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電影

電影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電影摔跤吧爸爸觀後感4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摔跤吧爸爸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摔跤吧爸爸觀後感1

透過朋友的介紹,帶著急切期待的心情,一個人去看了《摔跤吧,爸爸!》

該影片主要講述的是爸爸馬哈維亞希望有個兒子能夠完成他的願望——為自己的祖國(印度)贏得一塊金牌。只可惜,生的都是女的。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哈維亞發現了自己的女兒挺有摔跤天賦,用一年的時間來訓練自己的兩個女兒。經過艱苦的訓練,最終她們都拿到了金牌,吉塔還拿了國際賽的金牌。爸爸的願望終得實現。

其實回來就記得吉塔的名字,或許是自己記性太差,或許是這個名字好記,但也因為他爸爸的那句:拿到冠軍就會被很多人記住!(不是原話大概意思)。

爸爸:馬哈維亞。觀影過程中,其實有時候會認為他做的不對,比如媽媽Daya Kaur說:不能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自己的女兒身上。馬哈維亞說給我一年的時間,一年的時間如果我錯了,那我就徹底放棄我的夢想。我突然對這個老爸有很大的改變,一年的時間,足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遊遍全國,可以繞地球365圈。在賽場上、手術檯上幾分幾秒都顯得珍貴,何況是一年。但是,作為一生持有這個夢想的老爸,用一年的時間放棄一個夢想是多麼難的抉擇。他的夢想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夢想,是改變人們對女性只是家庭主婦的夢想,是國家的夢想!

第二次對爸爸產生不好的影響是,和女兒吉塔的爭論。感覺吉塔說的挺有道理,逛逛街、做點女生做的事情也不影響訓練。她想要的生活。她教練教給他新的摔跤技術,她感覺比老爸的好。還為此吉塔和老爸比摔跤。最後老爸輸了。她對巴比塔說:“總得有人來破除老爸的教法...(忘詞了)”跟著吉塔的話走,當時我心裡也覺得吉塔說的蠻對的,不能老是沉浸在自己的舊教法裡,也要相信教練,畢竟教練也是國家對的教練。但是透過巴比塔的話,也說明了,爸爸確實可能是因為老了,才會輸的。聽著心酸。後來,透過比賽,證實了還是老爸的教法有用,畢竟爸爸是從小栽培的她的,最瞭解最懂她的就是爸爸!

媽媽Daya Kaur是值得尊敬的母親。雖然嘴上說,不要在我的廚房煮雞,她覺得家裡都沒買米的錢了哪來的錢買肉。但最後還是支援爸爸的夢想。影片裡臺詞不多,但是演的很好,悲喜的表情淋淋盡致。

最搞笑的部分是全村人教他們怎麼生男孩子的方法。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許多人還是選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印象最深的部分是,爸爸訓練女兒的片段。歡快的歌聲裡聽不到是在怨恨爸爸(歌詞都是怪爸爸),小孩子的可愛之處。

最精彩的部分是,摔跤比賽。這部分應該佔影片中很高的分。在看過的電影中,例證一個人很厲害的,透過比賽也許就一兩場,而且每場的時間都不多。精彩的鏡頭最多也就兩個。但是看著影片,比賽還是很多,並且重要的比賽時間都很長,精彩的鏡頭也比較多。

寫的有點糟糕,有時間可以去看看噢!親身體會更深刻!

電影摔跤吧爸爸觀後感2

《摔跤吧,爸爸》取材於印度著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故事,雖然電影的故事情節老套了些,看到開頭,就已經猜到了結尾,並沒有多少懸念,然而,即使如此,也還是忍不住熱淚迸流,不得不說這是一部走進了我內心深處的電影。整部電影在敘述的過程中給我們帶來了種種不同的思考,女權、父愛、勵志、榜樣、傳奇、體育競技精神等等,但我更願意用一個詞來概括它:夢想。整部影片就是講述父親、女兒們在實現夢想過程中所經歷的酸、甜、苦、辣。

夢想的分量能夠很重,也能夠很輕,關鍵看你怎樣對待它。夢想,如果你只停留在想的階段,那它只能是夢,如果你把它看得很重,沒關係,總有一天,時間會把你的付出熬成一種獲得。曾是國家摔跤冠軍的爸爸迫於生計而放棄了自己的摔跤生涯,但是他從未放下那個為國家贏得一枚金牌的夢想,因為他明白,他的這個夢想很重很重。

每個人都是一口井,你永久都無法估量井的深度。無疑,影片中的吉塔、巴比塔是幸運的,她們有一位伯樂父親。影片剛開始,有很多姐妹倆反抗父親的搞笑細節,年紀還小的她們和村子裡的人一樣,認為女孩子是不能夠參加摔跤運動,認為自己不是摔跤的料,認為父親對她們的摔跤訓練註定不會成功。但是當吉塔第一次的摔跤比賽失敗之後,問爸爸下一次的比賽是什麼時候時,父親只是微微笑了笑,因為那時父親明白了,在女兒們的心中,那顆叫理想的種子已經發芽了。之後,在一次又一次的賽場上她們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去贏得那枚金牌,不再僅僅是父親的希冀,更是兩姐妹的夢想,她們明白了,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成功總要有所付出和犧牲,當你成功之後,所有的鄙視、質疑都會轉成掌聲。

贏得世界冠軍,對當時的姐妹倆來說,這個夢想的分量可謂是重之又重,但父親的默默付出和犧牲又給了她們勇氣和力量。父親的'愛,不善言辭,卻浸透在所有的行動裡。沒有能給女孩子用的訓練場,他就自己修建訓練場;為了能騰出更多的時間來訓練兩個女兒,他辭去工作,去幹最苦最累的農活;為了能給女兒們買摔跤墊,他低聲下氣的去求人申請資金;為了能更好的指導大女兒,幫她走出困境,他不惜離家搬到學院附近的小出租房裡等等。是阿,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一個父親去培育孩子變優秀的決心,哪怕在困難、譏笑嘲諷面前。父親的形象永久是高大的,但會在關係到子女前途的困難面前會選取低頭,當一向剛正而又嚴肅的父親為了能讓女兒能夠繼續留隊訓練,留著淚,苦苦哀求著,像個犯錯的孩子一樣,讓我的眼淚一下子決堤了。

在最後一場戰役中,女兒依靠自己的意志和信念擊敗了心魔,以一個漂亮的彩虹摔打敗了對手。當被關在小房子裡的父親聽到自己祖國的國歌響起時,他也熱不住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因為他明白吉塔不會讓他失望的。“你是我的驕傲”這是吉塔成功後,父親對她說的第一句話。女兒的成功向我們證明了父親的人生哲理:沒有人能動搖你堅如磐石的夢想,不用理會那些閒言碎語輕蔑張狂,且讓他們囂張有時沉默才是力量,在不遠的未來你會證明誰是真正的王。

電影摔跤吧爸爸觀後感3

我很喜歡看印度電影,所以今天要說的是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剛上映那會簡直刷爆朋友圈,我當然也不能錯過。於是約朋友一道去影院觀看,看了之後感覺確實沒有辜負電影票的錢。今天又重刷了一遍來講講自己的感覺。

《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執導、阿米爾·汗、薩卡詩·泰瓦、桑亞·瑪荷塔、法緹瑪·薩那·紗卡領銜主演的印度電影。影片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曾經的摔跤冠軍辛格培養兩個女兒成為女子摔跤冠軍,打破印度傳統的勵志故事。

影片一開始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這個身材臃腫的是阿米爾汗?不敢相信,但跟他影片中馬哈維亞的形象確實很像。馬哈維亞年輕時是位摔跤運動員,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但由於家人的反對和生活所迫,早早退役而與世界金牌無緣。

而現在馬哈維亞早已是四個孩子的父親,跟很多父母有一樣的問題,曾經的夢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幫自己實現,當然馬哈維亞也不例外。可惜的是與妻子四個孩子都是女孩,讓馬哈維亞一度心灰意冷。當發現女兒吉塔和巴比塔有摔跤的天賦之後,不顧妻子孩子的反對,定下約定以一年時間來訓練二人。從此兩人開始在父親的訓練下踏上摔跤手的道路。

看到這的時候就在想,要是在和平的中國絕對不能接受,怎麼能用你的夢想來規定別人的人生,即使這個人是你的孩子。可是在當時的印度小編是有些慶幸的。在當時的印度,女性地位如此低下的情況下,女孩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年齡一到就會被父母嫁人洗衣做飯從此一生,這樣的人生有多可悲小編簡直無法想象。

就像影片中吉塔的那位朋友一樣,吉塔巴比塔羨慕她可以不用每天訓練,可以留長髮穿漂亮的衣服。而女孩羨慕她們的人生可以不用想她一樣,一眼可以看到底,沒有任何其他的選擇。

影片中吉塔巴比塔與父親馬哈維亞經歷種種磨難,最終吉塔問鼎世界冠軍,巴比塔塔上姐姐的道路,也在各大賽場上取得成就。兩人不僅僅完成了父親未完成的夢想,也為印度國家在國際賽事上爭光,更為了印度女性揚眉吐氣,激勵了千千萬萬的印度女性。

很喜歡阿米爾汗的電影,不單單是電影的精彩,阿米爾汗的電影大多都反映了印度所存在的種種問題,他在用自己所能做到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國家。阿米爾·汗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出生在這樣的國家是我的無奈,如果我的子孫後代出生後我們的國家還是這個樣子,就是我們的無能了。”

在中國阿米爾汗很受歡迎,被網友們稱為“改變印度的男人”“國寶級巨星”。但實際上阿米爾汗在印度自己的國家卻不是很受歡迎。因為阿米爾汗的電影《摔跤吧·爸爸》為女性發聲,引起印度人的不滿,在他們的眼裡女性的地位之低下甚至不如一件東西,女孩剛生下來直接被淹死的數不勝數,女孩子在他們眼裡就是賠錢貨。在這種情況中阿米爾汗所做的事情與他們恰恰相反,背離了大眾的思想。

我覺得這時的印度很像很久之前的中國,那個女性地位十分低下的年代。那個時代的女性有多悲哀,這時的印度只多不少,有時會忍不住的想又忍不住的慶幸。

電影摔跤吧爸爸觀後感4

在看這部電影前,我滿懷期待開啟豆瓣,想看下關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和討論。結果在上面的評論區,滿滿都是“女權主義”的旗幟,讓我不禁懷疑,難道真是這樣嗎?

我看過幾個阿米爾·汗的採訪,他一直支援印度改革(改變宗教愚昧,改變性別歧視等),這些負面的評論與他的個人印象截然相反。

我懷疑著:阿米爾·汗可能是一個披著進步者的極度直男癌的演員和導演。

結果,我不得不氣憤地寫下這篇影片。拜託!沒有看懂電影就不要順便高掛著“女權主義”的旗幟來掩飾自己愚昧好嗎!那些自以為很懂“女權主義”的進步主義者來!你們連一個合格的電影觀看者都算不上。

這部電影的確講述兩個在父親威權主義下成長的女性最後在摔跤領域中取得不凡成就的女性,特別主角大女兒獲得了世界冠軍。

但,注意,整部電影,最微妙,最牛逼的轉折點便是兩個女兒與她們將要結婚的朋友談話。

“the moment a girl is born,teach her to cook and clean,make her do all the household choices。And once,she turns 14,marry her off。 Get rid of the burden”

那個朋友羨慕兩個女人有這樣的父親,能夠為了她們"against the whole world”。

女性主義者的影迷們,你們想想,如果這是“直男癌”氾濫的電影,這個轉折點根本沒必要加上去。電影大可直接是父親威迫女兒不斷地練習,最後女人成功了。另外,再注意這個電影的時間跨度,那是十幾年的光陰。對於父親來說,一個選擇是讓那兩個女兒還是像別家女人那樣奴隸於他和其他男人,一個選擇是讓全鎮人恥笑他十幾年,倘若為了自己滿足自己“直男”的優越,哪個選擇讓他更能感受到“直男”的威風?

自那個轉折點,女兒們終於明白到,她們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去摔跤,只能去相信父親的訓練,也只能相信自己能夠成為最好的摔跤手。自此,她們奮鬥的目標都是自己,並非為了敷衍和遵守父親的命令。當然,父親作為她們的教練和人生導師,是她們每次比賽的定心丸,鼓勵她們勇敢向前。

正是這個談話,兩個女兒明白到父親對她們的期待:自由,獨立。

她們也希望透過努力來回饋給給予她們一切的父親。這是父女間的愛。

另外,也順帶一下印度的社會環境。我認為,在印度,即使在21世紀,它仍是一個連女孩上街都很危險的國度,談現代的西方女權的觀影者都是耍流氓。

最後,我的觀點是:作者實際上是在告訴印度社會,女生也能做得比男生一樣好,他期待目前強勢的男權社會(印度)願意開始去給予女性自我成展和探索的機會。

別依照這句話噴我“直男癌”,說需要男性給女性機會。社會都是需要逐步發展的,美國發展了多少年,一步步從“承認黑人地位”,“承認黑人市民權”,再到“男女平等,女性投票權得到承認”,最後達到今天的“仍然在反性別歧視”。這一步步的發展難道就是喊幾句口號就可以了?那需要當時的強勢文化做出讓步,弱勢的文化才能漸漸發芽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