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歷史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1
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加強中考、新課程改革等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考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初三的教學工作是直接面對中考考試。做為初三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資訊。因此,我經常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中考考試方面的資訊,便於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後,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面這句話是真實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要投機取巧、譁眾取寵。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2
如何講好歷史複習課?組內探討研究後認為最起碼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不論是複習一章還是一冊書都需要歷史教師在眾多的史實中找出一條主線來統領所授知識,理清線索,便於學生理解前後知識,並加深記憶。其次,複習課是對所學知識的整理和歸納,相對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識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需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第三,透過講練結合,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做題能力和歸納概況的能力。
鑑於以上思考,我對本節反思如下:
1、基礎知識的歸納,積累
對於複習課,學生對基礎知識應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複習課的第一步驟應該是對課堂基礎知識進行歸納、積累。這一步體現在導學案的“自主學習”部分,經過本節課堂複習,我認為這一步應該放到課前完成,上課的時候可以透過提問的方式完成。但作為小科目的歷史學科來說,有一定難度,難以形成慣例。
2、重難點突破
在基礎知識積累了的基礎上,利用材料分析、小組合作探究、小活動等方式,強化理解記憶“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與擴大”與“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之間的關係。並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深化對 “改革”這一專題的理解認識,突破難點的認知門檻,認識到“決定改革成敗的因素”,深化學生對改革專題的理解。
3、能力拓展,學以致用
認識到“決定改革成敗的因素”後再利用戊戌變法、俄國廢除農奴制等檢測學生對改革的掌握情況,並從中獲得學生的反饋。對於基礎的歷史史實,學生是要死記硬背,但是,現在中考的題目更注重對學生知識運用的考查,對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比較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因此,及時做題是最快最好檢測學生的課堂知識掌握情況的方法。透過做題,拓展、鍛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同時可以及時得到反饋,夯實基礎,補救學生在知識上掌握不足的地方,落實學法指導。但在這一方面,我準備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也沒有提供充足的史料,直接丟擲“決定改革成敗的因素”的答案,以至於顯得呆板生硬,學生也難以接受。
4、歸納總結,深化主題
對本課的知識體系用列表對比法、聯絡法、總結規律性的知識等進行進一步歸納出一些學法和歷史規律等,讓學生對本單元知識有一個更完整的認識。
5、合理安排,堂堂清
本單元課容量大,理應把基礎知識的歸納總結放到課下完成,這樣就可以節省出時間安排當堂練習,爭取做到複習完整,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6、複習課如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積極性
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張小龍老師給了一個很好的建議:讓複習課出新意。一新,思維模式、過程可以新奇,比如逆向思維;二新,例題新意,講解可以多種方法;三新,知識新,如歸納概括一些規律,學習方法等等。用新意來調動學生的思維,引發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收穫快樂與成就。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3
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還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
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初三的教學工作是直接面對中考考試。做為初三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資訊。因此,我經常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中考考試方面的資訊,便於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4
] 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嘗試改革,出現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總結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我主要從下幾方面展開了教學:
(一)認真備課:在學生眼裡,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在備課環節,我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型別,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式及時間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認真寫好教案,做到每一課都“有備而來”。在本學期的歷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計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情境,藉助網路資源,拓寬知識,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不至於陷入枯燥乏味。課後及時對課堂教學作出總結。
(二)課堂教學注重激發學生思維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透過設疑,創設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指導學生學會確定學習重點。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
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
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第三,屬於“世界之最”的內容;
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
學生掌握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二、 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 今後需要努力的方面:
(一)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保持歷史課的生動效能大大激發學生興趣。
1.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很枯燥,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們無形中覺得很累,不願意開動腦筋,這時,生動通俗的語言就顯得極為重要。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強迫‘犯人’在銅柱上行走,‘犯人’剛踏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腳板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搖晃兩下,站立不住,就‘撲通’一聲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燒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2.初中生在思維特點上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識處於感性認識階段,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直觀教學。如在講“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時,先讓五名學生表演歷史劇,再現歷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又出示過圖示說明:秦始皇透過郡縣制把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又透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裡,這就形成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從而使枯燥的概念變得直觀、形象、生動,便於理解。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3.根據初中生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設計有趣味性的課堂作業。採用分組或個人搶答等多種形式,最後對優勝的小組或個人進行表揚,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也能夠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4 .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
學效果。如講“吳越爭霸”時,結合“臥薪嚐膽”的故事,教育學生只要發憤圖強,吃苦耐勞,就一定能夠成功。又如學習“商鞅變法”時讓學生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教育了學生。第二單元學完後,組織學生舉行講故事比賽,不得不佩服學生的潛力,學生不僅故事講得好,體會也寫得好,不僅得到了啟示,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 ?
5. 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新課程要求教學應該是教給學生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還應繼續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從而達到教學預期目標。初中學生天真、幼稚,該說的他們說,不該說的他們也說,有時課堂一旦放開,教師不易駕馭。可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大組,自薦組長,組長負責討論時推薦(自薦)代表發言、參與討論。
6.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科學方法,掌握記憶技巧
我們知道時間、地點、事件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關鍵。不少學生採用機械記憶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應力爭嘗試教給學生多種記憶方法,如:分散記憶法、趣味記憶法以及引導學生記憶綱要等。
(三) 尊重學生,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是學生保持學習興趣的保障。
現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別人對他們的感受。當他們感受到你的尊重時,他們也能自覺自願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響,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學生,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即使在學生回答錯誤時,也是平心靜氣地指導他們重新認識和更正錯誤。這樣,從上第一節歷史課起,就要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合作關係和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建立起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總之,我們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遨遊史海,創新思維,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趣”為導,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活躍學生的“思”,培養學生的“智”,發展學生的“能”。用多種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有了興趣以後就願意去學,去探索,去求知,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牢固掌握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相信只要我們能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就一定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5
歷史中考打破了傳統的閉卷考試形式,實行開卷考試試題更具靈活性、開放性和綜合性,更加註重能力考查,而且考查是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而非淺層次的識記方面的考查。進入初三面臨中考的壓力,由於歷史學科課時有限,而內容卻涵蓋了初一到初三所有課本,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初三應如何低耗高效複習,力爭高分呢?
一、夯實基礎,落實考點。中考著重考查學生的歷史基本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考查學生掌握的有關歷史基本技能。因此,在新課教授階段,一定要立足於課堂教學,打好基本功。只有這樣,在進行復習時,學生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掌握,進而提高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要深入研究中考歷史考綱的廣度、深度、外延和內涵,與往年的異同,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這對歷史複習迎考來說至關重要。
二、整合教材資源,加強解題訓練,加強能力培養,開拓思維空間。隨著中考歷史學科考試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開卷考試的考查功能將會逐步提高和不斷完善。開卷考試從主客觀試題難度上看,逐年增高,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從更高的層面引導學生思考歷史發展的線索、規律,幫助學生站得高,看得遠,具備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解題訓練,在解題過程中不斷克服思維定勢,根據具體情況改變解題思路。只有這樣,才能科學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取得理想的成績。
三、關注熱點,史政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是新課程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今年中考歷史試題聯絡當今現實考查了一些中外歷史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國家、人類和世界的命運,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聯絡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史政結合,發揮歷史學科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培養學生資訊搜尋能力,使他們開拓思維,以史為鑑,學以致用。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6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慧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
由於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透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後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7
我任教初三年級兩個班歷史,本次期中檢測成績不理想。從檢測的情況來看,在選擇題上得分相對較好,說明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在後面的綜合題部分失分較多,明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綜合題訓練不夠。
反思前階段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備課不充分。雖然自己已任教初三歷史有幾年,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每節課前還都應該進行認真備課,特別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內容現在已經忘了,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節課只是去上課,有的沒有認真備課,課堂上講了一些過多的內容,低效重複性的東西比較多,造成整體課堂質量的低下。
二是教學抓得不緊。對時間抓得不緊,包括雙休日,沒用在教學上。沒有深入瞭解學生情況,到現在連一半的學生姓名都叫不上來。對學生學習情況瞭解也不夠,針對性的輔導也沒實施。對學生日常學習情況雖然進行了一定的過問,但是沒有認真研究制訂具體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進一步的落實措施,使這些要求流於形式。對各種習題集沒有進行深入綜合歸納,基本沒有推給學生高質量的精品練習題目。
為在今後工作中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將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進課堂教學。規範辦學秩序以來,課時數量得到了規範,課堂上的時間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許副科佈置作業,並且主科老師教學抓得很緊,平日學生課餘時間很少,有時連作業也寫不完,根本沒時間來學習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將精力集中在課堂上。為此就要認真備課,提高課堂效率,既要將該講的講到,又要讓學生有時間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學生的課外輔導。透過檢測發現,有的學生偏科現象嚴重,歷史科分數很低,而且這種現象不在少數,班級達十餘人。對此,今後計劃透過加強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進行個別輔導等方法來促進他們提高。
三是要加強對各類題目的分析。要對各類習題集的題目進行分析挑選,選出優秀題目推給學生,讓學生用少時間學生多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四是要加強對學生問題的有效解決。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及時發現,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及時解決,並且大力抓好落實。
五是要採取更有效的管理辦法,主要是發揮好小組長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教學計劃,特別是複習計劃,並認真實施。在複習期間,要紮紮實實地進行備課和複習,爭取使複習得到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抓緊每一天的時間,積極研究和加強教學工作,爭取在以後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8
學生基礎相對較弱,初三歷史教學,同學們還不能適應。另一方面,同學雖然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兩級分化較嚴重。因此,在上課時經常會顧此失彼。今後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記得一位優秀的老師曾說過:“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
聽課也是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只有多聽課才能夠逐漸積累經驗。所以對每一次聽課的機會我都十分珍惜。聽課的`主要物件是我們組的優秀老師的課,同時也聽其他老師的課。本學期,我聽完課之後,把教師們上課時講到的記在聽課記錄上,然後對我自己的備課教案進行修改,將他們很多優點和長處應用到我的課堂教學當中去。
因為歷史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優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為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9
九·八班學習《冷戰中的對峙》一課中,我採用的是學生分段閱讀方式進行,在學生分目閱讀之前,提出閱讀要求,然後講解,但整個過程學生積極性不高,參與度比較窄,最後還未完成教學任務。
主要問題有:
1.部分同學始終未進入學習狀態;
2.提問後響應者較少;
3.第一部分內容用時太多;
4.第一部分內容閱讀前所提問題大部分同學不能作答。
我想,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有:
1.引入是按照給九·三班上課時的設想,這對於八班同學理解較難,沒有激發起學生探究新課的熱情,使其遲遲不能進入狀態,所以不同班級的教學設計、設想要有所不同。
2.在閱讀前所提問問題可能難度較大。
3.沒有讓同學起來回答相關問題,造成學生沒有學習壓力與動力,讓學生失去了真正思考的時間、積極性受到影響,這與我害怕耽誤時間的想法有關,從而背離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4.美蘇爭霸這部分基本上由我講述,並且不太簡潔,學生理解難度較大,實際可能透過一系列小問題概括其特點和突出事件。
思考:
1.教學設想必須根據班級情況適當調整並要不斷總結經驗。
2.閱讀前的問題主要是最基礎的史實知識,稍有難度的問題在講解中、講解後才提出,利於解決
3.必須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給予適當壓力,課堂氛圍才能有大的改觀。
課前設計精益求精,準備必須充分,才會靈活自如地進行。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10
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還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一、在教學中要注意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是聯想式教學方法,透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後教師從以講解、概括為主,到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在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
三、加強中考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考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11
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已進入尾聲,經過一個學期的歷史教學,有成績也有不足。為了便於在今後的工作中改正不足,發揚光大優點,從而取得更大的成績,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如下反思:
一、基本情況
今年我任教九(3)(4)兩個班的歷史課,看到八年級升九年級的成績單,這兩個班的學生成績參差不齊,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差距明顯。另外,優秀率較低,後進面還是很大,成績不太理想,歷史學習基礎較差。
二、主要經驗
(一)認真設計每節課的導學案:鑽研教材、參考資料、認真備課。
在備課環節,我不但備教材備教法而且備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型別,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式及時間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探究活動做好設計,做到每一課都“有備而來”。沒設計出導學案堅決不講新課。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我憑藉多年的歷史教學經驗,把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我都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四)加強中考、新課程改革等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考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考意識。
九年級的教學工作是直接面對中考。做為九年級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了解中考新資訊。因此,我平時較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中考方面的資訊,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考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
(五)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時的教學中,我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盡數傳教學生。
三、不足的方面
1、課時和內容所限,任務重,為了加快總複習的速度,在10月份中旬學完九年級上冊的內容,我沒給學生複習歷史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在課後複習,導致學生對於整節內容不能形成系統的認識,影響了他們對教材內容的掌握。
2、督促檢查的力度不夠。
3、對學生輔導還不夠到位.
(1)對尖子生每個老師都喜歡尖子生,我也不例外。但我對他們的關注不夠,我班的某個尖子生成績下降,沒能及時找他談心,分析成績降的原因,幫助其樹立信心,沒能抽時間幫他在做難題的解題思路上進行指導。上課時有個別學生不聽課也不提醒,任他們放任自流,導致成績下降。
(2)每個班都有厭學的學生,特別是男同學,每個班都有七、八個,上課紋絲不動,每篇課文都是白白的。他們就是每次考試不及格的物件。偶爾能鼓勵他們,偶爾能找他們談話,偶爾授課時能督促他們做課堂筆記,但多數時候是對他們忽略,有時心情不好還說了一些傷害他們自尊心的話,使他們對歷史學科更失去了興趣。
4、教法呆板。課改我注重了導學案的使用,很少在用多媒體了。歷史課內容豐富多彩,用多媒體上,效果更好,學生對與課文有關的影片、影片、歷史圖片很感興趣,但我在教室上,僅對課文作了一些補充,不能夠吸引學生。對學生的引導、啟發不足,導致(包括尖子生)能力難提高,考試時難題易丟分。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1、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科學方法,掌握記憶技巧。
我們知道時間,地點,事件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關鍵。不少學生採用機械記憶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應力爭嘗試教給學生多種記憶方法,如:分散記憶法,趣味記憶法以及引導學生記憶綱要等。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新課程要求教學應該是教給學生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還應繼續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
3、加強自身業務學習,學習新課標下新的教學理念,注重答題技巧的指導。
4、多聽課,學習同科目教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
5、加強尖子生的培養、差生的思想轉化工作力度。
6、多用多媒體上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7、多瞭解中考資訊,把握中考趨勢,多訓練中考練習題。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12
一月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都有提高。但總體回顧,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最主要的一點是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老師每天只是疲於應付教案、作業,只是按部就班地解決了每堂課的任務,未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學習任務延續到課後。這一點很值得反思。
一、與學生感情溝通較少。
去年下期剛來健坤,一個新的環境,一群新的學生不免讓我內心充滿壓力,原有的自信也減少了。因此很少與學生去溝通,與學生缺少感情交流。而感情恰恰是做事的最大動力,一個學生,一個班級體如果對老師有興趣,有感情,那麼他們就會有一股自發的學習動力。因此,今後我一定會在學習、生活上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平常多找學生談心。
二、沒有很好地抓落實.。
雖然有時給學生安排了一些任務,但由於工作作風比較拖拉,因此有些作業與要求沒有及時去落實。這樣帶來了許多不良影響,首先學生不會及時去完成學習任務,而且也會養成一種拖拉的習慣。其次是有損老師的威信和尊嚴。這一系列的惡性迴圈確實值得反思並糾正。因此,我告誡自己今後做任何事都要雷厲風行,要在快中求好,快中求穩,快中求發展。因為快節奏是當今社會生活的重要特徵。
三、沒有很好啟用學生學習歷史興趣。
在中考中歷史考試內容包括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6本書,教學內容較多,上期在完成本學期教學內容外還要完成下學期課本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過快,教學方法不夠好,課堂效率有時不高。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不斷探求良好的教學方法。
四、沒有很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歷史,這其中有些學生認為歷史曾經學得差,對學習歷史失去了信心。最多也就是希望聽聽歷史故事,再加上歷史知識點較多,難記。歷史給他們的感覺是死記硬背、死板乏味,根本不想背,也不願去理解分析;課後就更不用說去自主學習。這些既對中考沒多大作用,也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大作用。其實只要老師恰當地引導,合理地安排,學生會自覺學習。平常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老師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一是歷史學科內容多且複雜,知識點零碎,不向學數學、物理那樣能邏輯性很強;。二是真正說來歷史學習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不僅要識記而且要理解,如材料、問答題學生能背出答案但往往答不出。因此這就需要老師作引導和指導。不能隨便給學生布置一下或放任自流,而是有計劃性、有目標性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並指導合理的學習方法,然後定期做檢查。長期進行這樣工作,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定會養成,學習興趣定會濃厚。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標誌。但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也是需要老師作引導和指導的。因此,教學中我會在這方面多做努力和探究。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13
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教學改革,自己在教學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轉變。複習課上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分成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一起討論,做練習冊,並教給小組長一些方法,引導他們儘可能的發揮每一個小組成員的作用,讓成員學會如何給別人分析、講解問題。小組出現不會的問題,向教師提出,再由教師給小組講解。自習課上也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先給同學們一定的時間背題,然後小組長同時抽三個組員,這樣即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從而提高記憶的質量。同時在課堂和自習上,我也在嘗試給學生一種沒有壓力的學習氛圍,只規定背題的範圍,不規定必須背下來,或是抽背、默寫,人為給學生造成一種壓力和緊張,如果學生經常在這種壓力和緊張的狀態下學習,不但不會提高學習效率,相反還會降低學習效率。而是想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其真正地參與學習,自覺自願地去完成課堂任務。經過幾個周的實踐,我發現現在的歷史課學生喜歡上了,課堂上也活了起來,以前複習時所有的題都是自己講,一節課下來累的筋疲力盡,而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早就昏昏欲睡了,效率很低,而自從分組以來,學生小組討論非常活躍,沒有一個昏昏欲睡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都參與了課堂學習。
一次課堂上有一個組的同學提出了個一個問題:一戰和二戰對世界的影響的相同點是什麼?其中有一個答案是“摧毀了法西斯主義,和平進步思想深入人心”,學生問為什麼沒選這個答案,當時我就愣住了,正在思考時,旁邊一個學生說:因為一戰時還沒有出現法西斯主義。哦,同學們馬上就明白了。從這個事例中使我對學生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老是不放心學生,其實我們的學生是很聰明的,我們應該相信我們的學生,給他們更多的機會。事實上,練習冊上的題絕大部分同學們都能自己做出來。課堂上師生關係有了明顯的改善,同學們提問題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學生把我當成了他們的一員,和我討論問題時也時不時我和說幾句笑話,還有的乾脆就面帶微笑向我招手,要我過去給他們講解。甚至相互“搶”著要我過去,我想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師生平等。當然,以上也許只是一些表面現象,而且這種學習方法與不給學生壓力的理念不一定能提高學生的成績,課堂上的時間不好掌握,學生學習的質量教師也摸不準,還有一部分學生混水摸魚,學生間的講解有時候不很透徹,但我想要改革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而且也要給學生一個成長的過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學生喜歡這種沒有壓力和緊張的課堂。以上只是我在歷史複習課上的一點體會和反思,在歷史新授課中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14
一、 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比較分析法
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為什麼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
歷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於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裡佔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慾,他完全是帶著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為了“民主共和”的儘早實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15
備課時間:12月7日 備課教師: :王英麗課型:新授
課題: 第十課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學習目標:
1、透過學習本課,要求學生了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掌握戰後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以及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2、透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戰後西歐、日本在恢復和發展經濟方面所採取的不同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3、透過學習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的主要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以此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並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振興祖國的熱情。
學習重點:戰後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學習難點:“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複習: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一戰後資本主義各國相對穩定發展及1929—1933年經濟危機等知識。
(二)匯入新課: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大多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除了美國以外,環顧當時的資本主義世界,可以說是滿目瘡痍,一片荒涼。由於西歐是二次大戰的主要戰場,經濟遭到空前嚴重的破壞,人民陷入深重的災難。戰後初期,西歐各國到處是一片廢墟,遍地瓦礫,各國的糧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資嚴重奇缺,號稱“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燈只開一半,而且燈光微弱,德國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佔領軍的每日分發食品度日。各國許多工廠生產處於停頓或半停頓狀態,工業水平下降。當時籠罩著西歐的氣氛是嚴重蕭條和一片絕望,西方輿論界多不樂觀,認為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戰後初期,西歐各國政府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著手進行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艱鉅任務。出示本課學案:
第10課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學習目標:
1、 瞭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
2、 理解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3、 透過學習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學習重點:
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學習難點:
“歐共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 閱讀教材52頁,簡述西歐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
2、 閱讀教材52——53頁,分析歐共體建立的原因、歐盟建立的大致經過。
3、 閱讀教材53頁,列舉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基本概況。
(二)設問導讀
1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為了對付,給予資本主義國家大量援助。50-70年代, 經濟持續繁榮。
2.20世紀年代, “組織,對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 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稱 。歐盟各國將逐步使用單一貨幣— ,歐盟成為世界上 的經濟體。
4.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20世紀
5.20世紀年代中期以後的近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6.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實行年,日本 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 大國的慾望也開始了膨脹, 支出不斷增加,引起了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三)、合作探究:
1、 我的問題:
2、 我們的問題:
3、 老師的問題:
⑴、 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⑵、 戰後日本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⑶、 歐盟的建立有什麼意義?
(四)、拓展延伸:
列舉二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它對我國今天的經濟建設有哪些借鑑意義?
(五)、系統總結:
戰後西歐經困難,依靠美援得發展。
歐盟成立於93年,資源共享利發展。
五十年代日崛起,發展速度數第一。
科技立國政策好,人民生活提高了。
欲做政治大國夢,亞洲鄰國不答應。
(六)、鞏固訓練:
1二戰後對西歐經濟恢復幫助最大的是 ( )
A.英國 B.日本 C.美國 D.蘇聯
2、關於歐洲聯盟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成立於1993年 B、是歐洲國家政治軍事集團
C、有統一的軍隊 D、使用單一的貨幣——歐元
3、目前,不少歐洲人的觀念從“我是英國人”或“我是德國人”轉變為“我是歐洲人”。這一變化與下列哪一組織的建立緊密相關( )
A、歐洲共同體 B、聯合國
C、不結盟運動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二戰後,西歐經濟恢復和額髮展的原因是( )
① 美國的援助②西歐國家發揮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
③ 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④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下列哪一項不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
A、美國的扶持 B、引進國外大量的先進的技術
C、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D、頭巨資發展教育和科技
6
⑴、 20世紀50-70年代,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是哪國?其次是哪國?
⑵、 這兩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⑶、 這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啟示?
(七)、當堂反思:
課改提了好多年,我也進行了不少的摸索、嘗試,但沒能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原因是對學生“不放心”,怕學生聽不懂,怕漏了知識點,怕學生提不出問題??怕這怕那,杞人憂天的思想,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學生“依賴”的不良學習習慣。 在教改春風的鼓舞下,我試著摸索實踐以導學案為載體,“先學後教、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現借《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一課談一談粗淺的認識。
設計導學案,首先使學生明確本課的目標及重難點,學生在預習時就避免盲目性,有章可循;預習部分,學生以鞏固基礎知識為主,找出重要時間、事件等基本要素並牢固記憶。課堂上主要讓學生展示預習成果 ,表現自我;解決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即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發揮集體的優勢、智慧。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如:在本節課我設計了問題:“請你找出二戰後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我們從中可以得到那些啟示?作為青少年應該怎麼做?”使學生透過歸納總結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提高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作為青少年應該怎麼做?”這一問題的設計目的是:激發學生形成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這節課的容量很大,在講授本課內容不應只停留在歷史知識的表面上,不能為了講知識而講知識,在講解史實時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知識只是一個載體,傳授知識也只是一個過程。要在講解知識中,透過一定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這樣這節課才更有深度和力度。我覺得有幾處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一是“歐共體”的背景未講清。應向學生指明二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是控制西歐和日本,遏制蘇聯勢力向西發展,充當世界霸主。援助西歐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美蘇兩國對西歐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安全係數,提高西歐國家的國際地位,加快經濟步伐,必須密切聯絡加強合作,於60年代建立“歐共體。”二是在講述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時,應重點分析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異同點,應向學生指明戰後西歐和日本都樂於和善於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注重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這一點是促進兩國經濟騰飛的關鍵,也是我們今天必須至始不移地堅持和貫穿的一項基本國策——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在改革中必須堅持求實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