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圍城》讀後感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這是我看錢鍾書先生《圍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話。
前段時間趁著無聊打發時間就把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粗略的拜讀了一下。看的不是很認真,但是感受挺深的。這幾天因為要準備讀書交流會,所以又把這本書再次看了一次,兩次真的會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這次我感覺自己從書中得到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書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可以知道一點。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句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起初我還以為這只是被利慾佔據心靈的表現,後來縱覽全文之後,才知道,這句話是出自留洋學生,一個孤高畫質傲的女子,蘇文紈口中說出:她是在感慨愛情與婚姻,同時也在領悟那個時代的人生意義……
小說以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在感情上,方鴻漸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在和他有過關係的幾個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對於鮑小姐,他失敗於無力抵抗,對於蘇小姐,他失敗於優柔寡斷,對於唐小姐,他失敗於無所行動,對於孫小姐,他失敗於沒有判斷力。雖然說圍城存在,但大多數感情的圍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時,他也是承認自己的失敗的,當他拿到了克萊登大學的假學位,卻不肯以假亂真,實際上就承認自己做了賊,做人還是強勢一點好。
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有著圍城,我們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無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說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現如今的社會,競爭激烈,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同學朋友之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裡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各種壓力壓得我們透不過氣,我們出生開始就有著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能做的不是隨遇而安,我們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與命運作鬥爭,只有這樣,我們的這座圍城才不至於是困擾我們,說不定可以變成我們的烏托邦呢!
的確,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都有“圍城”,事業,愛情,家庭,學習,生活都與這座圍城密切相關,看你自己如何取捨。人性本惡亦或是人性本善?這都交由我們自己去探究。
只有一點,我覺得我們是不能改變的,就是身處這樣一個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險惡,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要保持一顆善良單純的心。雖然很多事實證明,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自己想,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身處亂世,心亦不變”。我們現在還沒有踏入社會,還沒有真正嚐到社會的滋味。在學校裡我們也不能迷失自己,與人交往我們不能見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誠相待。我自認為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不管是誰,我覺得只要我真心真義對你,時間久了你也會一樣對我。做人這樣,做事情又何嘗不是一樣的道理呢?做事情我們絕對不能心存僥倖,一定要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去做好,去盡全力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務。
書中的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過洋,沒什麼理想,不善交際,一介書生,也很單純,這個故事到最後給我們呈現的無疑是個悲劇,起初,我以為方鴻漸和蘇文紈會是一對,可惜現實很殘酷,方鴻漸不喜歡蘇文紈。這讓我想起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對往往走不到一起。最後方鴻漸和孫柔嘉成了一對,他們都是很單純的,他們經常為很瑣碎的小事爭吵,這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兩人都不願意認輸,小氣,斤斤計較,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大家都向對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己的脾氣,一旦在一起,柴米油鹽,朝夕相處,矛盾自然爆發了,圍城心理,是人性吧,這也是這部小說能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現在80後結婚有多少是能如自己所願的,很多都有來自親友雙方父母的因素,最後都不得而終。其實我不夠資格在這裡說到感情,畢竟自己少不更事,但是自己身邊這樣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一定發言權,他們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錢弄得不能走到最後。
看完圍城,我總有一種很壓抑的心情,總覺得回味悠長。以後有時間一定再讀一遍,看看是否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是否可以給我其他啟發。我也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這本書,說不定可以讓正困於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