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來自《論語》的30個歷史典故

來自《論語》的30個歷史典故

1、成仁之美《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不發掘別人的缺陷,反會表揚別人的優點和善行,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

2、風行草偃《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加諸於草上,草必定會隨風仆倒。)

3、怨天尤人《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對我苛薄,也不責怪別人不能體諒我。)

4、以友輔仁《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交友以詩書、禮樂的修養做為朋友情誼的基礎。以朋友的學問道德作為自己的榜樣。)

5、六尺之孤《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做人應該達到這種地步,把年幼的孤兒託附給你,而你能使對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6、溫故知新《論語、為政》追溯過去並研討當時的.情狀,作為發掘將來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立志成為偉大人物,應避免自己變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單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論語、為政》與人交際應酬,應該一視同仁公正無私,不偏袒一方或結成黨派樹立敵人。

9、見義勇為《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被利益所誘感或為保護自己而畏縮不前是沒有勇氣的人。)

10、既往不咎《論語、八佾》對於己經成為過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說些悔不當初的話。

11、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遇到困惑難解的事情,恭敬地請教比自己年輕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並不是不件可恥的事。

12、聞一知十《論語、公冶長》回也聞一以知十。(形容顏回十分地聰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質彬彬《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後天修養的文彩與天生樸素的本質,兩相調和適當的人,才是名符其實的君子。)

14、先難後獲《論語、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總比別人先嚐苦頭,而對於應得的利益從不斤斤計較,這便是仁者的風度。

15、知者樂水《論語、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他的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16、仁者樂山《論語、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嶽的萬古堅貞,絕不因一時的利害和榮辱,而動搖自己的意志。

17、行不由徑《論語、雍也》選擇快捷方式的人,往往因操之過急而走頭無路。

18、簞食瓢飲《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形容顏回飲食簡單安貧樂道。)

19、任重道遠《論語、泰伯》揹負沉重使命,邁向遙不可及的旅程,以貫徹仁道作為自己終身的任務。

20、後生可畏《論語、子罕》年輕人只要肯發憤苦讀努力工作,將來的前途無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21、苗而不秀《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幼苗雖然發芽,不抽穗不開花,有的雖已抽穗但卻不結果實。喻人人稱其神童的人,長大成人後,可能變得平庸無能)

22、功虧一簣《論語、子罕》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籠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

23、過猶不及《論語、先進》道理應該力求中庸,不偏不倚,過與不及,同樣不合理。

24、非禮勿視《論語、顏淵》對待沒有禮貌的人,應當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適應了非禮的事,便會漸漸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25、克己復禮《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盡力克服私慾的誘惑,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適度與社會民眾的精神合一,這就是實踐仁道的善政

26、暴虎憑河《論語、述而》暴虎憑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赤手空拳與猛虎相搏鬥,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這種胡作非為有勇無謀的人同進同出。

27、舉一反三《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用一個四角形作譬喻,列舉一個角而不能推想其餘三個角的人,我是沒有興趣再教導他了。)

28、巧言令色《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口頭上說些甜言蜜語奉承諂媚的話,是缺乏德性修養的人。

29、過勿憚改《論語、學而》賢者勇於認錯勇於改進,並時時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過錯。

30、三十而立《論語、為政》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言他三十歲的時候,不論在精神或物質上都能獨立自主,且合乎禮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