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茉莉花》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音樂《茉莉花》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音樂《茉莉花》教學反思1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透過生活實踐創造了極其豐富的、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音樂,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質和精神,是我國古老文化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樂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由於民族音樂文化長期根值於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為人民所喜愛,所以,重視民族民間音樂,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樂欣賞習慣的連續性,運用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實施美育,就可以極大提高這種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透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學生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強化愛國主義情懷。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透過這段表述,可以理解音樂新課程中對民族音樂的弘揚將具體地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透過學習民族民間音樂,使學生了解認識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和責任;第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反映近現代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同樣應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而民歌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並在人們一代一代的口頭相傳中不斷得到完善與發展的一門藝術,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典型代表。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也曾說:“民歌是民族的產物,它的創造永遠都不會達到止境,在它的任何階段中,它總同時寄託在很多形式裡。”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的民歌,因為它們短小精悍,易於傳唱、記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特色。所以,我選擇了《茉莉花》這首中國民歌的傑出代表,嘗試在音樂課堂中融入民族元素,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
《茉莉花》是一首流行於全國的人們喜聽愛唱的民間小調是我國民歌中最豔麗的一朵奇葩。她以其委婉流暢、細膩優美而深入人心,不僅成為江南民歌的代表,而且早已走出國門,深受外國人喜愛,因而成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代表之一。從學情上看,學生對《茉莉花》已相當熟悉,為了使《茉莉花》散發新的活力和魅力,本課我不單單停留在這一首歌的教學上,而是以“茉莉花”為主題,增加了河北民歌《茉莉花》,東北民歌《茉莉花》以及歌劇《圖蘭朵》中的《茉莉花》等內容。透過欣賞這些藝術作品,加深學生對《茉莉花》及民歌特點的認識,從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20xx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一個手提紅燈籠的小女孩在全世界億萬觀眾面前,唱響了〈茉莉花〉,那清新優美的曲調,是全世界華人的驕傲,也必定會引起學生的共鳴。重現這激動人心的一剎那,引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樣的情境匯入必定會吸引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在這舉世矚目的時刻,編導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首民歌,問題的設定引起了學生的思考,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的心理。接下來歌曲的學唱、感受也變得順理成章了。這樣的旋律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容易的,所以我不想在歌曲學唱上多花時間,而是挖掘歌曲的豐富內涵,透過歌曲處理,更好地表現歌曲,感受歌曲。歌曲的旋律有什麼特點,用了什麼音,什麼調式,節奏是緊密的還是寬鬆的,引導學生一邊聽辨一邊思考,找出民歌的相通點,一般都是五聲調式。歌曲演唱時,學生的音色很美,只是最後一個音顯得有點低,不利於聲音的發揮,所以我做了小小的改動,把它提高八度,速度放慢,這樣的處理更易於表達愛花、惜花,不忍將它摘下的情感。在反覆吟唱中歸納江蘇民歌的特點————優美柔和、細膩委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歌根值於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體現了不同的'地域色彩。江蘇人細膩委婉地表達對茉莉花的喜愛,東北人卻是豪爽熱情的,他們毫不遮掩對茉莉花的喜愛,體現在他們的歌曲裡,顯得風趣幽默。河北人的剛直爽朗,也帶給茉莉花不同的感覺。引導學生聽辨這三首極具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引起強烈的聽覺反差,引導學生更好地瞭解我國的民歌和那裡的人民是離不開的。透過聽辨、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進行總結歸納,引導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經過比較學生髮現三首《茉莉花》,節奏有的寬鬆,有的緊密,情緒有的清新優美、有的豪爽熱情、有的剛直爽朗,特別是東北版的,襯詞和拖腔的加入,更增添了幾分風趣和幽默。而它們的相同點是都是五聲ZHI調式,同樣表達了對茉莉花的喜愛。這樣的設計,引導學生將聽賞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去挖掘它們的內涵和聯絡。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首《茉莉花》早在一百多年前,唱響了全世界。歌劇《圖蘭朵》或許離學生的生活很遠,但有了《茉莉花》旋律的注入,它離我們又那麼近。選取其中的幾秒鐘,引導學生聽辨用了那個版本的《茉莉花》,讓他們有目的的聽賞,增強民族自豪感。最後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的《茉莉花》,帶給學生視聽享受的同時,也呼喚他們情感的共鳴。最後的宣洩————完整演唱《茉莉花》時,學生果然比之前唱得更好。
這是一次音樂與民族相結合的嘗試,學生沉浸在《茉莉花》清新優美的旋律中,我相信透過本課的學習,他們肯定會對我國的民族音樂更感興趣,無形中提升了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小學音樂《茉莉花》教學反思2
筱塘小學關建平《茉莉花》是四年級音樂教材上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懂得弘揚民族音樂,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隨著教學理念的更新,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所學內容有了一定的選擇性。如果我們一味地照本宣科,很難令學生感興趣,課堂就顯得空洞,失去了它的光澤。於是我根據他們的特點重新思考了《茉莉花》這個題材,決定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力,設計一堂充滿美感、給學生美的享受的音樂活動課。
我上的這堂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主題鮮明突出。
從學生走進教室一直到走出教室,可以說學生每時每刻都是在美妙的《茉莉花》音樂聲中愉快度過的。為了能做到這一點,一方面我收集了大量的相關音樂素材,因為如果只是讓學生反覆聆聽同一首樂曲,哪怕該樂曲再優美,學生的興趣也很難保持長久;另一方面,我在啟發學生欣賞樂曲的過程中,指向十分明確,那就是音樂本身,而不是為了音樂之外的其它東西,介紹音樂之外的有關背景知識,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鑑賞音樂。
二、教學內容豐富。
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充實教學內涵。為此,我搜集了很多茉莉花的音樂,包括不同地區的民歌《茉莉花》、通俗唱法的《茉莉花》、交響音樂《茉莉花》、民樂演奏《茉莉花》以及不同演唱形式的《茉莉花》等等。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了巧妙的最佳化組合。如今的學生求知慾旺盛,知識面廣,探求能力強,他們期待的是資訊量大的教學,如果我們僅僅把教材上那點點有限的內容教給學生,那學生是既不會滿足也不會滿意的。
三、教學形式巧妙。
在這節課中,我放手讓學生對不同地區、不同演唱形式、不同演奏形式的《茉莉花》進行對比評價,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事實表明,對比欣賞不失為音樂欣賞教學的一種好的教學形式。學生的語言優美,情感豐富,對作品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對五年級學生來說,要真正把握樂曲特點,領會樂曲內涵,就需要對不同型別的作品加以對比,因為孤立地分析某一個的藝術特色需要一定的音樂專業修養,對於一般人,特點往往是對比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