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作文

七夕作文:七夕雜俗

七夕作文:七夕雜俗

縱觀七夕雜俗,也多與七夕節俗兩大主題“乞巧”、“婚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可以說,幾乎是從這兩大習俗發展出的新的趣味和習俗。

曬書/曬衣裳

正式記載民俗活動的,始自東漢,《四民月令》(成書於166年)有這樣的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作幹糗,採蕙耳也。”曝書和衣裳的習俗一直到明清都還有。

七菜羹/人形彩帛

《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翦綵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相遺。”(華勝即花勝, 古代婦女戴的一種首飾, 剪五色綢做成)

天河淚

江浙一帶,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種生/泡巧

在七夕前幾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

樹液洗頭髮,花草染指甲

七夕之節物風俗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多是少女與兒童們。

做巧食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賀牛生日

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

供“摩侯羅”(磨喝樂)

“捏塑彩畫一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盼良嗣。”這是關於宋代七夕節物摩侯羅(磨喝樂)的寫照。宋元玩具很有節慶性和時令性。在東京,每逢初六日、七日晚,市民多結綵樓於庭,喚作“乞巧樓”,為的是放置“魔合羅”。

所謂“魔合羅”,又可稱之為“摩訶羅”“磨喝樂”等,是梵語的音譯,是佛經中的神名,傳自西域。在宋代小說、元雜劇中,魔合羅成為漂亮可愛的化身。如《十三郎五歲朝天》:“又是一個眉清目秀,唇紅齒白,魔合羅般一個能言能語,百問百答。”這些在《東京夢華錄》《夢梁錄》中都有記述。

一般來講,魔合羅是小的泥塑偶,但用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裝罩。也有將魔合羅裝飾得金珠牙翠,所以貴重得值數千錢。《武林舊事》記皇家的魔喉羅“大約高至3尺,或用象牙雕鏤,或用龍涎佛手香製造,全用鏤金珠翠,衣褶、金錢、釵鐲、佩環、真珠、頭須及手中所拿的戲具,都是‘七金’做成”。 最為廣泛的還是泥塑的魔合羅,在宋元俗稱為“泥孩兒”。在魔合羅的塑造上,以宋代蘇州地區製作最為精巧,這在《歲時廣記》、《方輿勝覽》中都有明確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