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隨筆(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育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育隨筆1
高一即將結束,回顧過去的一個學期,覺得值得思考、總結和改進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這當然和新課程的實施這一大背景有關,但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把在教學一線的親身經歷、親身感受以及經驗教訓認真總結,好好反思,讓自己在今後新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下面就來談談本人在高一第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曾經有過的一些錯誤認識或做法。
一、以為新課改就是要完全摒棄傳統教法的錯誤認識
我們常說“除舊立新”,一個新的理念的實施確實是建立在“破”的基礎上,“有破才有立”。這一次的新課改也是如此,它在課程結構設定、目標設計等很多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革,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就使得我在教學中力求新的同時,容易忘記一些好的傳統教法,特別是在語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記、多寫、多練以及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講。事實證明,以上的方法雖然傳統,但效果顯著,在語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創新的時候,吸收和融會傳統教法的長處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方法實施中產生過的錯誤做法
(1)導學案運用中的錯誤做法
我們這次高一語文的新課程教學一個重要的“新”的標誌、新生事物是“導學案”。“導學案”在山東兗州一中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它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思維,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出於經驗的不足和對學生學情調查瞭解的不夠,往往會採取這樣一種片面做法——只注重導學案的“學”和“講”,卻忽視了導學案的“導”,結果經常會把課堂變成做題目(做導學案)和講題目(講導學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厭學。事實證明,如果導學案只“做”只“講”卻不“導”的話,對學生的“學”恐怕很難產生什麼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所以,如何設計好導學案並進一步利用好導學案,使它能夠真正調動學生、激發學生、解放學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好好動一番腦筋。
(2)合作學習中的錯誤做法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出了“積極倡導資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於什麼是合作學習,我在實踐中曾有過這樣那樣的一些錯誤做法:
①、將小組合作等同於小組討論。當教學進行到某一環節時,我便會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這個問題”。於是學生便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了。其實,這樣的小組討論由於不是在明確的團體目標指引下的群體學習行為,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②、教師缺場。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我有時會退至教室的一側耐心等待,有時又如蜻蜓點水般在各學習小組間遊走。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後,我再開始依次聽取各組的彙報,彙報完畢,課堂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其實這樣的合作學習事實上只是一種形式,因為缺乏教師的指導,學習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學習被用得過濫。有的時候我在課堂上不分問題是否合適都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學習呈現極大的隨意性。其實有的合作任務很簡單,更適合自主學習,完全沒必要合作學習。有的問題學生意見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討。頻繁、無價值的合作不但不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還容易使學生養成遇到問題淺嘗輒止,一味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事實上,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兩者並不排斥。
④、小組中分工合作意識不強。沒有分工就談不上合作,但有時候,在我的課堂上,往往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分工,學生做的工作只是一個意見交流,最後找一個同學來彙報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組中比較積極的學生會經常被推舉來做彙報。這樣,很多學生根本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以上兩點新方法中的錯誤做法是我在新課程實施中曾經有過的較為突出的現象,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的問題,篇幅有限,在這裡就不一一說明了。
總的來說,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我們不但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有發現問題、預防問題的能力。在這裡提出幾點誤區也是為了使我們的教學之路能走得更順暢。問題出來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更應該防患於未然。在新課改的路上,讓我們少些誤區,多些成就,在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進!
高一語文教育隨筆篇3
一、走語文教學正常路,熟知課程標準,紮紮實實教語文
各級各類學校嚴格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開足開好語文課時,要高度重視語文教學,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今後進一步學習打下比較紮實的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形成較為成熟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務必強化知識積累意識,言語品讀意識,語文課堂應該透過咀嚼品味語言文字的方式,去觸控言語生命的體溫、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走進主人公、作者的內心,從而引導學生思考生命之情氣是如何體現出來的,最終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反對教學之浮誇過度挖掘文字人文內涵讓語文變了味,也反對教學理科化過分注重字詞句篇講解而讓語文丟了味。語文教學要回到聽說讀寫訓練的本原上來,老師紮紮實實教,學生紮紮實實學。
二、走閱讀積累路,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教學方式
語文素養的形成,必須走閱讀積累這條陽光大道。多讀書,多積累,在閱讀積累的過程中進行水到渠成的寫作,這才是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只有高一肯下功夫閱讀,經過兩年的讀書積累,高三複習必會事半功倍。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帶領學生閱讀、寫作,跟學生共閱讀、同成長。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以教材為突破,少分析,多引導,多提供與教材同題、同類的其他文章讓學生進行充分閱讀,多讓學生去領悟體會,教師少分析講授灌輸。
根據不同學生安排推薦適當的閱讀內容。讓學生真正喜歡閱讀,愛上閱讀。在閱讀中,課內與課外並重,千萬不要顧此失彼。
搭建平臺,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一個展示交流的場所,讓學生收穫閱讀的成果,感受到閱讀的成功與幸福,從而戀上閱讀,終身閱讀。建議每個班級必須設有圖書角,閱讀寫作成果展示欄,條件成熟時可以辦班級報,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以閱讀寫作成果展示欄和班級日報,以及讀書交流會、讀書節等為平臺,展示學生閱讀寫作成果,維持並鞏固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興趣,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走養成教育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點滴開始
語文教育不像其他自然學科,它天生是“農業”的,得遵循作物的生長規律,需要日積月累的養成,絕非一蹴而就。
高一學生應當人手一冊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有了方便的工具書,才能培養出學生隨時查閱、時時積累字詞的好習慣。特別是古文閱讀,離不開字詞典的幫助,勤翻字典,勤做筆記,文言文是可以自學的。
同時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三本筆記本:一本用於寫週記,一本用於作為讀書筆記,包括摘抄和讀書心得,另一本用來練筆,包括自己的隨筆和老師統一佈置的寫作任務。
週記本——每週堅持寫一篇,長短不限,不計較形式。寫每週自己最有感觸的事物,即把每週最想記錄的事、人、物、情、理寫下來。
讀書筆記本——每天摘抄至少一段文質兼美的文字,每週不少於寫三篇讀書心得。讀書心得就附在相應摘抄的內容後面。注意註明摘抄內容的出處。摘抄和讀書心得都應標註序號,每兩週利用一節課檢查、交流。
練筆本——一學年只統一佈置8次作文,自由練筆不少於每兩週1次。高一這一年的練筆以模仿為主,結合讀書筆記模仿名家作文的方法技巧。建議老師創辦辦刊,推廣優秀作文的成功經驗。
此外定期舉辦與語文閱讀有關的詩詞朗誦、課本劇表演、講故事比賽等主題月活動。透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和機會,不斷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將口頭表達、閱讀、寫作三者有機融合起來。
四、走作作文教學常識路,喚起寫作熱情、加強思維訓練,多寫多修改
思考的常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思考,作文的過程必然是思維的過程。但由於教育的功利性,許多老師忽略了學生“思考”的環節,學生壓根兒就不會“想”,程式化、模板化,沒有生活體驗、沒有思想、沒有情感,說空話、套話自然就成了學生作文的通病。“沒有了‘想’,是無法感受‘聽說讀寫’的快樂的”,作文一定要教給學生這樣的常識。當然,要想讓學生成為思考的人,教師就不能不會思考。
熱愛的常識。寫作的至高境界是熱愛,一個人能愛寫作,視寫作為一種基本生活方式,寫作對他而言是生活必需的內容,一天不寫點東西就恍恍然不知所止,這樣的寫作已不追求所謂“成功”,而成為生活的樂趣,是真正為人生的寫作。讓學生熱愛寫作,首先老師應是熱愛寫作的人。建議老師常寫下水作文,言傳身教,積極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此外,學校裡形成的好的寫作作風,對學生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敢寫的常識。斯賓塞說,在根本上,寫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寫作變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的能力。作文教學需要把寫作的權利交給學生,培養他們敢寫的意識,只有敢寫,才可以在不斷的寫作中走向熟寫。所以,我們主張要營造寬容和寬鬆的環境,讓學生自由寫作。其實,寫作並非難事,只需要“眼前有什麼,心中有什麼把它寫下來,沒有走樣;拿給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麼,這就行了”(葉聖陶語)。總之,一句話:敢寫,就好辦了。
讀書的常識。在此不做贅述。
發現的常識。現在的學生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遊離在觀察之外,自然無所發現。故而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開拓寫作的領域,讓他們有發現的意識,特別是要讓學生在熟悉的地方有發現,因為聰明的人之所以聰明,無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發現或發明。
修改的常識。文章寫完了,看幾遍,修改修改,做到“上口”“入耳”(葉聖陶語),是一個好習慣。文章為何要修改?就如“從樹上掉下一根枯枝,恰好是合用的拐枝,不過就常情說,拾枯枝作柺杖,總難得恰好合用,所以還要修理修理”(張中行語)。關於文章修改,老師可以手把手教學生修改;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要求;在修改的過程中還可以把要求說得明確些;引導學生積累修改的經驗,循序漸進等。
總之,高一語文教學是高三複習的基礎,唯有夯實閱讀積累之基礎方能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只要老師肯讀書、學生肯讀書,老師熱愛寫作、學生熱愛寫作,其餘的就好辦了。
語文教育隨筆2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
根據對外地成熟經驗的學習及各個人在教學工作中所得,我認為自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始終。由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顯得更為重要。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或就文發揮個小故事,做個小遊戲,來個小表演,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
二是要引導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去學知。
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如此這樣,就需要教者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如在教學長春版四年語文上冊的《甘羅》一課時。我首先啟發學生:課文要介紹羅甘德什麼事?經過讀文後,學生大部分認為是寫了甘羅替爺爺上朝的事。其實其理解與編者的享圖大相經庭。
但是我沒否定學生的看法,而是把學生四人為一組,要求把課文改成課本劇,並自編自演,通過幾組演出比較,是學生抓住了課文的關鍵:甘羅巧使妙計,讓皇帝說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這一事實,從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為自己尋找公雞蛋的錯誤命令。這正是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體驗。最後學生終於認識課文的故事表現了甘羅善於動腦想辦法、聰明機智。從而達到了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善於動腦、想辦法,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
三是要講究課堂上的評價技巧。
不論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後,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讚揚與肯定。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老師還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於發展學生自身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如當學生的回答遠離標準完全不對,或根本無價值時,就可以從他發言的聲音、說話的口齒、站立的姿勢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勵。如有一次在討論一個比較深奧的問題時,平時一個從不敢發言的同學舉起了手,他們回答引起了鬨堂大笑,但這個同學還是堅持把話說完,就從這一點上表揚了他,使他樹立了信心,逐漸由取舉於發言道有問必答,而且回答問題的效果越來越好。對於基礎差的同學,他們在學習中常常處於不參與或被動參與學習的狀態,他們能問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評價時就要鼓勵其積極參與。
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而異。如有些同學性子急、愛衝動,他們往往沒經過深思熟慮就說就問。這時評價就重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習慣。另外,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兒童長期處於滿足狀態,會失去進取和探索欲。因而,對於基礎好的學生,評價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勵創新。如在讓學生為長春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單元《關愛》中的第一篇課文《這條小魚在乎》讀寫課文時,全班同學幾乎都圍繞小魚得救後向小孩表示感謝來讀寫。但在我得引導下,有幾基礎好同學把課文中散步的男人因為受兒童救魚的影響也跟著救魚為內容來讀寫,這時我又問:“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麼別的遊人會不會受到他們倆人的影響呢?”這幾個學生恍然大悟,進而又讀寫下去,更多的遊人不斷參與救魚的活動,最後所有的魚都得救了。
四是要善於開拓學生的思路。
心理學家透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
語文教育隨筆3
所謂的精神豐富,需要從智力和情感兩個方面去充實。智力是認識和思考能力,情感是感受能力。作為一個人,我們要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做事,還要運用感受能力去體驗世界的美和人生的意義。同樣的,我們也要正確地去引導孩子的內心世界。
人人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每個人看待世界卻不同,很大程度上,你的內心狀態決定了你所看到的世界的面貌。一個心靈貧乏的人,他看到的世界也必定是貧乏的,如果他只關心物質和利益,他在世界上也就只能看到物質和利益。只有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才可能發現和欣賞世界的豐富的美。孩子的世界多姿多彩,我們需要用心去發掘並加以引導;孩子的心靈純粹美好,我們更要給予守護和關懷。帶他們看世界,思考這個世界的未來,體會這個世界的美好。
要給孩子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們也需要從自身做起。
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心靈豐富呢?當然,可以有各種途徑,比如到大自然中去體驗,到有文化積澱和特色的地方去遊歷,欣賞藝術作品,等等。另外,閱讀也是一項豐富體驗和開闊眼界的絕好途徑,書中的世界堪稱地大物博,能夠讓人對這個世界充滿無限的期待。還有就是你自己的經歷,應該透過某種方式把你的外在的生命經歷轉變成你的內在的心靈財富,讓孩子從生活細節中去學習去成長,就像自己每經歷一件事就生成一項經驗一樣。
經歷是一個人人生中非常寶貴的財富,以及你在經歷中的感受和思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真正說來,金錢是並不可靠的財富,無忠誠可言,它無名無姓,今天在你這裡,明天會到別人那裡去,後天又可能回到你這裡。物質的東西都是這樣,可以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唯有你的經歷,你在經歷中的感受和思考,是僅僅屬於你的,如果你珍惜,誰也奪不走,可是,如果你自己不珍惜的話,丟了就到哪裡都找不回來了。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言傳身教的過程,孩子的成長也是我們的成長,樹立好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孩子的世界也會變得很美好。
人在世上生活,常常要和他人交談,但不能缺少兩種最重要的交談,一個是和活在書籍中的偉大靈魂交談,一個是和自己的靈魂交談。換句話說,人不能缺少兩個最重要的朋友,一個是好書,一個是自己。無需用一些條條框框去責備約束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發展,就像尊重自己一樣,帶著孩子一起尋找自我,活得更漂亮一些。
本真意義上的閱讀和寫作都是非職業的,屬於每一個重視心靈生活的人,只要你想過精神生活,你就一定會覺得這兩樣都是缺不了的,你就不由自主地要讀好書,就不由自主地要拿起筆來寫你的感受。喜歡上這種豐富內心世界的方式,也不防引導我們的孩子來共同感受一番。閱讀和寫作,能夠讓人沉靜,開闊內心世界,這是沒有專業之分的,不管你是理工科還是文科,都應該是這樣的,都一定是這樣的。
語文教育隨筆4
從生活中寫起,從細微處入手
多年從事語文教學,當然離不開作文教學,不過我的作文教學實在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很突出的指導,一般以學生自己寫為主,然後從生活中,從細微中著手,讓孩子們樂於表達,樂於寫作,我常對孩子們說:“我們的作文寫下來不是為了給別人看的,只是為自己的成長留下一點記憶,等我們稍大一點,拿出它來讀時,會覺得自己那時候多有趣,達到這一目的就好了。當然如果有寫得好的,與同學與老師一起分享,那就更好了。”本著這一思想,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以學生自由寫、多寫為主。 讓他們每天寫日記,記下當天最有趣的事,有則長,無則短。每天選出幾篇較好的,讀給孩子們聽聽,有時會把孩子們的作文收集彙編成冊,在班級中傳看。他們聽到、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同學寫進了作文那是一種幸福。那麼寫作的興趣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二、抓住各種機會滲透寫作方法 剛開始要求寫日記時,每天放學,我會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今天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大家說說聊聊,一方面幫助孩子們回憶,也拉近自己對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幫助孩子對當天發生的事進行一個梳理,讓孩子們知道自己可以寫些什麼。 經常給孩子們讀到一些好文章,我們會共同探討哪些地方讓你感動了,他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它給了你什麼啟發。如果我們碰到這樣的事,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說呢。這都是我在給孩子們創造的一些機會。 其實這樣滲透,對小學生們來說暫時是不會有什麼明顯的用處的,可是我想,如果長來以往,抓住一切可抓住的機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習方法,寫作技巧,對提高孩子們的習作興趣,習作能力一定會有所幫助的。
三、關於評價 一般來說我對孩子們的作文改得不是很多,大多尊重其原貌,以鼓勵為主,發現其中的一段或一句出色,我都會加以表揚,所以我讀的作文有時只讀一句,有時會讀一段,當然全篇好的,我絕不會吝嗇時間,通篇全讀,以此來調動孩子們的習作興趣。 總之,我覺得作文我們在定位時不要給孩子過高的要求,只說是寫出自己所想所感,平時再注意一些寫作方法的指導,學生多寫,老師多鼓勵,孩子們一定會愛上作文的。
語文教育隨筆5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發給學生相關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篩選感興趣的材料。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初步處理資訊的能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讚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
二、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透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重視讓學生聯絡社會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透過朗讀作出自己的評價。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
三、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體驗,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倡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詩歌要求學生多誦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多誦讀,讓學生在反覆、比較的誦讀實踐中增加語感,發展語感,加深領悟。
五、設計聯想、想象訓練
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還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語文教育隨筆6
手捧愛心,面對學生時光荏苒,轉眼間,我站在三尺講臺上已經十八個春秋了。十八年來我始終懷著一腔熱情,用自己的知識、智慧、人格引領我的學生們一同成長,並肩前行,學生因為有我的陪伴而快樂,我因為有學生的同行而幸福。在享受這些快樂與幸福的同時,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愛是教育的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作為班主任,我一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對學生的教育耐心細緻,使班級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班級管理上要求自己做到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保護學生。以自己的熱情、自己的參與、自己的堅定意志,來激發學生的熱情和參與意識,同時我和同學們在相處中也發生了許多故事。
一 、愛就是了解。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包括對學生的身體狀況、家庭情況、學習成績、興趣愛好、性格氣質、交友情況的深刻了解。這是做好班級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為了瞭解學生我經常和他們在一起,課間、中午經常深入班級,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家庭情況以及學生的在校表現等等。透過與學生的交談,我知道我班有好幾個單親孩子和留守兒童,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平時總是多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有一種母愛的味道和集體的溫暖。但有時做班主任工作也
有疏忽的時候,前幾天我班的劉自強同學在語文課上搞小動作,被我發現後說了兩句,於是這個孩子就沉不住氣了,產生了牴觸情緒,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現在家裡都一個孩子,而且還很嬌慣,基本上不說也不打,由於我說他兩句就受不了。我知道後就極力的開導他,告訴他老師的好意,可他的性格太倔強,一時間很難轉變過來,我就與他聊了幾句家常話,“最近你家裡有什麼事嗎?”他告訴我說:爸爸和媽媽經常吵架,前階段媽媽離開家搬出去住了。爸爸是個聾啞人,跟自己沒法交流,現在也不管他,所以每天他都跟爺爺奶奶在一起。我感覺到眼前的這個孩子太可憐了,本應享受母愛的時刻卻變得孤單。於是在班級裡我就經常問一問他,課堂上多關心他,力爭走進他的心靈,在我的教育下,他終於轉變了態度,上課能夠認真聽講了,也認真學習了。這讓我感受到老師的職業很特殊。
二、愛就是關懷。
我認為管理好一個班級的秘訣是真誠的愛每一個孩子,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師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為有了師愛,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才樂於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師愛要全面、公平,學習好的要愛,學習一般的也要愛,學習差的更要愛。平時我在班級中特別注重後進生,因為他們就像乾渴的麥苗,更需要雨露的澆灌,其實他們的身上也有優點,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去挖掘,去發現。我班的劉自強同學就不愛學習,上課總是擺弄一些小東西。經我瞭解,這個女孩父母離異,跟著癱瘓在床的奶奶生活。這樣的孩子就應該放棄對她的教育嗎?不是的,其實她也有優點:做事細緻、書寫漂亮、愛做手工,於是我抓住教育她的契機----每次學校發的通知我都讓她裁。我給她這種為班級服務的機會,從而讓她感覺到自己在班級中的價值。我還把學習最好的學生安排在她旁邊,希望在學習上能隨時幫助她解決難題。心想:我堅持長期這樣關懷她,她自身的缺點也會逐一改掉的。我期待著她有更大的進步。
三、愛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學生是消除教育盲點的基礎。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與學生雖然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這就是要求教師不能盛氣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師的地位和權力汙辱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與教師縮小心理距離,學生才會對教師產生依賴感。我班的劉自強同學個性極強,由於家庭的特殊情況,小時候是農村爺爺帶大的,沒有進行學前教育。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都很差,課堂上總愛說話、搞小動作、接話、欺負前面的同學等等,在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到一絲絲好學生的影子,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調皮。前一段時間,美術課上他偷偷拿剪刀剪前面女同學的辮子;有一天的資訊課,他不去上,呆在教室裡打遊戲。我把這些事告訴了鮑校長,鮑校長跟家長溝通後引導我採取“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的教育方法,和班級任課老師共同配合,督促他上課好好聽講、回家按時完成家庭作業。透過這件事情使我明白了:批評教育學生時一定要懂得方法,既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不能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和上進心。為了幫助劉自強改掉壞毛病,我還讓他擔當班級衛生委員的職務來約束自己,對於他的每一個轉變,每一個進步,我都很珍惜,並及時加以鼓勵和讚賞。我相信:在我們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劉自強一定會取得進步的。
總而言之,透過十餘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我深感班主任工作責任重大。孩子是未來,孩子是希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作為一名班主任,要用愛心來對待孩子;用誠心來打動孩子;用熱心去幫助孩子;用微笑去面對孩子;用自己的人格去影響孩子。我想只要我們真誠地捧著一顆“愛心”,真心對待每一位學生,用心與每一位學生交談,那麼,我們就可以把那些班級小事幹得有滋有味、快快樂樂,也一定能在平凡瑣碎中體味到特有的快樂和幸福!正如龔自珍所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語文教育隨筆7
現在語文教學必須有:創新性;課題研究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得出適合時代生活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活動性;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離不開活動,生活化離開活動,也就失去了基礎。主體性;生活是學生的生活,小學閱讀教學生活化研究主張尊重生活,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整體性;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時,要堅持整體性原則,使語文素養和人的整體素質和諧發展。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有激情。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的語感,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
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古詩和散文、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我覺的只有在教語文中朝這方面來發展,才能把自己的學生教好。
語文教育隨筆8
今年我教四年級,天真的孩子是那麼無暇。記得在開學不久,一名女同學悄悄的告訴我:“有個同學她哭了,她說明天不來上學了”。我驚訝的說:“是嗎?你知道為什麼嗎?”女孩回答說:“不知道,我問她她不肯說。”於是我悄悄的找到她問其原因,小女孩怯怯的說:“我笨,啥都不會。明天不想來了”聽後我為之震驚,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承認自己笨,開學不到一個月就想要逃學,祖國的花朵好沒有開就要枯萎了!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辦呢?一種強烈的教師責任感驅使著我,看看你到底有多笨。
第二天,我把她從後面的座位上調到了第一桌,從此這個孩子成了我特殊關注的物件,上課觀察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找其座談、打電話與其家長聯絡交流。總結出學生的原因如下:
1、上課不聽講。傾聽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一種能力。要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我曾經做了一次實驗,課堂上讓學生看黑板,大多數學生抬起來頭。提高了聲音在說一遍看黑板,還有幾個沒有反應。大聲的叫他的名字,會把他嚇一跳,不知幹什麼?
2、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丟三落四。上學前不檢查書包,書本無序排放,用時找不到。上課愛搞小動作,自習課不知道幹什麼,沒主見。膽小,不會的從來不問。
找到了病根就要對症下藥,通過幾天的努力孩子有了實質性的變化,孩子的臉上有笑容了,課堂中善於表達了,課下和同學們玩的很開心。成績也有一定的提高。
感謝那名同學悄悄告訴我。孩子是無辜的,教師無論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應該留意學生們的一言一行,更應該對他們多一些體貼和關愛。
語文教育隨筆9
教書育人用心去做
作為一名入職近一年的語文教師,雖然時間不長,但感觸良多,化為最樸實的一句就是:教書育人、用心去做。入職初期的新鮮感是會很快過去的,隨之而來的是重重壓力,如何處理好工作、學習和生活一起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其決定了人生這個階段的質量,我找到的解決問題的鑰匙就是“用心”。
用心對待教書育人這份事業。教育是一份愛的事業。教育不同於一般的職業,這是一份需要投入愛的事業,因其教育物件是孩子、是成長中的人,所以需要為人師者對教育事業、對學生的一片愛心。這不是在唱高調,而是我的深切感受,這份愛心體現在教學的各個方面:在課堂傳授知識的時候,教師充滿感情與平鋪直敘的不同講述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接受效果;在備課的時候,教師的愛心體現在對學生學情的用心分析上,以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在課後,教師的愛心不僅體現在對學生作業的認真批改,更體現在對學習習慣的關心,等等。也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教育理念,那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會無私地傳授給徒弟自己寶貴的教學經驗,如我的師傅廖豔瓊老師,面對學校安排的這份“結對子”工作,她欣然接受,並無私教導,小到課文字句分析,大到教學理念,我都從中受益匪淺,而這種無形中傳達給我的這種充滿愛心的教育理念最為寶貴,因為,教育之路漫漫,要使工作的激情之樹常青,就要內心飽含深愛,才能克服職業倦怠、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精彩。
用心對待教學工作很多細節。教學工作需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各個教學
環節:備課、教學、課後反思、作業批改等等,單是備課一環就有很多細節要琢磨,作為新教師,我在文字研讀方面注重細節,如分析學生情況以更好地以生為本進行教學。另外,落實基礎不放鬆,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但這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課堂不能減少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否則其他的一切活動都將成會空中樓閣。在具體教學中可以採取的具體措施如:聽默寫、課前預習、課前背誦、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性記憶、個別提醒、反覆強調等方法。針對不同班級的學生特點,教師也應該對基礎薄弱的學生特別關注、持續關注、不斷鞏固落實。對他們的輔導,僅僅顧及個別還不夠,還要擴大輔導面。僅僅掌握初中生的普遍心理特點、學習態度還不夠,還要針對初一階段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輔導。
用心對待師生關係這條紐帶。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自認為再優質的課堂仍需要學生的接受情況去檢驗。所以,對學生的瞭解應該由淺入深,瞭解他們的性格、習慣、優缺點、長短處,以配合教學工作,使得課堂教學、作業佈置、知識落實、問題分析、習慣養成等方面都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而瞭解學生並不能簡單理解為問卷調查,而應該致力於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這個是促進學生髮展的感情基石。錢理群教授在《語文教育門外談》中強調:我們應該在語文教學中貫穿人文精神,能夠給予學生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啟迪、情感的薰陶和美的感染,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真誠表達的習慣。
用心對待自身成長關鍵階段。作為一名新教師,回首不到一年的成長之路,收穫之多令自己不勝感慨,那些關於教學理念、教學思路與方法的認識,除了自己的思考,還離不開學校的關懷,同事的幫助,家人的支援,比如學校安排多次外出學習機會、有師傅的指導、有領導和同事的關心,有學生家長期待的目光,有家人默默的支援,這些都是我前進的動力,在此,再次表示衷心感謝!我會繼續努力,用心對待自身成長關鍵階段!
踏實用心便可以平心靜氣,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內心修煉。因為教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見成效的事,在教育方法的摸索過程中、在教育理念的逐漸形成中,在教育智慧的慢慢積累中,平心靜氣的心態有助於教育教學的持續進步和教師的持續發展。教育教學並不侷限於課本,能夠善於發現和運用教育資源需要一顆審美的心,因為教育離不開真善美的薰陶,需要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用心交流。平心靜氣,教育才會到達更高的境界。總之,還是那句樸實的話:教書育人、用心去做!
語文教育隨筆10
開學三週了,我從還沒有對三二班的小朋友們說過?白老師愛你們?這句話,可是今天我說了這句話。就像在家長會上說的,賞識教育加嚴格要求。開學了,我沒有很寵他們,而是用我的眼神,用我的語氣,用我的動作,用我的'心去喜愛他們、觀察他們、保護他們。
說到保護,是有來由的。因為與全班小朋友分享了夏雪桐編的故事,今天夏雪桐在沖澡的時候,給我講了一個她自己編的故事,因為她還不會打字,所以我幫她記錄了下來,很有意思。《愛吃麵包的小貓》有一隻小貓特別愛吃麵包,於是,他跑到商店買來了稻穀種子,並問他的好朋友小狗小兔和小猴,要不要和他一起去種稻谷,小狗、小兔和小猴正在玩遊戲,他們都說不去;於是小貓只好自己一個人去種稻谷了;到了豐收的季節,小貓要去收割稻穀了,問小狗、小兔和小猴要不要和他一起去收割稻穀,可小狗小兔和小猴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小貓又只好自己一個人去收割稻穀了;等小貓收割完稻穀,把麵糰揉好把麵包烤好的時候,麵包的香味把小狗小兔和小猴都吸引過來了,小貓端出自己親手做的麵包,自豪地對他的好朋友說:這是我用自己種的稻穀做成的麵包,請大家吃麵包!————雪桐口述,媽媽記錄聽完後,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感悟,有說要勤勞的,有說不要貪玩。
李xx說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每個都有每個人自己的事情要做。是啊,爸爸媽媽有自己的事情做,要做哪些事情呢,白老師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要做哪些事情小朋友有自己的事情做,要做什麼事情?我發現孩子在講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具體居多,但細節不多,孩子正處於這個階段,我也不能對孩子要求太高。說到老師要做的事情,胡琛愉說:白老師要保護我們。我當時確實有些震驚。我真的從來沒有給孩子講過老師要愛你們啊,保護你們之類的話語?但孩子就是天使,他們敏感而美好,當我全心付出的時候,他們是在全身心地感受著我的付出。我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播種愛。當我將這點點滴滴播撒在孩子心間時,他們感受到了我很欣慰。
語文教育隨筆11
在這一個月的教學中,我學得在課堂提問上有一點感悟。教師上課,都離不開課堂提問。但課堂提問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要注意:
1、難度。課堂提問要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是學生在未認真看書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還應是班裡大多數學生經過主觀努力之後能夠回答的。就如樹上的果實,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我曾兩次講《祝福》,都是從“我真傻”入手,去深刻認識祥林嫂的悲劇命運的,但由於設計的問題難易程度不一,教學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次,我是這樣來設計提問的:“祥林嫂認為自己真傻,這告訴了我們什麼?作者這樣寫能否揭示主題?”由於問題涉及的面較大,較籠統,學生難以回答清楚。第二次,我改提如下幾個問題:“祥林嫂為什麼認為自己傻?”“為什麼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變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會不會變傻?她的命運會不會好些?”這樣提問,化難為易,學生也就樂於思考,從而深化了對祥林嫂悲劇命運的認識。教師的提問應難易適度,如果問題過難,學生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問題過易,學生不動腦筋就能輕易答出,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難度過大。這時,教師應想方設法“化難為易”,以避免陷入“啟而不發”的境地。例如,一次教《項鍊》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作者刻畫路瓦栽夫人在當時有什麼現實意義?”此問題一提出,學生默然。這時,我隨機應變,問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樣一個人?”學生很快答道:“是一個追求享受,夢想過豪華生活的小資產階級的婦女。”我再設一問:“法國當時的社會現實是怎樣的?”學生答:“當時的法國在工業革命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的豪華奢侈、講排場、愛虛榮之風大盛。”這樣,就把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解決了。
2、坡度。有的心理學家將問題從提出到解決的過程叫“解答距”。所謂“解答距”,就是讓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才能解決問題,讓思維的“軌跡”有一段“距離”。一般來說,根據“解答距”的長短,提問可分為四個級別。第一級,屬於初級階段,所提的問題,學生只要參照學過的例題、例文,就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屬於“微解答距”範疇。第二級,屬於中級階段,所提問題並無現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過是現成“套子”的變化與翻新。這樣的問題,屬“短解答距”的範疇。第三級,則是高階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屬“長解答距”的範疇。第四級,則是高階階段的發展,屬創造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採用特有的方式(無現成方式參照)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屬於“新解答距”的範疇。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合理調配提問題的坡度,為學生增設臺階,使之能拾級而上,直達知識的高峰。
在教學《過秦論》時,我曾根據秦國興起、強大、統一全國及其滅亡的過程,精心設計了四個臺階式提問:(1)秦國興起時實行何種基本國策,起何作用?(2)秦孝公以後的80多年,又為何能進一步強大起來?(3)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偶然的嗎?為什麼?(4)秦朝迅速滅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麼?這幾個問題,由於“解答距”的長短不一,形成了提問的坡度,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隨之逐步提高。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要求我們把握適當的度,以啟迪學生思維。
語文教育隨筆12
課程改革,讓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特,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個人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的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學生對教師的某些習慣的培養還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對於中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衝:
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
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
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
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
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
六、好問的習慣;
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
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範、整潔地寫字。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範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語文教育隨筆13
時光一如白駒過隙,轉眼本學期已經過了大半,期間有苦惱,有激動,有欣慰,有快樂,有心疼。每個孩子都是降臨凡間獨一無二的安琪兒,他們身上都有著別具一格的特點。
最享受的時光莫過於週末,看著孩子們日益逐漸自信的笑容,純真善良的模樣,心中總會湧起一股暖流。有一個寶貝兒跟著我學作文有兩個學期了,從最初上課從不舉手,點他回答問題時也是有些驚慌失措到現在上課已不再需要我去點他自己就可以積極主動舉手參與課堂,做任何事都非常的積極。看到他的進步,我想他已經開出了自信之花,自信是學習的強大助力,相信堅持不懈的他也定能獲得滿意的答卷。
有一個寶貝兒對作文興趣還是很濃厚的,但總是對自己不夠自信,他覺著自己還不夠出色,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顧慮很多,以至於他總認為自己做得不好。如果連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旁人再多的引導也無濟於事。
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常會將他拉到我的身邊促膝長談,我想聽聽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聽聽他說說自己的感受。以此對症下藥。弄清緣由後,才明白原因很簡單,就是平時所給予的鼓勵和肯定的言辭太少了,無法讓孩子對自己充滿動力與激情,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與寶貝兒的家長溝通之後,達成一致想法,讓自信在寶貝兒身上綻放奪目的光芒。
現如今有很多寶貝兒已經在他們身上看不到自信之花,究其原因是因為身為大人的我們缺乏一種善於去發現他們閃光點的眼睛,如果他們感受不到鼓勵及肯定的話語,他們對自己的進步也就會視而不見,至此覺得自己怎麼也學不好,從而放棄。
無論何時何地,當我們發現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請告訴他,讓他對自己感到驕傲,對自己充滿無限的激情與活力。
所以,身為綠葉的我們,努力讓花朵綻放自信的光彩吧!
語文教育隨筆14
二年級孩子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組織好課堂教學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保證,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課堂教學組織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的任務。
一、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的老師”,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們踏入校園進行正規化的學習。先把規矩給他們定下來,賞罰要分明,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材入手,努力尋找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我們可以做一些小獎品,比如小紅旗,小紅花等鮮豔可愛的東西。
二、課堂形式靈活多變,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課堂形式單一,很容易造成學生身心疲勞,從而轉移注意力。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想方設法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同時還要要求一年級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二年級學生年紀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緒易激動,即使是一點小事也往往讓他們興奮半天,其行為突出表現為:拍桌子、砸筆盒、大呼小叫、拍手、離開座位跳躍等,所以教師要在突發事件剛出現苗頭時,就及時給予轉化或制止。要求學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須事先讓他們清楚。然後,我們需要的是足夠的耐心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讓孩子知道你要他們做什麼,怎麼做,先怎樣再怎樣,哪怕是放幾個學具,放哪兒,怎麼放,都要說清楚。一開始的細緻對以後的教學會非常有用。
三、老師講課時要使用兒童化語言。
二年級孩子不同於大學生,只要老師講清要求就行,他們自制裡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做事憑興趣。比如做連線題,如果老師說讓我們來做個“找朋友”的遊戲好不好?學生一聽肯定會感興趣。如果哪個學生找錯了或還沒有找到朋友,老師說:“哪個小朋友願意幫幫他?”學生聽了覺得很親切,他們很喜歡聽這種語氣,老師用這種兒童的語氣跟學生說話,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總之,一定得蹲下與孩子們說話。
四、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師眼中是的,二年級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歡聽到老師的表揚,一聽到表揚就會有更好的表現。在課堂中,教師要及時表揚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同學受到感染。當學生回答正確完整,老師即時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可以說“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聰明”“你說得真好”等,為了帶動其他學生,總之,組織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能否吸引學生是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不斷實踐總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達到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育隨筆15
對提高農村作文基礎差生寫作的幾點想法。
一、結合教材,激發習作興趣,落實三維目標。
對於剛進入三年級的學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是很重要的。我根據三年級的學段目標,結合教材的特點,首先把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放在第一位。教材中的習作在編排上努力為學生自由習作供給方便,不規定習作的題目,一般都提出一個資料的範圍,使絕大多數學生都有能夠寫的資料。題目由學生自我擬定,學生能夠把想寫的寫下來,存題目也行,設題目也行。這個寬泛的條件不再使學生感到寫作的壓力,學生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樣寫就怎樣寫。另外,我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如讓學生讀自我的習作,請同學們評價;建立寫作園地,自我欣賞、自我評價;教師口頭,書面評價等形式讓學生感受習作的歡樂。其次,我以賞識的眼光看待能表達真情實感,有創意的習作並及時給予肯定,把三維目標落實在習作當中。
二、體驗生活,寫事實。
學生的寫作都需要佔有真實,豐富的材料。以往作文題目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平時沒有寫作材料的積累,到了寫的時候感到無話可說,無從下筆,更談不上真實情感。許多小學生一提起寫作文就感到頭疼,要麼覺得沒什麼可寫,要麼心中有話說不出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積累,導致動筆時“無米下鍋”。針對這一普遍現象,我結合教材對習作的要求,讓那些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並在評價學生的習作時,既關注結果,更關注學生寫作材料的積累過程,用進取的評價,引導和促進學生經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蒐集生活中的材料。例如,我讓學生寫“熟悉的小動物”,我沒有給學生劃定範圍,更沒有念什麼範文,而是讓他們用眼睛去觀察,把觀察到的寫下來。有一個同學寫我喜歡的“小花貓”,她不僅僅寫出了小花貓的外形以及習性等,還寫出了與小花貓之間的感情。她寫到,“我每一天放學回家小花貓都會跑到我的面前用它的頭蹭我的腿,是在歡迎我回來,讓我抱抱它,還不斷地用它的頭拱我的臉,伸出脖子,這是讓我給它抓癢癢,一邊和它說話,它好像能聽懂似的,等抓完癢癢,它就安靜地回它的窩裡趴著去了……”。我把這篇作文讀給大家聽,當讀到小花貓白天睡覺夜晚出來時,我隨機問學生這是為什麼他們答不出來了。這時,我沒有立刻告訴他們原因,而是讓他們回去做個小調查或者查資料,過了幾天,同學們把調查到的告訴了我,我隨機引導學生要注意觀察寫事實。這就是要求每位學生平時多注意觀察、積累很多的生活素材,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使學生對寫作產生了興趣,樂於把自我親眼看到的事寫下來,加強了寫作與生活的聯絡。
三、要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學生們從小學進入初中後,作文訓練踏上了新的歷程,要異常注意培養自我良好的寫作習慣。我總結出下頭幾條良好的寫作習慣。
1、“天天動筆,多少寫一點”的習慣。不少獲獎學生說他們的作文獲獎,歸功於堅持寫日記,時間多則多寫,時間緊則少寫,哪怕少到幾十個字,也從不間斷。這的確是經驗之談。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天天動筆,既能使筆頭子練得更靈巧,還能積累許多作文素材。
2、“通篇構思,寫作文提綱”的習慣。寫文章切忌寫了上段還不明白下段寫什麼,必須要通篇構思,並且用提綱的形式把構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來。長期從事寫作的人動筆前也是有提綱,甚至有人把提綱藏在肚子裡,名曰“腹稿”罷了。
3、“認真修改”的習慣。古訓雲,“文章不厭百回改”,這是寫好文章的金玉良言,如是沒有這個習慣,要寫出好文章幾乎“是不可能的”。
4、“堅持文面整潔,書寫力求規範”的習慣。“文面”整潔和書寫規範就是作文的儀表,自然是非講究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