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遷過程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遷
從時刻上看,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變遷經驗了三個階段,一是1987-1999年實施的以農夫單方繳費為主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老農保”)階段;二是2009年開始試點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階段,三是2014年2月開始推進的將新農保與城鎮住民社會養老保險歸併,構建城鄉住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事變。
2.1老農保制度的成立與失敗
改良開放以及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實驗之後,跟著農村集團經濟的祛除,集團分派和五保戶扶養制度逐漸失去經濟來歷;而勞動力活動、農村家庭侷限小型化等題目的呈現,也導致家庭養老這一農村首要養老模式的職位開始鬆動。很長一段時刻內,養老保險制度是農村事變中的一個空缺。在這種氣象下,處所當局開始了對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自主試探。20世紀80年月初,上海嘉定縣就開始了社群養老嘗試。民政部也於1987年在經濟較發家的地域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事變。
直到1992年,民政部才在前期試點履歷的基本上,出臺了我國汗青上第一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方案《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根基方案(試行)》(老農保制度)。該方案對農村養老保險的劃定為:資金籌集僵持以個人交納為主,集團補貼為輔,國度給以政策扶持的原則。個人交納要佔必然比例;集團補貼首要從州里企業利潤和集團蘊蓄中付出;國度予以政策扶持,首要是透過對州里企業付出集團補貼予以稅火線支浮現。繳費尺度設多檔次,月交費尺度設2、4、6、8、10、12、14、16、18、20元十個檔次,供差異的地域以及州里、村、企業和投保人選擇。
然而這一制度在推廣時並不順遂。譬喻內蒙古的“老農保”事變從1992年開始試點,1996年全面推開,至1998年尾總共不到100萬人參保,只佔農牧民總數的7%。吉林省在1999年即開始呈現了新增參保人數降落,退保人數逐漸增多,農村養老保險泛起全面萎縮狀態。因為老農保參保率越來越低,國務院於1999年7月指出今朝我國農村尚不具備廣泛實施社會養老保險的前提,抉擇對己有的營業實施整理整頓,遏智宓?新營業,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被叫停。
為什麼試點期的的樂成不能有用推廣到世界呢?學者說明以為有以下幾個緣故起因:(1)中國農夫具有明明的務實性和履歷特性,受傳統文化和保守頭腦的影響,他們很難熟悉到為晚年期舉辦儲備的須要性。(2)老農保低下的保障程度對農夫缺乏鼓勵性。跟著經濟成長通貨膨脹是種常態,2-20元的'等差繳費檔次恆久來看,無法使得農夫對將來有精采的養老保障程度的預期。(3)農夫承擔過重。我國農村住民的收入1985年只有人均397.6元,1990也僅有686.3元,而老農保正式實驗的時刻段裡,農夫人均三項承擔性(學雜費支出、醫療費支出和各類稅費支出)支出額占上年人均純收入的比例均高達11%。在這種氣象下,農夫顯然無暇顧及對將來的養老舉辦投資。
2.2新農保的成立與順遂實驗
1999年國務院叫停老農保後,我國農村正式的養老保險制度佈置又從頭進入了空缺期。然而,我國農村老齡化水平在不行否決的上漲,打算生養政策的實驗又使得農村傳統的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嚴峻影響,同時,跟著市場經濟改良的深化,城鄉差距越來越大,這些身分都欺凌中央當局重視農村的養老題目。另外,2008年前後發作的金融危急也是新農保制度出臺的重要外部身分。在金融危急的攻擊下,海外市場走軟,而我國海內喪程度早在金融危急前久陷入了低迷狀態,箇中城鄉收入差別龐大、農村住民收入太低、喪手段不敷是制約我國海內市場喪手段不敷的根天性緣故起因。因此,進步農村住民的收入和社會福利,既可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調和,又能發生大量內需,刺激經濟,堪稱一舉多得。
因此,2009年9月1日,國務院宣佈《國務院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抉擇2009年在世界選擇10%的縣(市、區、旗)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試點,往後每年增選10%的縣市試行,至2020年之前根基實現對農村適齡住民的全包圍,並明晰了各級財務對新農保的補貼政策。新農保與老農保對比,最大的變革是明晰了當局對農夫養老的財務責任。新農保方案提出:新農保基金由個人繳費、集團補貼、當局津貼組成,箇中個人繳費分為100,200,300,400,500元五個檔次,處所當局對農夫參保補貼不少於每人30元,中央當局對60歲及以上農夫提供每月55元的免費基本養老金。
新農保政策頒佈後,受到了農夫的熱烈接待,山東省制止2010年10月尾,全省國度首批新農保試點參保人數到達563.1萬人,累計基金結餘34.7億元,均勻參保率為89.3%;江蘇南通市新農保試點參保率為95.78%;南寧武鳴縣一年來新農保參保率達85.11%。新農保之以是可以或許順遂推廣,強盛的當局財務投入對整個制度各方主體起勁性的盤活起到了要害性浸染。當局財務投入廢除了農夫的短視生理,活動偏好及對當局的不信賴等身分。新農保制度中劃定的年數高出60歲的農夫可以不消交費,只要其切合交費前提的後世參保,則其高出60歲的怙恃即可免費領取每年660元的養老金這一劃定,對付農夫來講是一筆極划算的帳。
與老農保對比,新農保的特性詳細示意為:(1)新農保更具廣泛性和社會性。新農保試點地域包圍世界各大中小城鎮的農村地域,參保工具為全部的農村大哥住民,而老農保的參保工具只是限制為“非城鎮戶口,不由國度供給商品糧的農村生齒”,參保工具的範疇擴大使得新型農村養老保更具廣泛性,有利於農村大哥住民在根基民眾處事上實現均等化。(2)新農保更具互濟性和福利性。新農保固然仍僵持個人繳費、集團補貼和當局津貼的情勢,但不再限制各部門的繳納比例,而是起勁勉勵社會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輔佐參保人繳納資費,中央當局和處所當局也採納響應本領增進對當局津貼基金,大大減輕了農夫個人繳費的承擔。(3)新農保凸顯了當局的主體性。當局作為社會養老保險的履歷主體,在“新農保”的奉行程序中包袱著研究方案、擬定政策、組織打點、財務投入、監視與處事的職責,對“新農保”的良性執行施展了不行更換的浸染。強盛的財務氣力和財務投入表白了當局作為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供應主體的供應手段和供應意願,這是新農保可以或許順遂奉行的最重要身分之一。
然而,新農保政策也有它自己的弱點和題目。起首,相對付日益上漲的物價,每月55元的基本養老金的結果其實有限,以後種角度來說,新農保更像是社會福利津貼而非社會保障制度。在將來很長一段時刻內,家庭養老模式如故會是農村養老的最首要模式。因此,中央當局必需慢慢進步基本養老金數額,才氣更好施展新農保的社會保障浸染。第二,固然當局劃定新農保在籌資上實施“個人繳費、集團補貼、當局津貼”的方法,可是我國絕大部門地域的農村集團經濟成份已歸於零,指望靠集團來舉辦補貼也許性不大。而劃定的每年30元的處所當局津貼,對付我國中西部數百個吃財務飯的貧窮縣來講,也有必然的承擔。另外,新農保在執行程序中,怎樣成立公道的統籌機制,怎樣實現基金的公道運作、保值增值,怎樣停止呈現“空賬執行”徵象,這些都必要過細研究、審慎籌劃。
2.3城鄉住民根基養老保險制度的成立
2014年2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集會會議抉擇,歸併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農保)和城鎮住民社會養老保險(城居保),成立世界同一的城鄉住民根基養老保險制度。“城居保”成立於2011年,針對都市18歲到60歲處於事變年數但沒有事變的住民,這個群體人數不多,世界僅幾萬萬人,參保人數相對來說並不多。而這兩種養老保險制度計劃上很是相像,好比,都設立了個人賬戶、個人向賬戶裡繳費、繳費公式也相同,兩種制度養老金髮放公式也相同。因此,將兩者舉辦歸併,有助於低落本錢、進步服從。更重要的是,成立同一的城鄉住民根基養老保險制度,意味著我國開始進入到衝破民眾處事城鄉二元制度、推進制度並軌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