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食俗文化2篇
中秋節的食俗文化1
關於中秋的食俗
月餅:提起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餅。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要遲至明朝才盛行。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仍以應節的瓜果為主。至於月餅的起源,再民間有一項流傳甚傳說:在元朝末年,漢人想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訊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條計策。說是今年要有冬瘟,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回到家中,咬開月餅,發覺裡面藏張條子,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這個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留下來。
月餅種類的特色,因地而異。蘇式月餅多是酥皮,油多糖重,鬆脆香酥。廣式月餅重糖輕油,皮薄餡美,不易破碎。京式月餅素油素餡,且多為硬皮。而潮式月餅以糖冬瓜為餡,食之鬆脆滋潤。另有一種產於東北的套月月餅,專供饋贈之用。最大的底盤直徑約三十三公分,由下而上逐一縮小,一套月餅像個寶塔。而且每個月餅上都有不同的花樣,組成一套嫦娥奔月的連環畫。
根據清代高拱乾的《臺灣府志》記載,月餅還是以前臺灣學子用來占卜自己未來功名成就的道具呢!清代以八月十五為秋闈,即鄉試第三場考試的日子。所以月餅也取了一些和科舉功名相對應的名字。含狀元、榜眼、探花餅各一,會元餅四,進士餅八,舉人餅十六,秀才餅三十二。參加占卜的學子輪流以六個骰子擲入碗中,各視其點數之多少,來預測其功名的高低。博月餅就是為了取狀元奪魁的的好彩頭。
螃蟹:秋天也是盛產螃蟹的季節,是很多喜愛海鮮的饕客嚐鮮的好時機。螃蟹性冷,吃螃蟹最好趁熱吃,並多沾些姜酒類食品,以去其寒。
芋頭:在臺灣,也流行在中秋節吃芋頭。有俗語說:吃米粉芋,有好頭路。取芋、路的諧音來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的工作。
水鴨公: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因此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
菜餅:宜蘭地區在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一種菜餅。菜餅以麵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培而成,味道香脆爽口。
中秋節船菜選單
四粉(糯米粉點心)
玫瑰松子石榴糕、薄荷棗泥蟠桃糕、雞絲鴿團、桂花糖佛手。
四面(麵粉點心)
蟹粉小燒賣、蝦仁小春捲、眉毛酥、水晶球酥。
以上8種點心色澤鮮豔,玲瓏剔透,入口而化。
冷盆8只
豆腐皮腰片、查松卷、出骨蝦滷雞、牌南搶蝦、糟鵝、胭脂鴨、燻青魚。
正菜三十道
珠圓玉潤、翠堤春曉、滿天鼻鬥、粉面金剛,黃袍加身、王不留行、赤壁遺風、紅粉佳人、玉堂富貴、遍地黃金、金星烏龍、桂揖蘭撓、卸甲封王、不盡滾滾、花報瑤臺、玉樓夜照、雨後春光、玉女晚妝、老樹著光、江南一品、春色迷人、深潭印月、醉裡乾坤、堆金積玉、秋風思鄉、八寶香車、紫氣東來、琉璃世界、魚躍清溪、八仙過海。
中秋藕的吃法
四粉(糯米粉點心)
玫瑰松子石榴糕、薄荷棗泥蟠桃糕、雞絲鴿團、桂花糖佛手。
四面(麵粉點心)
蟹粉小燒賣、蝦仁小春捲、眉毛酥、水晶球酥。
以上8種點心色澤鮮豔,玲瓏剔透,入口而化。
冷盆8只
豆腐皮腰片、查松卷、出骨蝦滷雞、牌南搶蝦、糟鵝、胭脂鴨、燻青魚。
正菜三十道
珠圓玉潤、翠堤春曉、滿天鼻鬥、粉面金剛,黃袍加身、王不留行、赤壁遺風、紅粉佳人、玉堂富貴、遍地黃金、金星烏龍、桂揖蘭撓、卸甲封王、不盡滾滾、花報瑤臺、玉樓夜照、雨後春光、玉女晚妝、老樹著光、江南一品、春色迷人、深潭印月、醉裡乾坤、堆金積玉、秋風思鄉、八寶香車、紫氣東來、琉璃世界、魚躍清溪、八仙過海。
中秋節的食俗文化2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家家自然都免不了要置辦佳餚美酒,與家人團聚一起,從而形成我國豐富多彩的中秋飲食風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風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詩人兼美食家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
吃芋頭
中秋食芋頭,在不少地方民間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芋而食之,倒還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呢。
食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製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場上藕的品種主要有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江浙一帶較多栽培七孔藕,該品種質地優良,肉質細嫩,鮮脆甘甜,潔白無瑕。中醫認為,藕經過煮熟以後,性由涼變溫,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的功效。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眼下正值中山陵舉辦桂花節,市民不妨與家人踏東郊,賞時花,度佳節。
中秋節的食俗文化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