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民間習俗(8篇)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1
清明節的民間傳統習俗
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傳統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傳統習俗五: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傳統習俗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傳統習俗七: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傳統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傳統習俗九: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的習俗起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的相關禁忌
1、清明祭祀為何說“清明拜山”
此處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
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含義都是一樣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在中國,祭祖是和孝道繫結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它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供品、財帛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財帛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也就是:修正墓地—上香—上供—敬酒—拜祭—放炮—徹供
4、清明掃墓越早越好嗎
這是不一定的,一般來說早上七點到下午四點前完成掃墓山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5、懷孕的婦女能清明節去掃墓嗎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掃墓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後參加清明掃墓活動。
6、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裡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供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唸相關詞語。然後,再燒財帛。
7、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合適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8、清明節早上為何要看看自己的額頭
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儘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古玉更好),來作為化解。
9、掃墓之前需禁食嗎
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10、掃墓為何需要奉香給山神土地
掃墓時,除了將帶來的香燭炮、鮮花果品、財帛、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祭祀禮品多寡隨意),擺放在墓前外,還要燃點香燭,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護神。此後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燒化金帛,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後即可撤供離開。
11、掃墓時為何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譁、嘻笑怒罵,汙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隻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12、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它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13、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嗎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14、選擇清明時期結婚好嗎
同上理,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當然,結婚的擇日講究還很多。
15、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2
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此時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各地清明節的習俗
福建清明節的習俗
福州人過清明節,都從家裡走出來,來到郊區踏青旅遊,大多數人採回野菜煮成矐,稱為煮菜矐。惠安人掃墓時放紙鶯,吹麥簫。泉州人清明節吃“潤餅”、制“腳目棵”,這是一種球狀的點心。據說清明節吃了腳目粿,可以增加腳力。十歲以下的孩子也在清明節糊彩色的小旗為戲。
山西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模,大模的中間夾有核桃、紅棗、豆子之類作為點綴,稱為“子福”。取意為子孫多福,一切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成薄塊灌上湯食用。鏟回萎蕤草,坐在各家的炕蓆上搓拉,叫做驅蠍。晉東南地區,每逢清明節,人人頭上都插著柳枝枯葉。婦女們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耳朵兩邊。晉北地區,人們習慣吃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做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的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陝西清明節的習俗
興平縣人過清明節,姻親之間用紙錢相互饋贈,並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在清明節這天請名山之泉源水,供膜拜神仙。準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下柳枝插在門上,並且用紙錢貼在樹幹上,據說這種做法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節以蒸饃為食,饃四周用鳥蛇的形狀來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四川清明節的習俗
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野遊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個女子結伴而行,拿著酒水和食物來到郊外野餐。不論男子是否相識都可以入席同吃同樂。什鬱等地,婦女們則用蕎菜花蘸油後投入水裡,看水面的花紋以占卜吉凶,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以賣炒米團為主,炒米團上點染彩色的圖案,並用線串好,稱為“歡喜團”。
清明節不適宜做什麼
不可穿大紅大紫
清明節拜祭時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本命年者除外)。事實上,清明節也算是鬼節,當然在髮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頭髮不能遮住額頭,額頭是人身體的神燈所在,是不可蓋住的。
不可買鞋
鞋與邪同音,所以在清明節這種陰氣重的祭祀節日期間,是不宜買鞋的,若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如果有些朋友不慎在清明期間買鞋了,需用紅紙把鞋子包好,放在門口一晚,然後清早將紅紙燒掉即可。
不可在墓地拍照
大家掃墓的目的都是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樂。舉頭三尺有神明,大家掃墓的時候,最好心懷敬意,專心謹慎,千萬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隨意拍照,否則引來了不好氣場,就有陰陽失衡的可能,會損害個人的運勢。
不可嬉罵,非議先人
掃墓完畢後,有人帶著孩子去的,可能剛開始還算肅穆,一結束就開始打打鬧鬧,嘻嘻哈哈了。這是要注意的,要知道墳地畢竟是陰靈沉睡之所,嬉笑怒罵會滋擾陰靈,是大不敬,可能會招致報復,非議先人就更不可取了,假如你路過他人的墓地,對逝者品頭論足即是褻瀆的行為。
不可探視親友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孕婦不能去祭拜
清明節祭拜祖先心裡面難免悲傷,有身孕的婦人忌去祭拜,是為了避免動胎氣。另外,懷孕的的婦人本來身體就虛弱,而墳墓一般陰氣較重,會容易碰到一些陰靈作怪之事。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3
1.1、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 青糰子做法: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 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1.2、艾粄
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 艾粄做法: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 可出爐。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4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
一、掃墓祭祖
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總會趕在清明節前回到家鄉故土,為祖宗先人掃墓祭祀。在祭祀掃墓時,一般都是先給墳墓剷除雜草,新增一些新土,然後擺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比如磕頭、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說一說這一年來家裡發生的大事小情,後來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的,讓先人不必惦念牽掛等等,表示對先人的關心和憶念。
根據所在場所的不同,清明祭祖一般分為墓祭和祠堂祭兩種。古代皇帝一般都會建立自己的祖祠,也稱太廟;富貴人家大多也為祖先修築祠堂,可以在祠堂裡祭祀;但大多數老百姓還都是以墓祭為主,所以清明祭祀一般被稱為掃墓。
二、燒包袱
清明祭祖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有些家庭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無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產生了一種因地制宜的辦法——燒包袱。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實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擺設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門口、路邊、河邊“燒包袱”,包袱裡面大多也是一些紙錢、冥幣、金銀箔紙疊成的元寶等等。
三、拜“城隍爺”
在明、清、民國時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很盛,城隍廟裡供的就是“城隍爺”,大家在清明節的時候去城隍廟燒香、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出入平安等等。
四、踏青
踏青也叫春遊,古時候稱探春、迎春。清明時節,正是萬物復甦、春光明媚,四處生機勃勃的時候,是郊遊的大好時機。傳說踏青的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每年春天,大家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到唐宋時期,這個習俗尤為興盛。
五、盪鞦韆
清明節盪鞦韆,也是流傳已經的古老習俗,最早叫蕩千秋,後來因為某些方面的忌諱,改為盪鞦韆。開始的鞦韆都是由樹枝做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能鍛鍊人的膽量,讓人更加勇敢,又能增進身體健康,至今仍然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六、拔河
拔河的遊戲,我們小時候一般都玩過,這個活動其實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盛行,但最早的名字叫“牽鉤”、“鉤強”,到唐朝時期才開始叫“拔河”。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期間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所以從那時起,拔河就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了,一直流傳至今。
七、蹴鞠
這是我國最早的足球活動,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蹴鞠就是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用皮革做成,球內塞滿羽毛。蹴鞠是古代清明節期間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遊戲活動,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並且有了比較健全的比賽規則。到了清朝中期,隨著現代足球的傳入,傳統的蹴鞠活動很快被取代。不過在20xx年初,國際足聯還是確認了足球發源於中國的這個事實。
八、吃發糕
清明時節人們喜歡吃發糕,發糕寓意是“發財”、“高升”。發糕是由粘面打成糊狀再加入發粉,蒸三四個小時製作而成,所以蒸的又要“發”,又要“高”,大家吃發糕也是圖個吉祥。
九、吃青團
青團是清明節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種節令食品,也是江南一帶的小吃。青團是用清明節前後才有的一種艾草的汁攪拌進糯米里,做成的一種糰子,因為青團蒸熟後外表呈碧綠色,所以叫青團。
十、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喜歡的活動之一。春季颳風的天氣比較多,春光明媚,萬物更新,大家都喜歡去郊外玩一玩,放風箏也便成了郊外活動的專案之一,不但小孩喜歡,大人也喜歡,不但白天放,晚上也有人放。
清明節的傳統活動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種說法是驅鬼辟邪。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三大鬼節”。因受佛教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的影響,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盪鞦韆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北方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清明掃墓的意義
1、緬懷先人
自古以來,我們都非常注重孝道,而掃墓又是和孝道相掛鉤的,所以清明掃墓是慎終追遠、孝敬先人的一種表現,是人們藉以表達感恩之情,體現血脈相連的親情之愛的一種活動。
2、銘記傳統
清明掃墓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種傳承。掃墓也是盡孝的一種表現,同時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孝”的精神,代表不忘本分。先人們所創造的傳統文化,是萬不可忘記的。
3、尊重歷史
清明掃墓的傳統是個體與歷史連線的精神臍帶,緬懷先人是人們尊重生命的表現,同時也是對過往歷史的一種敬畏,對先人奮鬥和辛勞的敬重。我們應當尊重歷史,切莫留下人為的缺失。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5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6
5.1、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5.2、忌選擇清明時期結婚
同上理,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
5.3、忌清明節能穿紅內衣
通常來說,清明節期間要特別忌穿大紅大紫的衣服,即使紅內衣也要謹慎穿用;應穿上素色的服飾為宜。當然,也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但是,特別提醒,如果你是本命年,則紅內衣可穿。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7
4.1、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吃法: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 了。
4.2、河蚌湯
清明前也是吃河蚌的最好季節,此時水中的螞蟥、微生物活動很少,河蚌最乾淨,且肉質肥厚,“春天喝碗河蚌湯,不生痱子不長瘡”,在老輩人身上流傳著這些俗語。
蚌肉硬肉邊兒不容易煮爛,可以事先用刀背將邊上的硬肉捶松,下鍋就很容易爛了。
河蚌豆腐湯做法:河蚌洗淨後先要用熱油爆炒,雜以薑絲、黃酒,然後豆腐隨之下鍋,直燉到豆腐起孔也就差不離了,多燉就會把蚌肉煮老了。這時的河蚌豆腐湯,純一白色,和鮮奶無異,撒些蒜花、胡椒粉,熱氣騰騰地端上桌。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8
除了掃墓,折松枝和製作“菠菠粿”都是福州獨有的清明習俗。
每年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掃墓,主要為祖先的墳地鋤草、培土,有的人還會在墳邊種一棵長青松柏或其它樹木。掃墓的最後一道程式是壓紙,就是在墓頭上壓一些冥錢紙,表示此墓已由後人祭掃過,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輩後繼有人!有閩詩云:“墳前致祭酒三杯,點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應無幣廠,只好人間造錢財。”詩句既幽默、詼諧,又道出了福州人為什麼稱清明掃墓為“壓紙”的緣故。
掃墓畢,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人們說明本戶已履行了為祖宗祭墓的責任。不僅有折松枝,還有折柳和插柳的習俗。這些習俗共同之處就是暗含討吉利。
掃墓的供品並不複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麵點等,但有一主味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所以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菠菠粿又叫清明粿,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搗爛壓成青綠色的汁,滲入糯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紅豆、綠豆或蘿蔔絲為餡捏製而成的。正宗的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的汁做成的,而菠菠菜也有清熱的藥用價值。
談到焚化紙錢。上世紀80年代,福州已嚴禁火種上山。事實上此前早已有人不焚不祭,只是壓紙錢。一般紙錢是三張一疊。長房子孫多壓左側,次房子孫多壓右側。清明掃墓與踏青春遊相隨。由於山高路遠就要自攜酒菜,謂之“墓前飲”。近幾十年,提倡火葬,福州人掃墓往往兄弟姐妹數家約好一起去給故去的親人掃墓,這一天常常也是過年後的第一次的家族聚會。
清道鹹間傳教士盧公明著《中國人的社會生活》說到福州清明祭墓。“在祭臺兩端插上蠟燭,香火插在正中的香爐裡。臺上擺上若干酒菜,點燃香燭祭奠。家長主祭,跪下磕頭三次,其餘人依次同樣跪拜。然後焚化紙錢,燃放鞭炮。取一杯酒撒在焚燒紙錢的死灰上。接著還要祭土地神。最後祭孤魂野鬼。供品中有144塊叫做米齋的小糕。”福州清明多雨,正應了杜牧詩的意境“清明時節雨紛紛”。民諺“清明啼嘛節”,山上哭聲起伏,聞之斷魂。讀來令人心傷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