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灸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早在清朝初期張璐的《張氏醫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防止哮喘復發的記載。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具體做法是,透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中藥,以達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時間有嚴格規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個農曆節日,古醫書載,伏日必是庚,庚屬金,與肺相配,祖國醫學認為,寒來暑往,時序變遷,對人體關係至大,《內經》提出,“春夏養陽”可以預防冬天疾病的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和體質虛弱易感冒者等都屬於肺經範圍的疾病。
三伏天灸注意事項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可以治療哮喘、過敏性鼻炎和體質虛弱等症狀,但是做三伏天灸並不是人人都適合,有很多要注意的事項,那麼三伏天灸要注意什麼呢?下面聘才網為您介紹三伏天灸注意事項。
1、提前問診再貼天灸
中醫將人體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淤血質、痰溼質、溼熱質、氣鬱質、特稟質等九中體質,天灸對陽虛質和氣虛質的人效果很好,但對陰虛質和體質溼熱的人就不適合天灸,天灸所用都是性溫通、溫陽的藥物,體質溼熱的人一旦貼藥,就像火上澆油。所以,在決定做天灸前,最好先到醫院問診,詢問醫生是否適合做天灸,看自己有哪些對應症,主要貼哪些部位,這樣在貼藥當天可使醫生迅速完成貼藥,節約問診時間。
2、貼藥期間的飲食禁忌
中國吃網提醒,貼藥的當天以及次日不能吃生冷、海鮮、辛辣食物,還有易化膿食物,如牛肉、鴨、鵝、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貼藥10小時內不能洗澡。治療的同時應戒食如牛肉、鴨肉、鵝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敷貼期間應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貪涼,不要吃肥甘厚膩、生痰助溼的食物,禁食海鮮、蝦等易發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3、貼藥後的注意事項
天灸療法又稱“發泡灸”,貼藥後起水泡是正常現象。成人一般貼2-4小時,兒童貼1-2小時,貼藥後面板有發熱感,灼痛感,各人面板耐受情況不一樣,但以能耐受為度。敷貼之後,一般人的區域性面板都會有灼熱和紅潤,如果穴位上的面板起泡,效果會更好,證明所貼藥物已由面板滲入穴位經絡,透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但瘢痕體質的患者起泡後可能留下瘢痕。貼藥後如面板出現水皰,應注意保護好創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4、做三伏天灸重在堅持
一般來說,三伏天灸一年至少要做三次,分別在初伏、中伏、末伏各做一次。也可在入伏前10天和出伏後10天做加強。天灸的作用是防病保健,並不是治療疾病。一個天灸的療程是三年,主要目的是防病保健,如果半途而廢,做一年停一年,效果肯定會打折扣。
5、三伏灸的禁忌
患咳喘但是伴有發燒的患者、肺結核活動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灸”法治療,從中醫角度說,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或者陽盛,或者陰虛,總之體內都存著不少的“火氣”,如果再用熱性的藥物,會使陽更盛,陰更虛,不僅會加重發熱、咯血等病情,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還有,面板嬌嫩或有破損,以及少數極易過敏的患者也禁止用“三伏灸”,藥物貼敷之後會使皮膚髮熱、充血,甚至起泡,就是面板正常的也要細心護理,否則容易引起區域性感染。另外,患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的人,也不能用“三伏灸”來治療。因為藥物貼敷後機體會出現一系列的反應,如加快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的速度等,這些反應會加重心肺的負擔,引起水腫、心慌、氣急,嚴重的還會發生心衰。心肺功能不全在老年人中多見,所以建議老年朋友們在選擇冬病夏治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三伏灸適用的症狀
1、呼吸系統: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統疾病:肝炎、慢性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潰瘍病等。
3、外周神經病: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等。
4、面板病:白癜風、銀屑病、蕁麻疹、硬皮病、神經性皮炎、尋常疣、斑禿等。
5、其他病症:梅核氣、痛經、痺證(包括退行性骨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療,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支氣管炎以外,還包括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風溼性關節炎等屬於陽虛寒凝範圍的.疾病。所謂的陽虛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後症狀會明顯加重等表現。
常見的三伏灸法
三伏灸主要是在人體穴位上貼敷藥物,因為很多藥物都有刺激性,所以貼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選擇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藥物和穴位也不盡相同,用中醫的話來說就是要“辨證”選穴、選藥。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病的三伏灸法。
1、慢性支氣管炎:
症狀:咳嗽、咳痰或氣喘的症狀出現在兩年以上,每次發作持續三個月以上的。發作有明顯的季節性,冬季發作,春夏緩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膏育俞穴;
中伏取雙側定喘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雙側百勞穴、命門穴、雙側腎俞穴。
藥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細辛半份,烘乾磨粉,用生薑汁調成稠糊狀,做成直徑約為10mm,厚約為3mm大小的餅狀,備用。
具體操作:把做好的藥餅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貼藥時間視年齡、病情輕重而定,15週歲以下和病情較輕的貼4~6小時,其他的貼6~8小時。從初伏的第1天開始貼,然後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貼藥1次。
2、哮喘:
症狀: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痰等表現。最典型的症狀是呼氣的時候很難受,發作性的時候有哮鳴音出現。嚴重的需要坐起來才能正常呼吸,經常乾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間及凌晨發作,秋冬寒冷的季節常常會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雙側肺俞穴。
藥物:白芥子、甘遂、細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療前1天用薑汁及凡士林調成膏狀備用。
具體操作:分別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約2.5×3cm、厚約0.3cm的鮮生薑片,在薑片上放直徑為1cm的圓錐形艾炷,先灸到區域性面板潮紅,連續灸三次。然後把調好的膏藥貼到穴位上,一般貼4~24小時以後撕掉即可。
3、過敏性鼻炎:
症狀:噴嚏、鼻癢、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見的四大症狀。通常是突然和劇烈的打噴嚏;鼻癢,鼻涕多,但是經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氣,還常伴眼睛發紅、發癢以及流淚,甚至頭暈、頭痛等症狀。
穴位:初伏取雙側百勞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脾俞穴;
末伏取雙側大杼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腎腧穴。
藥物:甘遂、麻黃、細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鮮的薑汁調勻,做成直徑約為10mm,厚約為3mm大小的膏藥餅,備用。
具體操作:分別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貼藥,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貼藥保留4h左右。
4、預防感冒:
症狀:平常體質虛弱,氣候稍微變化或到寒冷季節極易感冒的人。
穴位:大椎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肺俞穴、雙側定喘穴、雙側膏肓俞穴。
藥物:生白芥子、細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乾研成粉末,用生薑汁調成稠糊狀,做成直徑為2.0 cm,厚約0.5 cm大小的藥餅,正中放少許麝香,備用。
具體操作:將新鮮生薑切成5分硬幣厚,2 cm×2 cm大小的薑片,放在大椎、風門穴上,在薑片上放直徑為1cm的圓錐形艾炷,先灸到區域性面板潮紅,連續灸三次。然後把做好的藥餅放在穴位上,用風溼膏固定。每次貼藥時間視年齡而定,15歲以下者貼4~6 小時,15歲以上者貼6~24小時,從初伏的第一天開始貼,中伏、末伏各貼藥1次。
以上這幾種疾病是三伏灸中最常見的,其實,凡事屬於陽虛或者寒凝的疾病,都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