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的歷史典故2篇
桂花的歷史典故1
桂花是我國古代傳統的十大名花之一,素以芳香而著名,因其樹勢豐滿、緊湊、姿態秀麗、四季翠綠、色澤四時有變,根系發達、抗寒抗逆能強,可作盆花、行道樹、大小香花灌木球、盆景樁頭等種苗。她是集綠化、香化、美化、彩化於一身,品味、價值極高的珍貴花卉樹木之一。早在公元前3世紀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桂花的記載,《山海經.南山經》提到:“招搖之山多桂。”《山海經.西山經》提到:“皋塗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中載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注:“桂漿”可能是新增桂花而釀製的美酒;“桂旗”是用桂樹的花枝作為旗幟,以裝飾用木蘭樹木材製作的車輛)。由此可見,在楚地的早期文獻中便提及桂花的食用和觀賞價值。此外,桂花還象徵著友好和吉祥。據說戰國時期,燕、韓兩國曾為了表示親善友好,相互饋贈桂花。在盛產桂花的少數民族地區,青年男女也常以贈送桂花來表示愛慕之情。《呂氏春秋》贊稱:“物之美者,招搖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是招搖山上的桂樹。說明桂花在古人的心目中,已成為美的化身。自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成為名貴的花卉與貢品。西漢劉歆撰《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獻奇花異木兩千餘種,其中有桂十株。”漢元鼎六年(111),武帝破南越後,在上林苑中興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一百株。當時栽種的植物,諸如甘蕉、留求子、蜜香、指甲花、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來。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也有“桂菱木蘭”等記載。由此可見,桂花引種帝王宮苑,漢初已獲成功,並具一定規模。
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此月既是賞桂的最佳時期,又是賞月的最佳月。芳香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與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聯絡在一起。許多文人吟詩填詞來描繪桂花、頌揚桂花,甚至把桂花加以神化。“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月宮系列神話,已成為歷代膾炙人口的美談;而借喻仕途得志、飛黃騰達的“蟾宮折桂”,更是一般文人墨客嚮往的目標。以下根據秦漢至唐宋的有關典籍,介紹這些神話故事的主要內容:
“嫦娥奔月”此傳說最早出自《歸藏》。這是一部約成於戰國初年的上古典籍。書中有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精。”以後,西漢劉安撰《淮南子》(公元前2世紀)等典籍中多有徵引,內容更為詳盡,主要是增加了一段嫦娥變蟾蜍可能算是對嫦娥的一種懲罰。“吳剛伐桂”。這一傳說引自唐代式撰《酉陽雜俎》(860):“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桂樹的“樹創隨合”,即砍樹的創傷很快癒合,隱喻著月亮的陰晴圓缺,意味著月亮的再生和永生因此,在這個傳說中,月亮和桂樹是兩位一體的,桂樹能與月亮一樣象徵長生。
“蟾宮折桂”。一說見自《晉史》。據該書載稱:“郄詵對策第一,武帝問之曰:臣今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一枝。”泛指歷代文人喜愛桂花,簡直到了如醉似痴、夢寐以求的程度。宋代與蘇軾交遊唱和的僧仲殊有詞讚美桂花曰:“花則一名,種分三色,嫩紅、妖白、嬌黃。……許多才子爭攀折。常娥道:三種清香,狀元是紅(丹桂)、黃為榜眼(金桂)、白探花郎(銀桂)。”意指用攀桂、折桂來借喻科舉及第的頭、二、三名。
同受上述神話故事的影響,歷代文人墨客和達官顯貴,在官邸宅園引種桂花也十分普遍。唐代柳宗曾自湖南衡陽移桂花十餘株載植在零陵所住精舍。顧德在任宰相的二十年間收集了大量桂樹,選後引種到洛陽郊外他的別墅所在地。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曾將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帶到蘇州城中種植,他不僅自己種桂,還想他日能在月宮植桂。有詩詠日:“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月宮幸有閒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
魏晉以來,文人詩詞詠桂成風,名句佳作頗多。突出了桂花的名品和奇香,亦有借花寓情,抒發感情的。
“獨佔三秋壓眾芳,何誇橘綠與橙黃。自從分下月中秋,果若飄來天際香。”由宋代詩人呂聲之所作。他稱桂花是三秋期間的領銜花木,有著不凡的淵源(月中種)和異異乎尋常的奇香(天際香)。
“亭亭巖下桂,歲晚獨芬芳。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這是一首很有名氣的詠桂詩,由宋代理學大師朱熹(1130—1200)所作。語言自然樸實,短短二十個字,就把桂花的生態習性(生於巖嶺間)、物候表現(花開仲秋節)以及挺拔的主幹、層疊的枝葉和稠密的花朵,描繪得淋漓盡致。
“月待圓時花正好,花將殘後月還虧。須知天上人間物,同稟清秋在一時。”由宋代詩詞並佳的朱淑真所作。她運用委婉、細膩的筆法,表達優美的客觀事物和個人的內心世界。農曆八月十五月圓之日,正是桂花盛開之時;花好月圓是家人團聚和生活幸福美滿的真實寫照。而花殘月虧則是人事滄桑的另一側面。
桂花除了名品和奇香外,她的品格也是歷代名人讚賞不絕的。例如,南宋愛國名相李綱最喜愛桂花,他抗金壯志未酬,晚年退居福州,其書齋就命名為《桂齋》,而且親植桂花以明志。在兩首題木犀的《採桑子》中詞雲:“幽芳不為春光發,直待秋風,直待秋風,香比餘花分外濃。步搖金翠人如玉,吹動瓏璁,吹動瓏璁。”“枝頭萬點妝金蕊,十里清香,十里清香,介引幽人雅思長。玉壺貯水花難老,淨幾明窗,淨幾明窗,褪下殘英簌簌黃。”
其後,晚清民族英雄林則徐在福州西湖荷亭邊重修李綱祠時,在祠旁築了一個讀書處,也題名為《桂齋》,以表繼承李綱的愛國遺志。
桂花是木犀屬(0smanthus)植物中的代表物種,其民間栽培,始於宋代,盛於明初。全世界現已發現32種,我國有27種之多,我國是世界木犀屬植物的分佈中心。桂花不僅有極高的園林生態價值,而且在開發食品方面(桂花糕、桂花湯圓、月餅、桂花茶、飲料、桂花酒等);在化工方面(提煉自然、桂花香精、香水、香皂、香包);藥材(桂花、根、桂籽、葉,都可入名貴中藥);退耕還林(一些生長快、抗逆能力強的桂花新品種產業化開發使之價廉物美)等方面有巨大的開發價值(特別是四季桂品種群的品種,在園林方面還是空白)。
古代桂花象徵勝利、崇高、友好、吉祥。古有仕圖得志者,飛黃騰達者謂之折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程序中,桂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透過挖掘豐富的桂花文化,傳承邀月賞桂的古老民俗,把賞桂與旅遊節慶活動結合起來。突出桂文化的獨特性,營造了高雅、熱烈、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與此同時,有關城市每年舉辦桂花節,以花為媒,繁榮經濟,推動了旅遊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步伐。
八月桂花香
今天從主樓前走過,忽然一縷幽香飄來,驚喜,是桂花!深呼吸,捕捉著這若有若無的幽香,一陣眩暈!
這個城市一到八月桂花飄香的季節,整個城市於是都浸淫在這桂花的香氣渲染中。走在馬路上,徜徉在校園裡,抑或住家附近,到處是桂花的.天下。那時,總覺得自己的鼻子不夠用,狠不得深呼吸下,將濃郁的香氣盡染五臟六腑。那時,愛將校園內每一處有桂花的芳蹤覓盡,然後停留在一株桂花樹下,讓幽香將自己包裹,沉淪、冥想、空靈。
欲求塵外物,此樹是瑤林。
見素合餘絢,如丹見本心。
妍姿無點辱,芳意託幽深。
願以鮮葩色,凌霜照碧潯。
這首詩是唐朝著名宰相李德裕的《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中一首。他很喜愛桂樹。這首詠桂花詩題下有小注說:“此樹白花紅心,因以為號。”李德裕在平泉別墅栽種的這株桂花就是桂花品種中的紅桂。
桂花的歷史典故2
自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成為名貴的花卉與貢品,併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獻名果異樹奇花兩千餘種,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著在上林苑中興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一百株。當時栽種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龍眼、荔枝、橄欖、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來,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也提到桂花,當時桂花引種宮苑初獲成功,並具一定規模。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記載:“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南京為天朝古都,南朝齊武帝(公元483—493年)時,湖南湘州送桂樹植芳林苑中。《南部煙花記》記載,陳後主(公元583—589年)為愛妃張麗華造“桂宮”於庭院中,植桂一株,樹下置藥杵臼,並使張妃馴養一白兔,時獨步於中,謂之月宮。可想而知,當時把月亮認作有嫦娥、桂樹、玉兔存在的月宮這一傳說已相當普及,說明早在20xx多年前,中國就把桂樹用於園林栽培了。現陝西漢中市城東南聖水內還有漢桂一株,相傳為漢高祖劉邦臣下蕭何手植,其主幹直徑達232釐米,樹冠覆地面積400多平方米,枝葉繁茂,蒼勁雄偉。
唐代文人引種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風。柳宗元自湖南衡陽移桂花十餘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為杭州、蘇州刺史,他將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帶到蘇州城中種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間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紅桂,鐘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紅桂,先後引種到洛陽郊外他的別墅所在地,此時園苑寺院種植桂花,已較普遍。
桂花的神話傳說不斷出現,尤其是唐代小說中的吳剛伐桂的故事,更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傳說中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漢朝河西人吳剛,因學仙時,不遵道規,被罰至月中伐桂,但此樹隨砍隨合,總不能伐倒。千萬年過去了,吳剛總是每日辛勤伐樹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樹卻依然如故,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這一天,吳剛才在樹下稍事休息,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毛澤東的詩詞“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就源出於這一典故。
唐宋以後,桂花已被廣泛用於庭園中栽培觀賞。宋之問的《靈隱寺》詩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的著名詩句,故後人亦稱桂花為“天香”。李白在《詠桂》詩中則有“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託,何惜植君園”。表明詩人要植桂園中,既可時時觀賞,又可時時自勉。這種需要,導致園中栽培桂花日漸普遍。如宋朝梅堯臣《臨軒桂》:“山楹無惡木,但有綠桂叢”。歐陽修《謝人寄雙桂樹子》中“曉露秋暉浮,清陰藥欄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詩人庭院中的芍藥欄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階桂影秋綽約”說明在玉色的臺階前植桂。元代倪瓚《桂花》詩中“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
桂花的民間栽培始於宋代,昌盛於明初。中國歷史上的五大桂花產區均在此間形成。中國桂花於1771年經廣州、印度傳入英國,此後在英國迅速發展。現今歐美許多國家以及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以地中海沿岸國家生長為最好。早在20xx年前,就用桂花制酒,桂花製茶。至今,桂花酒、桂花茶在地方特色中仍具一席之地。同時,開發出了桂花月餅、桂花糕、桂花糖、桂花糖藕、桂花栗子羹等50多種,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桂花與我國的傳統醫藥有不解之緣。《說文》記載“桂,江南木,百藥之長”。《本草綱目》載有木犀花氣味辛溫無毒,“同百藥。煎孩兒茶作膏餅含,生津,闢臭化痰,治風蟲牙痛;同麻油蒸熟,潤髮及作面脂”。
據文字記載,我國桂花栽培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海經·南山經》中提到招搖之山多桂。楚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呂氏春秋》中稱讚:“物之美者,招搖之桂。”東漢袁康等輯錄的《越絕書》中載有計倪答越王之話語:“桂實生桂,桐實生桐。”由此可見,自古以來,桂花就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國為桂花的故鄉,國外栽培的桂花均系由中國傳入的,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桂花第一生產大國,有種植的桂花風景林、矮幹球形的盆栽盆景。我國桂花的繁育、栽培嫁接、修剪、採收、儲藏、加工等各項技術都居於世界前列。
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是賞桂的最佳月份。桂花與明月,很早就聯絡在一起,因此,“桂魂”、“桂輪”、“桂月”、“桂窟”等,都成為月亮的代表,“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桂花成了生長在月亮上的神樹,傳說月亮上有座宮殿,又稱廣寒宮,寂寞的嫦娥仙子居住在宮中。宮中有一株桂花樹,高五百丈,所謂“月中有丹桂,自古發天香”,就是指的這棵桂樹。它生長很快,不砍月宮將容納不下,玉帝就命一個修仙時犯了錯誤的人——吳剛,天天去砍,可是隨砍隨合,即砍樹的創傷很快癒合,隱喻著月亮的陰晴圓缺,意味著月亮的再生和永生。因此在這個傳說中,月亮和桂樹是兩位一體的,桂樹能與月亮一樣象徵長生,將桂花與月宮、嫦娥、吳剛聯絡在一起,頗具神奇色彩,使世人無不心嚮往之。毛澤東寫下了“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的浪漫詩句,偉大的情懷也融進了這美麗、動人的故事中。
正是由於月宮中有桂樹的傳說,便由此也有了“蟾宮折桂”的說法,折桂成為中舉的象徵,而且人們將科舉考試稱為“桂科”,將科考高中稱為“折桂,”登第人員的名籍則稱為“桂籍”,再聯絡到月宮中的桂樹,便有了“蟾宮折桂”一說。宋代僧人仲殊在《金菊對芙蓉》中寫道“花則一名,種分三色,嫩紅妖白嬌黃……引騷人乘興、廣賦詩章。許多才子爭攀折,嫦娥道三種清香:狀元紅是,黃為榜眼,白探花郎”,將桂花的花色——紅(丹桂)、黃(金桂)、白(銀桂)與科舉中殿試的前三名聯絡起來,絕妙絕倫。杭州西湖一帶的桂花,在唐朝時已聞名,當時主要種植於靈隱寺一帶。“桂子月中落”的傳說自唐朝廣為流傳。如詩人宋之問作《靈隱寺》詩,“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顆珊瑚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白居易《憶江南》中有“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的詩句,並作《東城桂》兩首,其一曰:“子墜本從天竺寺,根盤今在闔間城。當時應逐南風落,落向人間取次生。”這都使桂花更加充滿了詩情畫意。每當金秋時節,綠葉上綴滿一簇簇、一團團金粟銀屑,香飄雲外。花落之時,隨著一陣秋風拂過林梢,濃密的桂粟紛紛飄落,霎時下起了或黃或白的桂雨,給人以仙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