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科普知識

初一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

初一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你還記得哪些經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一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1

一、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詞、句式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才可能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1重視學習,學會自學

課前一定要藉助註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於記憶、比較、歸納、整理,把字詞學"活"。

2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去理解、體會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

3要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於識記和理解。

二、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背誦,其意圖是讓學生透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培養語言感悟能力。誦讀可分四步進行:

1註釋,粗讀課文

預習時完成粗讀任務。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字,然後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從整體上初步地把握課文結構。結合註釋,根據上下文讀兩三遍,再聯絡上下文,對課文內容應該能瞭解六七成了。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

2質疑、解難,細讀課文

透過課內細讀,要能準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要解決粗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要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要增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深入領會,精讀課文

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透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鑑賞評價,熟讀課文

這一步主要靠課後同學們主動進行。要熟讀成誦,要強化文言字詞的學習效果,深化對課文內容、結構的理解。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鑑賞、評價能力。

初一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2

文言文閱讀複習

初中的文言文學習,以讀讀背背、積累一定的語言材料為主。讀讀背背,首先(也是主要)是課文內容的讀讀背背。無論是H版、S版語文教材,還是二期課改的新教材,所選課文大多是經典篇目,對於培養文言文閱讀的語感,增加文化積澱,都是很有意義的,因此,在初學時應有一定的記憶量,複習階段,則要進一步熟悉。要提醒注意的是,課文的記誦,決不應該死記硬背的,而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初三階段,機械記憶的能力已大大減弱,而理解性記憶的能力則逐步增強,因此,在複習階段,就要在讀順暢、讀連貫上下工夫,要思考式地讀背,並在讀背過程中加深對有關詞語、句子的感知與理解。除了課文之外,也當有一定量的課外閱讀材料,讀課外文言材料,一方面是拓展,另一方面也是鞏固課文學習所得。所選材料,以短小為宜,有一定的形象,如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唐宋散文、明清文人筆記中的有關故事,以及志怪、誌異作品中的淺顯的短文等,因為有形象,讀起來容易理解,且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一般也較淺易。讀課外文言文,也應當讀讀背背,力求讀通讀順。

語言材料的積累,應與讀讀背背相結合,不要光背文言實詞的詞義、文言句子的意思,而要聯絡具體的語言環境來辨識詞義、句義,有了一定量的積累,讀課外文言短文也就順暢多了。

至若文言文閱讀理解,不必求深,一般地說,如果文章(片斷)讀通了,內容也就基本理解了,只是表述時儘量準確、簡潔。

文言文翻譯方法及解題技巧

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省卻而又相互補足,互動見義合併而完整達意,不可直譯。如:

①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將“秦”、“漢”兩個作主語的朝代名詞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譯:主人客人下馬上船。

如果我們譯出的句子是這樣:主人下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沒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見”?所以,要把同為主語的“主人”、“客”,同為謂語的'“下馬”、“在船”分別放到一起,再進行翻譯。下例類推。

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宮賦》)

譯:燕、趙、韓、魏、齊、楚聚斂收藏的珠寶、珍奇、精品。

這些句子直譯就使句子的意義不全,要重新組合,相互補充,意譯出正確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組合後,放到一起翻譯。

比喻

比喻修辭在翻譯時要譯出其比喻的意義,尤其要注意譯出借喻的本體。

①金城千里。(賈誼《過秦論》)

譯:堅固的城防方圓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因現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所以意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②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埋沒在汙穢的監獄中卻在所不辭(的原因)。

“糞土之中”指骯髒的地方,不能直譯,應譯出其比喻義“汙穢的監獄中”。

③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天下人像雲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一樣應和著他,擔著糧食像影子一樣地跟隨著他。

“雲”、“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雲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

借代

①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我認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更何況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翻譯時應該譯出借代的本體。“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譯為“平民百姓”、“百姓”。

②無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

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

“絲竹”,本來是指絲線和竹子,這裡用來代用絲線和竹子製成的絃樂器和管樂器,又因這些樂器能奏出音樂,故代音樂。古漢語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杏壇”代教育界,“社稷”代國家,“干戈”代戰爭,“桑梓”代鄉里,“祝融”代火災,“紈袴”代富家不肖子,“管絃”代音樂,“筆墨”代文章,“朱門”代富家,“而立”代三十歲,“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冊,“鐘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縉紳”代官員,“三尺”代法律或劍,“萬鍾”代高官厚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