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讀《新教育》有感

讀《新教育》有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新教育》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新教育》有感1

最近工作量有所減少,靜下心來讀了《新基礎教育》一書,讀後有了點心得感想,在此和同行們一起探討,共同學習。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人為本成為了時代的主流思想。人文教育就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出發,尊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過去在傳統應試教育下,老師說什麼是什麼,而如今, 教師要做的是儘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有些學生確實毛病太多,上課不專心聽講,回家作業馬虎完成,甚至不做,可氣又可恨,有時教育不聽,還得請家長到校或上門家訪,效果也不佳。這樣的學生很難讓老師愛起來。但從學生髮展來看,從人的內心情感來看,他們也需要愛,而且,這些孩子更需要大家的愛。其實任何一個人成才都是發揮了他個體的優勢而成材的。

仔細想想,學生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別人頭腦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無論你是否喜歡不喜歡他,他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學生到學校學習是要以學習為主,但也不是抽象的學習者,他們會帶來自己的情感世界。他們渴望得到好成績 ,更渴望友誼、健康、美麗、進步、放鬆。然而在傳統應試教育下,繁重的學習壓力,把許多時間都擠佔了,只留下學習、學習。這無形中違背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學生要有完整的生活世界,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要有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 他們是有血有肉、充滿智慧和活力、富於想象和情感,集生活、學習、審美為一體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不從學生成長需要出發,不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又談何發展呢?

在剛剛結束的半學期來,我也遇到了些問題學生,調皮又偷懶,我也曾悉心教育過,但效果不佳,年輕氣盛的我就對其來硬的,惡狠狠地訓斥他們,雖然有所效果,但我知道學生心裡並不服氣,在新學期裡,我要做的是從各渠道收集和後進生交流的方式方法,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讀《新教育》有感2

四月份我認真品讀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收穫很多,現將所感所悟總結如下:

新教育核心理念是為了一切人,為了人的一切,舒展自我把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把人還原成人,達到人的自我實現。無限相信學生和教師的潛能。

教師要教給學生以一生有用的東西。理想課堂的“六度”(整合度、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練習度)這種狀態的出現,讓我們教學有了追求的目標。為師者不僅要讓學生有一個輝煌的今天,更要有一個輝煌的明天。實現這一切就要從我們的主陣地------課堂抓起。想要擁有優質公開課的課堂活力,但更想讓活力呈現於日常的課堂中;想擁有應試課堂話語同樣想要的成績,但希望是以一種人性的、人道的、科學的方式來實現。達到你這二者的融合才是真正的理想課堂。擁有這樣一個理想的課堂,“讓師生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新教育才有了根。”朱永新說。他認為,如果課堂不能給學生以智慧的挑戰、情感的共鳴、發現的愉悅,而只是讓他們成為一個容器消極地接受、被動地應付,學生一定不會享受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如果不能讓教師的生命在課堂裡發光,魅力不能在課堂裡展現,教師只會成為“到死絲方盡的春蠶”和“成灰淚始乾的蠟燭”。

新教育倡導的理想課堂的三重“理想境界”

朱永新描述的理想課堂第一重境界為:落實有效教育框架,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這正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希望尋找到的規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模式。

理想課堂的框架分為教學目標、預習作業、個體學生學習清單和教學板塊。“預習”被朱永新稱為這個框架的一大特色。預習是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機會,而不應該是為教學做準備。應該儘可能的針對的所有教學目標,是學生真正的學習。

教師列出個體學生學習清單,是為了重新確立“教為學服務,讓學生的學真正成為課堂的核心”的理念。教學板塊則要求課堂清晰劃分若干板塊,註上每個板塊要解決的目標及時間。讓學生有計劃有實效。

第二重境界: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的內在魅力。知識不能理解為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知識。教師要靈活的整合教材,將知識活化。

第三重境界: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課堂教學不能停留在人與知識這一簡單維度。應是人與知識,人與他者,人與自己的對話。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實現了人的復活—師生生命的復活。

新教育為我今後的教學之路指明瞭方向。實現“理想課堂”任重而道遠,但只要行動就有收穫。“不要坐而論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

讀《新教育》有感3

春節期間,我又捧起了葉瀾教授的書,認真研讀,再次深深感受了新基礎教育帶給我的新理念。

“沒有知識,構不成教育;只有知識,不能稱其為當代的教育。”

“過去的教知識,是就事論事;現在要挖掘知識內涵的育人價值。”

“建立一份自己的`責任,課堂是一個自由的空間。”……這些話是多麼精闢啊!越是深深思索,越是被深深地感動。新基礎教育”的改革走過了好多年的路程,我的女兒也是新基礎教育下的受益者。“把課堂教學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發展的主動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在新基礎教育理念的推廣下,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樂在其中。在新理念的不斷衝擊下,我的教學教育觀有了新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物件”、“主體”,還要看作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學生、傾聽學生髮展學生上,不是把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回答看作是一種對教師的配合,而是看作對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和教學過程創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教師生命質量的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這是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中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它無時不刻在指引著我們的教育思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資訊的“重組者”;沒有教師這個“重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將有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會失去它的意義。所以,“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在新的水平上發揮教學過程“重組者”、動態生成“推進者”的重要角色。我們要更加全面地關注學生的發展。葉瀾教授在闡述新教育觀念下的學生觀時,認為新學生觀就是注重學生髮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的學生觀。這是教師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這一教育行為產生的觀念性前提。作為教師要運用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和選擇性:在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中,學生是在探究中學習,其個性特點表現較為突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變得更為複雜和細微了。 教師還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鬆、寬容的課堂氣氛。

同時,我也感受到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教師的基本素養、教學能力和教育理念;取決於教師對學科價值的認識;取決於教師有無主體精神和創造精神等。“新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在學校生活的質量。教師要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習心境和人際關係,就必須努力搞好班級的建設。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學生們在班級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這正如葉瀾教授所說:“群體的個性不是靠教師塑造,而是由他們自己用心和行動創造形成的。”

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學習、實踐、反思、重建、為學習創造革新之路,我們就能構建起新基礎教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課堂教學,並在重建過程中提升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生命質量 。

讀《新教育》有感4

讀了葉讕教授的論著使自己對新基礎有了更深層次地認識。新基礎教育是把教師的智慧與能力的發揮相結合,從而使學生主動健康的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在沒接觸新基礎之前,只考慮到我應給與學生什麼,而新基礎使我意識到這種認識很片面、很膚淺,課堂教學是雙向的交流與互動,教師應在學生主動學習上下功夫。怎樣的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課中自己也嘗試透過開放式提問匯入新課或者操練,但始終侷限在點的開放,究竟怎麼樣的開放才更有效,要開放到什麼程度,這樣的問題一直都困惑著我。

但認真閱讀了葉教授的著作後使我茅塞頓開。要讓學生主動學習,首先要考慮課堂結構的開放:(1)課的匯入是開放的匯入,可採用開放式提問,或者採用發現式學習,聯絡學生生活實際並結合已學知識,引起學生興趣。(2)開放的教學,例如在新授單詞時,每個詞都需要學生有理解、記憶、運用的過程,這時教師就可採用小規模的開放,如透過語音歸類來讀準新詞,並透過發散性提問讓學生運用新詞造句等。(3)綜合運用的開放。

但同時透過學習也意識到,開放不等於主動發展,雖然有的教師在課中運用了開放,但他並沒有聯絡學生實際,學生不能舉一反三,英語是要透過練習才能達到效果的,因此機械操練決不能缺,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有的環節需要開放,有的環節不需要開放。同時各個環節的練習要有層次性,要有遞進性。如果語言的層次性在一節課中不能體現,學生往往就會失去學習的熱情,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就會出現疲倦感,也就談不上學生主動健康地發展。

葉教授同時指出,當代青少年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與多變的時代,只有學會獨立思考與分析事物,不斷髮現新問題與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才能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與施展才華。但外語教學中學生大量的活動為模仿、記憶和機械操練,較少提倡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提問。甚至當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根據已學知識靈活使用一個確切的同義詞時,教師也不予以肯定,而要求學生改用教師規定的詞彙表達意義。教學過程中只顧將語言點在規定的課內灌輸下去,較少讓學生思考如何總結學習和使用外語的規律,探索與創造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在改革外語教學方法時,有的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採用一些膚淺的教學活動,使這些教學活動流於形式,未能達到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外語能力的教學目標,也無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但透過最近幾次的新基礎聽課活動,發現絕大多數的教師已認識到這一點。我也正不斷地吸取著新基礎所給予我的養料,朝著新基礎所指明的方向前進。感謝新基礎!

讀《新教育》有感5

當看到這本《新愛的教育》的書名時,我有些奇怪,我以前讀過《愛的教育》,這本《新愛的教育》又寫的是什麼呢?我帶著這個疑問開啟書,一會兒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既因為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也因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還因為作者郭景瑞老師那全新的視角。

一個再有兩年就退休的老教師,還堅持幹班主任的工作,我真的很佩服!自己走上工作崗位也有8個年頭了,因為各種原因,才當了1年半的班主任,就已經飽嘗了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並且有時會因工作的繁瑣而發牢騷。所以,我就很想知道郭老師的魅力在何處。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把自己當成了郭老師,一會為劉金龍上課不聽講而嘆息,一會為韓偉萍即將輟學而惋惜,又為她得到了國家的扶貧政策高興。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郭老師暑假去家訪。可能因為當時電話不普及,郭老師為了和家長溝通,在暑假裡騎著他那又破又舊的腳踏車跑遍了整個小城。

其實,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會遇到很多郭老師書中所說的事,比如,像劉金龍那樣的學生在我們每個班裡都有,我們是如何做的呢?下面結合我的具體做法談談我的一些感受:

去年我們班轉學來了一個女孩子——趙曼,這個孩子非常內向,成績是全校倒數,平時連說話都不敢,老師提問她她就像沒聽見似的,從不回答老師問題,成為各科老師最頭痛的孩子。怎樣教育這樣的同學呢?我想我首先要做的事應該是培養她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於是我就從課堂提問入手。我選擇一個簡單的問題讓她回答,即使我知道她會沉默不語,我仍然把耳朵湊近她嘴邊,並告訴全班同學,趙曼是想悄悄告訴我,她想和我說悄悄話呢。沒想到,趙曼真的悄悄說出了答案,她的聲音很輕很輕。我馬上高興地說:“趙曼的聲音真是太好聽了,而且回答地非常準確。”全班同學在我的示意下給她鼓起了掌。在那之後的幾天裡,趙曼都是以和我說“悄悄話的方式來回答問題的,每次回答後我都會趁機表揚她。又一次提問趙曼,她又悄悄地說出了正確答案,我假裝聽不見,說:“老師昨晚洗澡不小心耳朵進水了,今天有點耳背,剛才沒聽清你的答案,你能大點聲音再說一遍嗎?孩子們,你們想聽聽趙曼同學的回答嗎?” “想!”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就這樣在我和同學們的鼓勵下,趙曼大聲地回答了問題,雖然聲音還談不上響亮,但已經能讓全班的同學聽見了。就這樣透過我的耐心和愛心教育,我和趙曼拉近了距離,我走進了她的心靈,她開始願意和我交流,並在我的鼓勵下開始主動舉手要求回答,學習也積極認真了。慢慢地她變活潑了,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

今年學校讓我擔任四(6)班班主任,我們班有一個孩子特別調皮,從來不做作業,撒謊成性,對任何事都表現的滿不在乎,學習成績可想而知。剛開學他就惹了幾件事(把別人英語書撕了、打架、罵人等),我要找他父母,他說父母不在家外出打工了,我要他父母電話號碼,他說記不住號碼。恰好那天下午放學時下雨了,別的同學都有家長來接,可是他沒有。當我看見這情景,馬上想到我要把他送回家去,不然他肯定會被雨淋生病的,正好我也趁機對他進行家訪。就這樣我摟著他同打一把傘,把他送回了家。到他家後,我發現他又撒謊了,他父母都在家,爸爸每天外出跑車,媽媽在家帶他一歲多的小妹妹,也就因為如此才沒能來接他。我沒有揭穿他的謊言,並在他媽媽面前說了他很多好話,說他聰明、說他勞動積極,說我比較喜歡他等等,當他進屋後,我和他媽媽交流了他存在的問題,商量如何互相配合改掉他的壞習慣等等。從那天后,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上課聽課很認真,作業竟然及時上交了。我在班裡大大表揚了他,並讓他當了小組長,這樣他表現就更好了。我一直納悶他怎麼突然就變了?一天他在和我交流時給了我答案。他認為原來的老師都討厭他,除了批評他,就是向他的家長告狀,然後他父母就狠打他一頓,所以他也討厭那些老師,才不做他們佈置的作業。他認為我關心他,喜歡他,因為我送他回家,還因為我在送他回家時摟了他,還因為我在他媽媽面前說喜歡他,還因為我沒有在他媽媽面前告狀,也沒有說他撒謊的事,並第一次有老師在他家長面前誇獎他。正因為這些,他從那天就特別喜歡我這個老師,所以也要好好學我教的課。多簡單的理由啊,同時也給我帶來了深深思考。我們要想教育好孩子,先要讓孩子喜歡我們,我們必須要用愛心用耐心用細心與孩子交流相處,只有有愛心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愛心的學生。

經過這件事我終於理解了這本書為什麼叫《新愛的教育》了:最平凡的其實最感人,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