度是垂釣的先決條件,適宜的溫度不僅讓人感覺舒爽,魚類攝食也分外積極。溫度的突變會改變魚的攝食規律,甚至會導致其浮頭或蟄伏水底。應對上述情況,只有改變垂釣方法。
1.調整浮漂。當魚出現浮頭或上浮至半水中時,一味堅持釣底,只能空竿而返,此時應立即調整浮漂,追魚而釣。具體做法是視原釣深度將浮漂向下捋一漂或二漂的長度,使帶餌的雙鉤懸於水中,利於魚發現食物,可捕捉上浮在中上層的魚。
2.加重鉛波,調整浮漂露出水面一目或調成平水。此目的是鉛墜在帶動浮漂和鉤餌下沉的過程中,因墜重,加快了浮漂的站立速度,當餌在勻速下降或降至魚的泳層時,只要魚吃餌,浮漂便會出現相應訊號,提竿即可得魚。這就是我們常用的浮釣術。如果出現魚蟄伏水底,就採用臺釣中調靈釣靈法,減少鉛皮或釣目,使之達到一餌稍懸起一餌剛觸底的狀態,直至上魚。
3.調整餌料狀態。當魚出現浮頭或在半水中時,使用比重輕溶散慢的餌料,這樣既方便魚就餌和延長就餌時間,又使鉤上有殘留,增加誘魚效果。若魚蟄伏水底,咬餌很輕時,選用比重大,溶散快的餌料,使餌在重墜的壓帶下直擊水底,溶散後呈絮狀或片狀的.餌料魚開口就食。
二、風力,風力的大小是影響深秋垂釣的又一因素。尤其面積較大水域,即使微風,就能吹起較大水波。深秋垂釣選擇背風的釣點是釣友們的共識,因為風力過大一是影響看漂,二是拋投困難。風中垂釣需要注意以下二點:一是加重鉛皮,更換浮力稍大的防風漂或加大浮漂的重量(在漂座內插入適量的鉛皮以穩定浮漂);二是採取低位側拋方法,即將竿尖貼近水面,採用側拋的方法使鉤餌準確落於理想釣點。?
第一招:釣具要比其他季節大一個檔次。秋季魚體大且肥,掙扎力強,吃食又不像其他季節那麼挑剔,見餌就吃。根據魚類在秋天的這一習性,魚竿要粗壯結實,漁線宜粗些,魚鉤宜大些。漁線的粗細,魚鉤的大小,要從實際出發,因魚而異。
第二招:釣場要選擇寬闊的水面。秋天,溫氣、水溫適度,魚兒遊動活躍,四處找吃。根據這一習性,要選擇寬闊的水域垂釣。寬闊的水面氧氣充足,水深,食物多,魚兒為越冬作好準備,就將大量進食,尤其是大魚,多在寬闊的水面遊弋,打窩之後,魚易於集中,好釣取,釣得也多。
第三招:釣位、釣點要選擇陰、潭、尖、邊、風。
1、釣陰:陰者,陰坡和遮陽的地方;
2、釣潭:潭者,深水也。當秋天天氣漸冷之時,地溫卻是熱的,如空氣溫度降到4℃,1米深水的溫度是在10~15℃,當氣溫在8℃左右時,2米左右的深水,溫度尚在20℃以上,因此浮游生物在深水裡生活,大魚當然也在深水中覓食;
3、釣尖:尖者,岸的鏵尖處也。入秋後,大魚遊弋通道一般離岸較遠,而鏵尖由於伸入水中,相當於釣竿的延長,釣位釣點的選擇在鏵尖,不僅能使拋鉤較遠,還可左右開釣,具有較大機動性;
4、釣邊:邊者,岸邊淺水區也。釣位選在淺水區,邊沿處下鉤,上鉤率極高;
5、釣風:風,指的是風向。秋季魚兒喜歡北風,在北風中,正北風、西北風最好,東北風也不錯。
第四招:魚餌要香甜、鮮活。
1、誘餌:秋釣的誘餌,以藥米、麝香米、微酸的糟食、啤酒槽、紅薯、老、嫩玉米粒等為上乘;
2、釣餌:秋釣的釣餌以粑紅薯粒、老、嫩玉米粒、糟食、啤酒糟中未爛的小麥和玉米粒、蚯蚓、小蝦、螺螄肉、蠅蛆、蚱蜢、蟋蟀、蟑螂為主。
第五招:釣法要靈活多樣。魚類屬於變溫動物,隨著氣溫、水溫的變化而變化。初秋、促秋、深秋的氣溫、水溫不同,釣法也不一樣。如釣鯽魚,初秋、促秋宜釣早晚兩頭、釣邊、釣底。如遇悶熱天氣,底釣不行,就改為浮釣、半浮釣。深秋則以逗引法為佳,拖拉餌鉤要勤,幅度要小,誘魚上鉤。又如釣草魚,早晚水面溫度適宜,草魚多在水域的上層活動、覓食,以釣浮為主;中午、下午,水面表層溫度高,草魚多在水域的中層活動、覓食,以半浮釣為佳,中午、下午溫度低或水錶層溫度高,草魚多在水底活動、覓食,以釣底為好。
三、風向,風天,肥水水域和瘦水水域的釣點選擇正好相反。前者宜選在上風口,後者宜選在下風口,二者的共同之處是均宜選出入水口附近。秋天釣魚這也是一般的垂釣選點常識。深秋垂釣時,因天氣轉涼,溫度降低,魚類覓食規律及路遊踐線亦隨季節的變化而改變,常常侷限在一定的範圍活動。岸邊的凸凹處能集聚豐富的餌料和充足的氧氣,魚類也就不枉作耗能的遠端遊動,因此凸凹的岸邊就成了最佳釣點。出入水口溶氧和餌料雖然豐富,由於水體不停流動,水溫在此季節更顯偏低,魚不願在此滯留。在垂釣過程中,尤其是野釣,由於各地所處地理位置不同,水文、溫度及環境因素相差亦大,所有這些都要求釣友靈活掌握,隨時隨地應變,才能有不菲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