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1500字

瓦爾登湖讀後感1500字

篇一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光陰,他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裡捕魚、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名著《瓦爾登湖》。

梭羅畢業於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但距毅然選擇扛著鋤頭到瓦爾登湖畔一片再生林處開荒種地,依層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不過我認為梭羅選擇心靈既自由同閒適,選擇著簡樸、淡薄既生活。讓人尊敬。試問,誰願意丟下名和利隻身一人退隱到森林之中。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思想,實在令人敬仰。而梭羅心中的這種魄力,這種不帶世俗觀念的思想,讓我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絲清風,不著痕跡地讓我精神一振——一種快樂的簡樸的生活!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它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在寒假,我有幸讀到了這本書,在這本書中作者對瓦爾登湖的描寫頗為有趣:“泛舟湖上,四處眺望倒影,我發現了一種無可比擬、不能描述的淡藍色,像浸水的或變色的絲綢,還像青鋒寶劍,比之天空還更接近天藍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來的深綠色輪番地閃現,那深綠色與之相比便似乎很混濁了。這是一個玻璃似的帶綠色的藍色,照我所能記憶的,它彷彿是冬天裡,日落以前,西方烏雲中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舉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它卻毫無顏色,如同裝了同樣數量的一杯空氣一樣。”這也是十分令我向往的地方。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生命之道,大道至簡,大智無聲,方自成博大,自現精華。

人,匆忙而過,有誰讀得懂自然空然無求的境界?也許,梭羅讀懂了,讀懂了那遠離喧譁的恬靜。距系探求緊實實在在既生活。

佛雲: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胸懷空空,卻留有萬花出香。那裡有藍天的曠遠,白雲的飄逸,溪流的秀美,綠葉的悠然。選擇壯闊?選擇顯貴?選擇平靜?或是選擇隱退?

人應該學會擯棄複雜,學會簡單。在最平凡無實的生活方式中尋求新奇,讓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漸成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湖泊,一個能洗淨自己心靈的湖泊,一個能讓你變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羅一樣迴歸本真。擯棄所有的.世俗眼光,只求做最真的自己。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反觀現在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裡保留一片純淨、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己的內心暢遊!

《瓦爾登湖》依本書以春天開始,經歷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結束。正表現左一個生命既輪迴。

希望透過依本書,讀出清淡、讀出真諦。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裡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篇二

160多年前,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畔。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建造木屋,漁獵,耕耘,沉思,寫作,記錄著大自然從春夏到秋冬每一季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生活方式,還原著生活的原始狀態。

790多日,梭羅筆下也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輕叩一部經典,細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聆聽那來自瓦爾登湖畔,彈奏著的梵歌。梭羅的文字是樸素的,他的思維又是獨特的。他與孤獨為伴,他那麼熱烈地愛著自然,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

腦中浮現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著那蓬勃華麗的生長著一切,內心充滿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自然萬物之上,他只想做大自然永遠的孩子。

在那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一張小小的床,一個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這些簡單的陳設,僅僅憑藉著對自然的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

當時正處於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並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後的陷阱。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於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麼,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裡。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在一點一點安靜。

他擔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著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他想要讓人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外還有另外一種可以帶來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梭羅的陋室銘寫道:‘人們來到這裡,充實了小屋,不需要多餘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

他還說:“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地打量著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著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著茫茫眾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後的今天的現狀。他在瓦爾登湖關懷著全人類。

我想,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為愛之深切,所以不容許破壞;而生活在文明社會里的我們,無非是想儲存著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己罷了。所以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於常人的偉大。

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