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名著傅雷家書讀後感

名著傅雷家書讀後感

《傅雷家書》不是一本普通的家書。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名著傅雷家書讀後感,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名著傅雷家書讀後感1

父母是我們身邊最貼近的人們,他們時刻關懷著我們,在身邊教導著我們。同樣是父母,傅雷透過書信的方式溝通。正是這一封封的書信,感動著我們,打動著我們。

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物件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裡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裡,文字就到哪裡。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裡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讓父母更瞭解孩子。

名著傅雷家書讀後感2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偉大的父親,無論這個父親是知識淵博的或只是一個只會下地耕作的農民,他們一樣的.偉大。在讀傅雷家書的時候,字裡行間都洋溢著濃濃的親情,讀著讀著就讓人對這麼一份父子情欽佩。他們雖身隔萬里,但父親卻透過兒子的信,深入地瞭解兒子,寫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對兒子學業的指導,更多的是對兒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話充滿著父愛,蘊涵著真理。

現在很多人都學會了隱藏自己,與其在陽光下赤裸裸地奔跑還不如在陰暗的隧道里奔跑,你從不曾理解我,我也從不需要去解釋,還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書裡面把自己的情感細細地表達出來?每個人都怕別人把自己看穿、都怕別人知道自己的每點每滴,因為我們很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間,擁有一個誰也闖不進來的地方。回想著自己從識字開始,到跌跌撞撞地步入大學,知識更是增長不少,即使自己的文筆多好,卻吝嗇得從不給父親寫一封信,小時候經常見面,大了就只靠這電話來溝通,幾乎都不用寫信,就連朋友都只是發發E—mail,很少抓筆寫字。現在即使情感是多麼地氾濫,最多就是在自己的日誌了通通宣洩完了之後就把那篇剛剛寫好的日誌刪除,在生活裡很多時候都在隱藏著自己的情感,從不敢輕易地讓別人把自己的所有都看透。是現代的世態炎涼比以前嚴重了嗎?還是人的意識發展得太快,社會跟不上步伐?

傅雷先生在信上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於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並耐心分析、糾正。我們又何曾如此跟家裡的長輩提及過這些問題?在學校的生活,父母不知道,也不想讓父母知道,更別說戀愛。不否認,我們曾經都是乖乖孩子,也曾認認真真地聽著媽媽的話,按照著父親的指導去做事去學習,但是越長大越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有時候總覺得父輩們都是老一代的思想,不能理解我們的想法,說了也白說或著遭到批評,或許也是我們太任性。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按著自己的意思與心情去做事,儘管每次都會撞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遍體鱗傷,但是不論我們是多麼的任性,不論我們曾經是多麼地傷害了父親,他總是一如既往地關心著我們,從不因我們的一時不懂事而丟棄我們,這種感情也叫父愛。無論我們走得多遠,總有那麼一根線,牽著我們,一頭系在家的門前,另一頭系在我們的心上,無論我們在外面生活得多累、多疲倦,總有那麼一個港灣,讓我們的發動機有著驅動的能量,這是家的力量,也是因為家裡的那一根頂樑柱——父親!

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雖然我們沒有家書,沒有像傅雷那樣知識淵博,是著名文藝評論家又是文學翻譯家。我們的父親很普通,但是我們擁有的父愛卻是不能用這些社會上的名銜來衡量,每一個父親都是他們孩子的力量支撐。我們沒有家書,但是我們有的是對父親的惦念,對家的依戀,那是我們精神的最終去處,也是一樣的永恆!

名著傅雷家書讀後感3

一九五六年,傅聰回國度假,為上海音樂會做準備,父子在琴旁切磋。

明眸皓齒,最迷人的是一雙清澈透亮的大眼睛。二十多歲的傅聰爽朗地笑著,右手瀟灑揮離琴鍵半懸在空中,乾淨的白色襯衫襯出他修長的脖頸。仰頭,望向父親。

這麼多年一晃而過,傅先生還是一如往常。嚴肅,甚至不苟言笑。但無論兒子成長到什麼歲數,有過多少遊歷與見解,在他眼裡,他還只是個孩子,只是一個隻身求學異鄉,使他迫切渴望與其書信往來的聰兒。

從未動筆寫過一封家書,更甚,也未曾讀過一篇。《傅雷家書》於我是啟蒙讀本,字裡行間流淌著家庭的細膩與堅強。這部由各個連貫的圖塊拼合而成的漫漫長卷,令人震撼地描繪了四年來一對父母不曾間斷的興奮與焦灼共生的情感。從第一篇,到最後一篇,熾烈燃燒的牽掛之情從未熄滅,它無畏時局的動盪與翹首相盼的煎熬,遠渡重洋,時刻為他鄉學子的一顆赤心蓄柴積薪。細細讀來,更像親手鋪展開一幅畫卷,無論是工筆細描還是潑墨寫意,都入木三分。

印象最深的還是傅聰比賽前後半年中父子的往來書信,兩人幾乎站在對立面上,對彼此的音樂見解持以反駁態度。字面不顯,卻能在筆下窺見一斑。在傅聰對於李赫特盛讚不絕的一箋長信中,不難讀出一個正值人生巔峰輝煌時期的青年幸逢知己的狂熱與惺惺相惜。他的情感就像他的音樂、琴法一樣,像水,江河之水,只滔滔不絕地流出來,完全是自然的,而且是沒有終結的。他寫信,感嘆人心神秘莫測的力量。

或許在讀者看來,那神經敏銳的血統未嘗不是一次少加思索的情感衝動,但最重擊心靈的還是傅雷在信中深厚而娓娓到來的答覆:

“中國哲學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讓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動聽眾的感情,使他們如醉如狂,哭笑無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排程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一樣不動聲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藝術與人生的最高境界。”

你會發現傅雷一方面和我們的父母一樣,嘮叨、牽掛、敏感、苛求、大事小事都不肯放心,另一方面,他又和絕大部分父母不同,他有著超凡的悟力、淵博的學識、澄明的人生哲學,他不只是詢問、敦促、鼓勵,而是用這一整套豐富的修養來愛和培養自己的孩子。從家國情懷到為人處世細枝末節,竭盡父母職責,表現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道德和良知。

或許教育也是一件難事。傅雷常常懊悔自己對兒子“過於嚴厲而低估其本身水平”的“失敗的教育”,但在這346通家信中,我讀到了作為父親對兒子充分的啟發教育: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是的,傅雷的教育,“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如他本人一樣,如他的妻子一樣,如他的兩個兒子一樣。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家庭濡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