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

《三國鼎立》一課的教學內容多,範圍廣,如果面面俱到,重點就不會突出。所以,我對教學內容有所取捨,“諸葛亮治蜀”這個問題放到了下一節課;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充滿矛盾、歷史上有爭議的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曹操。本課涉及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都與曹操有關,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分析戰爭勝負因素的極好例子。學生對有關戰爭題材的內容,特別是戰例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分析戰爭成敗的因素上,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要引導學生對戰爭勝負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學生要讀懂課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課之後,我要求學生閱讀第一個問題“官渡之戰”的內容,並提出從背景、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經過、結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戰,將此內容進行了板書。並特別要求學生把課本小字的內容也認真閱讀。在七·三班上課時,我直接要學生講一講戰爭的背景,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戰爭?從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來看,學生對戰爭背景的理解還比較有難度;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不夠簡潔或不得要領。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在七·二班的教學中,改變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在看書以後,我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

(1)東漢末年,黃河流域的軍閥主要有哪兩個?誰的勢力更為強大?為什麼?

(2)曹操為發展自己的勢力在政治和經濟上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

(3)官渡之戰是誰發動的?目的是什麼?當學生弄清楚這三個問題後,就解決了官渡之戰的背景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曹操戰勝袁紹的因素。

然後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會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結果?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學生代表積極發言。學生們說到了這些原因:袁紹驕傲輕敵,不採納謀士的建議,導致謀士棄他而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佔有優勢;招募流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經濟實力增強;重視人才,善於用人,採納謀士策略,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學生髮言後,我及時進行總結,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主要有:雙方實力的對比;指揮者的素質;民心的向背;戰略戰術;戰爭的性質等等。在分析這些原因時,可將雙方進行對比。戰爭勝負不是僅取決於人多糧多,軍事的裝備和軍事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綜合實力的對比,包括政治、經濟、人心、謀略等。這樣,學生便能夠深刻了解、認識曹操了。

有了這個鋪墊,同學們在學習第二個問題“赤壁之戰”中就顯得輕鬆自如,比較容易,課堂氣氛更活躍了。我們只用了較少的時間,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分析兩次戰爭中曹操的一成一敗、一得一失中充分認識和了解了曹操,為正確評價曹操奠定基礎;同時,也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標準,我覺得不再是教給學生多少歷史知識,而是能否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學生能否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因為興趣和能力,要比知識本身重要的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認為,教會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學習歷史的關鍵一步。

新教材提供給我很多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我在教學實踐中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教學行為的轉變是基於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如何理解當今的歷史教學。我深知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我會繼續努力,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2

本週進行了複習迎考,但是學生複習的效果不知如何?上課期間,學生進行學案練習,急於做完練習,學生書寫問題積極性是有的,做題時,埋頭做題,翻課本,找問題答案,不會的同組內稍做商量,整理出答案,學生較認真,學習處於緊張狀態,看著學生的這種學習狀態,我感覺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不斷提高,這是學校進行課改以來取得的一點成就,相信學生能堅持下去,自主學習能力就會形成習慣。可是,學生做完題後,就覺得任務已完成,錯題不求甚解,大多數學生不聽講解,一時就出現混亂,認真鑽研的習慣做的不到位。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3

科舉制的創立是古代史上的重要制度,內容對於學生來說也比較熟悉。課堂上課讓學生多講自己對於科舉制度的理解,學生可聯絡平時在電視劇中聽說的榜眼、探花、狀元、進士等相關名詞,瞭解科舉制對人才的選拔。另外也可聯絡現在的高考也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大舉措,激發學生努力學習,成為社會有用之人。

教學反思

1、在課堂上遇到突發問題的時候,不要一味打斷、撲滅學生的參與熱情,否則沒人再舉手,沒人再想說。思想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師生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解決學生突發問題的辦法貴在教師的引導,改變教師滿堂灌的方式,加強對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較、鑑別,並透過提供材料和途徑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體會自我搜集材料,認識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在歷史課上的積極性。

2、教師一定要在課下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備課的時候不但要備課本,備學生,還要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哪些問題有可能給學生帶來困擾,哪些問題有更大的空間進行發揮。在學生對某一問題有疑問或者偏見的時候適當的補充相關知識並提出延伸性問題引發深入思考。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4

今天的複習課上,在檢查學生的複習效果時,讓我很是意外,當我讓一名學生回答秦始皇加強集權,鞏固統一採取的措施時,關於在政治上所採取的措施,學生答亂了,這明明在課堂上已讓學生作了解答,我也已作了重點解說,為什麼在複習時卻出現了偏差。我感到很失落,課後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學生學了,可是會了嗎?

一、落實不夠。對於問題的掌握情況如何,並不是對所有學生落實到位,這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小組的優勢,整合性強、思維含量較高的題目,小組成員交流、商討後進行展示,並落實好本組成員是否掌握,老師也可抽樣檢查落實情況。

二、給學生出示明確、完整的答案。有些問題即便有學生作出了正確的回答,老師還是應該把完整的答案投放給所有學生,讓學生心中有把標尺。

學了,是我們的要求,會了,是我們的目的,會學了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5

本週七年級進行了一次單元檢測,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考試成績不理想,並且班之間差別也很大,令人深思。平時個別班一部分學生行為習慣不夠好,從而影響了整體的學習效果,今後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另外學生從做題情況來看,學生對一些知識掌握不夠紮實、牢固,並且不能靈活應用,如22大題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否是歷史的倒退,結果大多數學生只看到了一方面,政權分立,戰爭頻繁,而另一方面,在這個時期,區域性地區的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民族融合加強,民族融合成為這個時期的另一重要特徵,因而得出結論這一時期不是歷史的倒退。所以應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馬上進入複習階段,今後在複習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夠分析的問題教師決不代勞。複習要有專題,找出各個知識“板塊”各部分的聯絡。歷史基礎知識複習不應只侷限於識記,而要引導學生尋找聯絡點。只有這樣才能理清知識,連點成線。要讓學生學會理清歷史線索,這對學生識記知識有極大的幫助,理清歷史線索更是學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礎。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6

《開元盛世》這一課是第一單元的重點,它主要是從經濟史的角度來論證唐朝的繁盛。經濟史學生積累知識較少,也不好理解,為此我精心設計探究問題,化難為易,讓學生感覺樂於接受。如學習開元之治時,利用書簡上開元年間“貞觀之風一時復振”。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說這時貞觀之風一時復振?唐太宗與唐玄宗的統治有哪些相似之處?學生思考回答,既鞏固了上節課貞觀之治的內容,學習了開元之治的內容,又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在學習盛世經濟繁榮這一重點子目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開元年間,出現了盛世經濟的繁榮景象,除了板書上(農業、手工業、商業)的表現,你還從哪感受到當時經濟的繁榮?培養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並歸納、總結相關知識。

在本節課上,我還設計了學生歸納知識點,分組講解等活動,調動學生小組合作,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教師分類歸納、總結,並利用教材單元彩頁和教科書上的圖片,增加學生的直觀認識,梳理知識,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7

上完《秦王掃六合》一課,細細反思,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始終圍繞教學目標來組織教學,而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完成了教學目標。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為增強知識的系統性,我打破了教材編寫的順序,將教學內容設計為秦完成統一和鞏固、維護統一兩大內容,在處理第二項內容時,又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關係)等方面來歸納秦鞏固統一的措施。這樣做,不僅線索清晰,便於學生掌握和理解,同時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創新問題設計上有突破,能聯絡生活實際,引起學生共鳴。

本課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學課文內容,然後學生思考、討論、作答,教師點撥、同時輔以材料展示。我還注重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機會,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揮、去創造。如:我指導學生到黑板上設計秦的疆域示意圖,以幫助學生壓縮資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這節課也體現了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轉變,由原來的講述者轉變為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學生會的,允許學生自由發揮,互相補充,教師及時評價;學生不會的,教師進行激勵、引導,然後共同解決。

這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敢放開手腳,給學生以機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其它細微之處,還存在著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釋疑過程中,有些小問題的設定稍顯牽強;過渡語,有個別之處,不夠自然;習題設計過於單調死板,以後應力求多樣化、趣味性,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分析秦完成統一的原因出現困難時,教者引導的語言有些羅嗦,沒有做到簡明扼要;對學困生的關注明顯不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學生方面:在討論秦始皇的歷史作用時,他們的回答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徹、全面。尤其是說說他們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時,學生的反應特別積極,從中可以看出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較關注歷史的,我們有理由對歷史教學充滿信心。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8

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說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授課時,我遵循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設計了講故事、小組討論、分組比賽複述故事。上完課之後,我體會到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

(1)由於時間比較緊,備課不夠充分,因此對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沒有進行進行太多的展開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對於《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和故事,應該引導學生多講,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力度,調動學生的氣氛。

(2)在學生討論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入些。

(3)最後在課堂小結時,不應該幫學生歸納,而應該讓學生作一個總結性歸納,讓他們談談透過學習這一課,可以學到什麼,有何啟發,以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

透過這節課,我發現了很多我關於教學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對新課標的認識的不足,以後我肯定會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學,爭取進步,彌補不足。反思讓我看到自己的優點,有了進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9

本學期以來,面對前教學工作和月考成績,心中有不少感慨。新課改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透過自我感悟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顧教學工作和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覺得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要求不好.

初一學生,自我約束力、閱讀能力不強,讓學生自讀課文找重點知識,總覺得太浪費時間,需要十分鐘左右,而且重點找不準,在書中亂畫,在自學完後,不知道記憶重點知識,有時一節課學習效果太差。所以有時乾脆放棄學生自學這一環節,該用傳統的老辦法,結果學生的自學能力沒有得到鍛鍊,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

二、對學生能力培養沒有很好地重視。

能力應是學生在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經過獨立的思考歸納經過長時期的培養訓練才能形成的,限於在課堂上時間緊任務重這一現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培養訓練,使學生在考試時面對一些考察能力的題目上,學生應考能力差,得分不高。

三、對基礎知識抓得不牢。

從這次考試反映出來的情況看,一些問題平時都講過,也都讓學生記過,但由於學生人數太多,照顧不全,檢查不及時,使一些學生成績並不理想,該會的沒有做好,得分比較低。

四、對學習較差的同學重視不足,特別是每一小組中的一少部分同學。

由於這些同學基礎較差,個人素質不是很好,在學習中是比較困難的,每次檢查一般都是這些同學不過關,由此造成成績特別懸殊。

由於以上問題,在期中考試中考試成績不很理想,在以後的工作中,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檢查,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的檢查力度,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使每個同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期望在期終考試中提高成績。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0

一、備課的過程

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找準備課的方向。思考學生的認知規律,創制有效教學活動。教學設計應該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應該及時瞭解學生的現有的知識儲備情況和當前的思靠習慣方式。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將內容進行刪減。根據學生的思考問題的習慣,設計有效地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的難點。教師創設的教學活動也要體現時代的特色,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備課反思:

教師備課時,應該擴充自己的眼界。適當運用課外豐富的材料來支援自己的觀點,讓歷史內容變得血肉豐滿。

教師備課時,應該認真梳理知識點之間的邏輯結構關係,明確每一節、每一章的主題,在主題的統領下,將一節課、一章、一冊書的內容吃透。在這個前提下,教師學會詳略處理。

教師備課時,應該向富有經驗的老教師虛心求教。學習他們對歷史知識的把握方式,向他們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也因該向優秀的年輕教師學習,學習他們生動有趣而又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設計。

二、反思

教師的教學目標應該簡單明確。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的方向。教師出示的學習目標,應該考慮學生的認識層次,設計時應該要簡單,明確,使學生理解學習任務。

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也應該要有向學生傳授開展活動的方法。在情境問題教學中,教師經常遇到問題時,學生雖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討論積極熱烈,可是在展示時候,經常出現與活動目的相左的情況。我認為教師在備課時,應該也要考慮學生應該如何進行活動,採取怎麼樣的方式,甚至給學生做幾次師範以供學生進行模仿。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參與活動的能力,讓教學設計活動真正發揮實際的功效。

教師的教學設計也要應該有同現實世界相聯絡的部分,增強歷史課的現實感,進而培養學生的感悟歷史能力,在情感態度上有所收穫。歷史教師可以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恰當事物作為匯入,也可以談談歷史事物對於現代社會的影響等,拉近歷史知識同現實的距離。這也要求歷史教師在平時要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視野,對於當今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應該有所瞭解。

教師的備課應該要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活動方式。初中學生的思維仍以感性思維為主,教師在授課時,應該給學生一些感性的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某些較為難懂的歷史知識,如直觀性的圖片模型、經常運用的史料等。這樣不僅增強歷史的韻味,而且讓學生有了感性的深刻認識。同時教師也應該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理性認識,利用一些問題鍛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

學生應該有質疑的活動。教師的教學設計重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學習並理解記憶歷史內容。學生能夠對他人的展示或者某些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那麼表明學生對於這段歷史有了一定的思考。學生的質疑也會讓展示的學生做好必要的準備,起到一個客觀的約束作用。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1

這節課是一節文化課,本課能夠依據初中生活潑好動、酷愛新奇的心理特點及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的認知習慣,角色扮演、詞句接龍、播放《清明上河圖》影片等情境,激發了學生對宋元文化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更深入地感悟宋元時期的歷史,生髮對宋詞等文學藝術作品的熱愛。由於文化課頭緒較多,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收集和梳理資訊的能力,透過學生自主互動學習,積極參與來發展思維,張揚個性發揮才能,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歷史的興趣,透過教學實踐,也的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在課堂上,同學們學習的興趣、參與的熱情很高,課堂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擂臺,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主動參與到課堂練習,讓學生們最快樂的上好這節課。

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挑戰權威、勇於創新、積極思維,分享探究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師生互動的同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的動與學,教師儘量不講,少講,凸顯了新課改的要求。

課下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問題的設計。問題設計過粗,沒有充分體現針對不同內容、不同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的教學原則。比如“列表對比《史記》和《資治通鑑》”,應設計哪些問題,才能引導學生完成此項教學目標呢?第二,對歷史學科特色凸顯不夠。類似於這種不同朝代的文學成就課,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目標,稍不注意,就會成為文學賞析課。在今後的教學中,做為解惑者的我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多從教學設計入手,認真地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學有所得,在知識、行為、習慣等方面有所改進,使學生更加喜歡上歷史課。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2

一、反思教材處理

對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和教學目標的確定比較準確。對教學內容的次序進行了調整,先整體感知“兩次戰役”和“三國鼎立”的基本史實,再分析“勝負”、“鼎立”的原因。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二、反思教學設計

1、引入:

以腦筋急轉彎“世界上誰跑得最快?”為話題引出曹操,再用曹操詩歌《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丟擲問題“曹操壯心是什麼,實現了嗎”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匯入新課。

2、新課教學:

第一環節“穿越時空,走進三國”用時15分鐘,以我看我聽的方式去經歷、去講述、去想象瞭解基本史實,包括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局面、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形成,解決“是什麼”的問題。

第二環節“讀史明鑑,問道三國”用時15分鐘,學生以探究的方式,解決本課難點:兩次著名戰役失敗、勝利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解決“為什麼”的問題。

第三環節“赤壁懷古,評說三國”用時10分鐘,將歷史故事、歷史人的評價、諺語等以遊戲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鞏固,達到學科的整合,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3、新課結束,以課堂小結的方式結束新課,用時2分鐘。小結采用歸類法【①種局面②大戰役③分天下④個人物⑤個時間】便於學生記憶。最後回到課前引入的問題“曹操統一全國的壯心最終未能實現”結束新課。

三、 反思課堂效果

首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腦筋急轉彎的形式引入新課,不但營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而且注重了學科知識綜合。尤其是穿越時空前,老師問“今年是何年?”,“20xx年”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遺憾,穿越失敗!”。當老師再次讓問“今年是何年?”,學生回答:公元200年時,老師恭喜學生穿越成功。隨即點選,進入伴有圖片和音樂的“三國鼎立”畫面。在輕鬆愉悅的話語中,將學生帶進歷史情境。

其次,課堂呈現出一種開放性。在教師的引導中,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將自己穿越時空的所見、所聞表達出來。比如有學生談到:她先來到袁營裡,聽到了袁紹與許攸的對話,再來到曹營裡聽到了曹操與許攸的對話,並用自己的語言,將對話情景再現給大家。學生的參與面較廣,特別注意對學困生的關注。當看到小孟同學簡單的問題都無法回答上時,教者沒有放棄,而是鼓勵和幫助她,直到回答對後,才叫其他的同學,這樣做雖是耽誤了不少時間,但當看到小孟同學微笑坐下的時候,我覺得很值。再者,在第三環節中,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效果很好。

第三,採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能動作用,課堂上教師的作用是激趣、引導、糾錯、激勵,為學生的人生服務。教學中,注重對歷史事實的瞭解,對歷史人物客觀的評價。注重學科知識的整合、和諧課堂氛圍的營造。

最後,本課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師在對基本史實的引導、講解時還不夠得心應手,這個主要體現在第一環節。二是擔心教學時間緊張,對個別問題的引導不夠充分,在不得已中,只好自己托盤而出,這個集中體現在引導學生談曹操“一勝一敗”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時。三是與講解的同步性不夠。最後,客觀上多數學生的語文基礎的確很差,表現在閱讀能力和獲取資訊、提取資訊的能力弱,表達能力差。一段簡單的文字都無法正確的朗讀。一些基本史實如時間、地點、人物等資訊,都無法從書中獲取,課堂上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無形中影響到教學教學的進度,課堂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更多的思考,為了進度有時不得不見好就收。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3

歷史人物可以說在歷史課本中隨處可見,歷史就是人類的一部活動史,離開了歷史人物也可以說歷史教學就無從談起。歷史人物雖然在歷史發展中不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對初中學生學好歷史,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遠大理想,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起來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4

原本以為《兩漢經濟的發展》這一課是選學課,我沒有必要講,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況且這一課比較枯燥,也比較簡單。但是,在準備的過程中,才發現並非我所想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極大熱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讓我受益非淺。

首先,歷史劇表演的嘗試,讓師生親身感受體驗了歷史,對歷史的陌生感與距離感縮小了,以往枯燥的歷史學習也變得輕鬆多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師生關係更融洽。同時,在創作歷史劇的過程當中,師生對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與體驗,老師適當指導,學生充分發揮,甚至為了設計一個時間,都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最終決定以公元前110年作為劇本的背景時間,這樣才能將書本中導言中的材料與第一目治理黃河的材料聯絡起來等。透過這一活動,對於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資料收集與整理能力、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等都有較大的促進。

第二,影片資料的恰當使用,為課堂增色不少。在查閱影片資料中,我在無意間找到一種以FLASH形式出現的教學影片,該FLASH《漢武大帝》,比較適合學生口味,同時,這個動畫開始的三個畫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對漢武帝的一生,可以說做了充分概括,對學生認識漢武帝這個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同時,畫面中出現的人物、服裝與場景,比如匈奴、馬車等,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漢朝人的生活及漢武帝的事蹟。說實在以前根本沒有關注過此種形式的教學影片,甚至有時還嗤之以鼻,以為純屬小兒科的,可是透過實踐,此類影片倒是挺能提高孩子們的關注度,何樂而不為呢?

講農業的發展環節中,我運用了大量的有關農業發展的農具圖片、耕作圖片,也進行了講解,有一張圖片中的耬車立馬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立即有的學生情不自禁開始討論這個耬車為何“長三隻腳呢?”最終,還是“回答問題專業戶們”道出了心聲:三隻腳的耬車可以同時播種三行,同時耬車又翻鬆泥土把種子全部覆蓋上了。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5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只有讓學生體驗歷史,才能使學生理解歷史。

鍾啟泉教授指出,歷史講的是過去,而這個過去卻是現今的根源,因此,歷史作為一門學科,就是將我們自身的生活與過去相連線,把我們自身的習慣和制度與過去相互對照,是今天與過去的對話。歷史教學一定要改記憶式教學為思維式教學才可能真正吸引學生,使學生獲得種種歷史學習的愉悅體驗,從而發自內心的喜歡歷史。

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將學生的已有知識,、直接經驗、生活閱歷、生活環境等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把生活引入課堂之中,拉近歷史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

歷史教學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但不摒棄接受學習。

由於教育教學(此文來自)目標的整體性和豐富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必然是多樣而變化的。探究合作學習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繼承和發展了布魯納“發現學習”的思想精髓,但我們提倡合作探究並非完全排斥接受學習,關鍵問題要看所學知識的層次和型別。知識具有不同形態,“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就一定程度上用接受學習。新課程不可能也不應該摒棄接受學習,必須批判的是在接受學習中的“機械學習”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