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奔牛節的由來
西班牙奔牛節
【節日簡介】
西班牙奔牛節是西班牙的傳統節日,又稱“關牛節”,正式名稱為“聖費爾明節”,始於1591年。
【歷史發展】
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城(Pamplona)的保護神,最初,聖費爾明節的主要活動專案是西班牙鬥牛儀式,但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非常困難,16世紀時,有旁觀者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衝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
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常升起>(TheSunAlsoRises,1926年發表),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將刺激的奔牛活動描繪得極為傳神,奔牛節因而聲名遠播,開始由一個地區性節日變為一個世界性節日。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主要儀式】
西班牙奔牛節從每年的.7月6日開始舉行,7月14日結束。地點在西班牙東北部潘普洛納城。在節日的9天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穿上白衣褲,纏上紅腰帶,表示參加的意願。
3.1 揭幕儀式
在節慶的第一天,TownHall市政廳陽臺將會發射火箭炮,為活動揭開序幕;之後在巴斯克風笛樂隊吹奏的悠揚樂聲中,正式宣告奔牛活動開始。
在接下來的連續7天7夜裡,各項慶典活動包括音樂、文藝、露天舞會等等,年輕人總是通宵達旦地開心享樂,白天興趣盎然地參加奔牛節的活動,享受被牛追逐的刺激感受。
3.2 奔牛儀式
活動的高潮是被稱為“恩希羅”的奔牛活動。節日期間,每天清晨施放煙火後,都要把訓練好的鬥牛從畜欄放到鬥牛場。位於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奔牛之路”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全長848.6米。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衝出後,在雜亂的人群中狂奔,從畜欄奔向一個鬥牛場,下午在那裡與鬥牛士決一死戰。
因為男性幾乎人人可以參加(除偶然有少數女性混入其中外,女士基本上是不允許參加的),所以綿延一公里長的街道上擠滿了數以千計身穿旁普羅納傳統服裝,帶紅巾、紅帽的年輕男人。
這些牛非常兇悍,有的牛角被磨尖,甚至露出神經,一觸既痛,有的牛眼睛被抹上辣椒,以激怒它,引發它的野性。鬥牛因人群圍觀和喧鬧而受驚狂跑。不論是當地人還是觀光客,需冒著被牛撞擊、踩踏的危險,在牛群前奔跑,一直跑到賽牛場才停止。沿途觀者如潮,歡聲震耳欲聾。其中不少勇敢者,尤其是那些好奇的亡命之徒,儘量接近牛,挑逗它,結果有的被刺傷,甚至被踩死。
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而大功告成。
3.3 鬥牛比賽
下午時分,早上在街頭狂奔的鬥牛,被聚集在鬥牛場邊,準備與勇敢的鬥牛士激戰。鬥牛士最終一劍刺入公牛的心臟,鬥牛儀式宣告結束。活動期間,處處可見成群結隊的年輕人,不分日夜在街頭飲酒狂歡、歌舞作樂,充分展現出西班牙人熱情的民族特性。
4、節日意義
西班牙人認為奔牛節為男人提供了一次展示智慧、膽識、技巧和意志的機會,讓男人們有機會證實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漢。幾百年來,凡是不敢參與奔牛的男人在西班牙經常被人瞧不起,而最終的勝利者則會被當作英雄一樣受到敬仰和崇拜。並且,活動越危險才越能展現個人的勇氣和能力,因此人們總是想方設法激怒公牛,讓場面變得驚險而刺激。
對西班牙人而言,榮譽遠遠超出生命。這是奔牛節能夠在西班牙誕生、發展並延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