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著讀後感
篇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當我真正用心去讀這本書時,才感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偉大,他那對革命事業執著追求、毫不畏懼地面對一切磨難的可貴精神,讓我產生了崇敬之情。
看完小說後,我不禁思考起了人生,我們的一生要怎樣度過才算完美人生呢?書中的保爾說過:“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前他就能夠說:‘我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我在想,是什麼讓保爾不知疲倦地工作,以致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卻還堅持寫作?也許正是完美人生哲理和信念激勵著他。
和保爾相比較,我們有著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學習條件,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更要奮發努力學習不虛度年華。可能就因為我們擁有太多,才不容易感覺到它們的寶貴。當我們不再有精力和強健的體魄時,才會真正後悔。
我想想自己,繁重的學習任務和班級工作有時會令我感到疲倦。雖然我用心對待,但有時也抱怨生活好累。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輕鬆愉快,無憂無慮的女孩。而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我才認識了生活的意義。生命之路上,有人散步,有人要做駿馬。我選擇了後者。我發現,我的憂慮、困惑,源於這不懈的追求。我透過保爾的精神去體會人生時,我才感到,我的生活是充實的,應該自豪!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好書。它讓我明白,面對生活我們要奮力前進、使回憶留下更多閃光點!
篇二
當我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後,我的心緒久久不能平靜,被書中保爾堅韌不撥的人格所深深吸引。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以保爾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長為線索,描繪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經過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到經濟復甦時期前蘇聯社會的廣闊的歷史畫面。這本書中保爾這個人物始終感動著我,保爾一生中經歷都很坎坷,他為了自己深愛的事業,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犧牲了自己的感情,犧牲了自己的健康,這些對於保爾而言都是相當珍貴的,可保爾並不後悔,他總是以樂觀向上的眼光去看待,雖然也有過迷惘。書中有一件事說,保爾帶頭響應修一條通向伐木場的鐵路,成天在雪地裡施工,堅持了整整三個月,我們都知道那裡的天氣都異常的惡劣,保爾又幹的是那份最艱苦的工作,可是他卻當成了一件非常光榮的`事,因為他有著一份熱愛革命、熱愛祖國的大公無私精神。書中還寫道保爾在從事共青團和民兵的領導工作中,在與反動勢力激烈搏鬥中,不幸降臨在他身上,導致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比肉體疾病更令他痛苦的是遠離了工作和集體,他曾想過自殺,但保爾又以堅強的意志,忍受著病痛,為什麼呢?我想因為他不甘於就此停止對人生的追求,終於他堅強地活了下來,並將文學創作作為了武器,又“走回了隊伍”。
提到這本書,又使我聯想到本書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他其實就是書中主人公保爾真實的寫照,這本書的創作過程就是一場戰鬥,作者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他憑藉一股鋼鐵般的毅力,完成了這本書,一名記者曾問他為什麼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命名,奧斯特洛夫斯基回答:“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能變得堅硬,什麼都不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煉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前不頹廢。”是啊,一塊好鋼得經過地獄般的嚴寒和酷暑的鍛造,才會變得堅硬!這位作者不同樣被磨鍊過?對於張海迪、貝多芬等殘疾人而言,是他們的鋼鐵性格,熱愛生活,在挫折中釋放自我的樂觀精神......寫到這兒,有人也許會發問:那我們這些青少年還小,怎麼可能會具有這種鋼鐵精神呢?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做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是我們可以自己去尋找一個人生目標並努力去實現,在困境中樂觀向上,在逆境中不懈追求,這不也是一種鋼鐵精神嗎?有的人興許在別人眼中很平凡,很不起眼,但是他有熱愛事業、不斷向上的韌性,有過拼搏,戰勝過膽怯的自己,微笑著面對險境,那麼他已然成為了“鋼鐵”。
我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是想將他那種愛國責任心、堅韌樂觀的“鋼鐵”精神傳遞給每一個人!是的,我相信,如果你想在人生中不留後悔,不虛度光陰,那麼就先學會錘鍊自己,將自己鍛造成具有“鋼鐵”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