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春節

春節拜年的禮儀

春節拜年的禮儀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拜年的禮儀,希望對你有幫助!

春節拜年的禮儀 1

1、打招呼

一歲:一歲以下的寶寶多半還不太會說話,所以事先教孩子用非語言性的方式打招呼。例如抱拳作揖、看到親朋好友微笑打招呼。

二歲以上:二歲以上的孩子應該可以說“恭喜發財”、“恭賀新年”、“歲歲平安”之類的吉祥話。發音未必完全正確,或未必能完整地說出這四個字,這點父母要體諒。

學會稱呼:

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這些常見的親人很容易稱呼,可是對不常見的爸爸媽媽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們的稱呼是要比爸爸媽媽低一輩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們相應稱: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媽媽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們相應稱: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稱呼為祖輩的,我們則稱呼為“太祖輩”,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稱為“舅太公”……

2、如何收紅包

二歲以下:二歲以下的幼兒,不會知道紅包是什麼,只要告訴他當別人給他時,說聲謝謝,然後放進自己口袋或給媽媽,讓他知道步驟就成,之前可多練習這些步驟。

二歲以上:二歲以上的孩子,開始知道紅包內是錢,是屬於自己的,可以買東西。二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忍耐力,事前跟他們說好不要拆紅包,做到便有獎勵,否則便會懲罰,並給他們預備一個袋子去拜年,用來放置紅包。

3、不做餐桌小霸王

餐桌禮儀其實最考驗父母平時教育孩子的情況,因此,春節前,父母就得對孩子稍做“規矩”,免得到時尷尬。

當有人來拜訪或者去別人家做客時,父母可以提醒自己的孩子:

1。應該等待所有的人到齊,尤其是主人落座宣佈宴會開始後方可用餐。

2。要好好地坐下來吃,不能跑來跑去,不能爬到桌子上,不能邊玩邊吃。

3。在餐桌上不要舞動筷子、勺子或刀叉。

4。落座後,取菜時,不要翻來覆去地挑揀,更要小心夾菜,以免濺髒了自己或者別人的衣服。

需要強調的是,當孩子說他吃飽了,爸媽就不要再勸他吃,也要幫助他拒絕其他親友的勸吃,這是對孩子自己感覺的尊重。

4、如何接受糖果

三歲以下:親戚朋友總愛請小孩子吃糖果,不給他們會於心不忍。可是三歲以下的孩子並不一定明白吃太多糖果的害處,所以只要大人自己控制好就行了。

三歲以上:事前定下規矩,每次外出做客時,可以拿多少粒糖果,做到就有獎勵,否則就要承擔後果,要剝奪他一些喜歡做的事或東西,不過事前也要說清楚為什麼,孩子才會服氣。

5、如何不害怕出門做客

雖然這年紀的孩子渴望家庭以外的世界,但畢竟有些膽怯,出門在外需要一點熟悉的東西來支援。所以出門時,別忘了帶上一些孩子習慣吃的食品。另外,孩子出門前如果想帶上一二件心愛的玩具,父母應該尊重他的意願。

春節拜年的禮儀 2

提到拜年,有人握手,有人擁抱。其實,應該雙手抱拳“作揖”。這個動作平時不常做,但是在春節期間,就有特別喜慶的寓意。向人們作揖拜年並不奇怪,也不做作,反而能過顯示你對對方的重視!說明你這個人不隨意!

但是,怎樣的動作才標準呢?

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這和自古“男左女右”傳統一脈相承。如左右手弄反的話,那可是哀拳,報喪、求饒才用噢!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五類:

一是拜家裡長輩。

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當然,長輩受拜以後,一定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向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向鄰居長輩拜年僅次於本屬長輩,一般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的。

二是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三是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可向佛像三叩首,如果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四是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五是串門式的拜訪。

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代記錄拜年習俗

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

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古時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拜年最好穿新衣

舊時拜年時,婦女們大多新裝盛飾,頭上簪了紅絨蝙蝠、小聚寶盆或鮮豔的絹花;老太太們的髮髻上也簪了紅石榴花;男孩兒都要換上長袍、馬褂兒或坎肩,以及新鞋、新帽;女孩都要穿上大紅、大綠的旗袍。為什麼要穿紅色呢,主要是為了趨吉避邪,甚至舊時ji女平時不能穿紅衣裙子,但春節時都可以例外。

現在的拜年著裝並不一定非要穿中式衣服,但一般還是講究穿新衣,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穿戴全新,質地檔次無妨。如果限於經濟條件難以全新,亦需“全潔”,整潔乾淨。色澤上亮麗,婦女以暖色為主,紅色更佳,不僅渲染喜慶,還帶著傳統意義上的趨吉避邪的意思。忌諱穿一身黑或一身白。男士的鞋一定要擦乾淨、打鞋油。著新裝的同時,別忘了理髮,俗語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拜年時,必須將頭髮收拾乾淨整潔。

春節拜年的禮儀 3

新春將至,寶寶們也要跟著爸爸媽媽走親訪友去啦!不過在把孩子打扮一新之餘,您是否已經告訴年幼的孩子,怎樣才能做一個受人歡迎的“拜年小使者”呢?現提醒家長,出門前您別忘了給孩子先上一堂禮儀課。

1、別隻教孩子討紅包。“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不少年輕父母會教孩子學說這樣的“祝福”。殊不知,這很容易給孩子留下錯誤的印象,以為過年就是“討壓歲錢”或是吃喝玩樂,而忽略了節日的真正含義。建議父母抽出時間跟孩子講講“年”的由來,有哪些習俗傳統,告訴孩子過年意味著家庭團圓,也寄託對來年的展望。明白了什麼是過年,孩子們才會對傳統節日多一些敬意。

2、學會分享莫攀比。親友聚會,孩子們會接觸到不少同齡夥伴。互相攀比誰的壓歲錢多,誰的新玩具高階,甚至為此爭爭吵吵。這些鏡頭可不應該成為新春即景。家長不妨準備一些諸如橡皮泥之類的玩具,讓幾個孩子共同完成,學會合作,或是鼓勵孩子們交換玩具,分享快樂。對幼兒來說,身體素質的發展尤為重要。以此,您還可以引導孩子們互相約定,看看新的一年裡,誰能先學會游泳,學會打球,或是添了別的什麼體育技能。這樣的.比較,可比爭玩具有意義的多。

3、餐桌禮儀要注意。新春佳節,聚餐頻繁,家長們可得注意了,別認為孩子年幼,就可以任其享受大家的寵愛,成為餐桌“小霸王”。既然是參加宴席的一份子,就同樣要注意餐桌禮儀。您得提醒孩子,別隻顧著把好吃的堆在自己跟前,別忘了給長輩們,敬酒時也可以舉起飲料杯,送上祝福,想離席去旁邊玩,一定要先得到父母允許,並和同桌的長輩們打個招呼。別忽略了這些細節小事,它們會幫助孩子們學會尊重他人。

春節拜年的禮儀 4

訪客禮儀 注意細節

如果去別人家作客,家長要教育孩子,去作客不要兩手空空,應該帶上一些小禮物以示禮貌。到達主人家後要先輕輕敲門,見到主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好、拜年。進入屋內後,不能弄亂主人家的擺設,更不能床上床下亂竄。如果寶寶發現了自己特別感興趣的物品,千萬不要亂動,只有在徵求主人同意後,才能拿出來玩耍。玩完後一定要放回原處。

另外,父母和主人交談時,孩子不能隨意打斷,有事需要說時,可以先透過拉父母衣服等方法示意,在父母允許後再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主人家有小朋友,就要告訴孩子,小主人對他家裡的玩具具有支配權,不能跟人爭搶。果皮、食品包裝袋等要扔到垃圾桶裡,或放到指定的地方,不隨處亂扔。臨走時要學會對主人的照顧、款待表示謝意,並邀請主人有機會到自己家裡做客。

客人到訪 禮貌至上

當聽到敲門聲後,發現是親友來訪,要教孩子主動開門問候,表示歡迎。把客人領進門後,應該禮貌地請客人坐下。招呼客人坐下後,孩子可以與爸爸媽媽一起準備茶飲、水果、零食、點心,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別注意的是,在大人交談時,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要隨便插話,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客人離開時,可以叫孩子一同送客,而且要送到門口跟客人道別,並邀請客人下次再來。

養成良好的餐桌禮儀

春節親友上門拜年,孩子吃飯就不能像平常在自己家裡那麼隨便了,要講究禮貌。家長要告訴孩子吃飯時要讓長輩先入座,然後請長輩嚐嚐,然後再自己吃,即使看見自己喜歡的飯菜也不能搶著吃。取菜時,儘量取自己面前的,不能在碗或盤子裡亂撥,夠不著的菜可禮貌地請求別人幫忙,不能站在椅子上或者橫在桌子上自己夠取食物,更不能用手抓。自己吃完飯後先放下碗,然後有禮貌地對還沒吃完的人說:“請大家慢用”。

另外,孩子就餐時要注意坐姿,不能歪著、斜著或趴著,也不可大聲喧譁,或者邊玩邊吃,甚至爬到桌子底下玩耍。不要舞動筷子、勺子或刀叉,以免妨礙到旁邊的人用餐。咀嚼時儘量控制自己不要發出怪聲。不管菜的味道是否符合自己口味,都不能評論菜的味道不好。

主動跟別人打招呼

無論是客人到訪還是到別人家作客,孩子碰見一些不常見的客人時,大多數情況下會羞於不知道怎麼稱呼。要解決這種尷尬場面,父母最好提前教導孩子該怎樣稱呼將要見面的客人,事先“排練”一下,這樣孩子稱呼起來就很自然了。

拿紅包吃零食 禮貌也講究

拿紅包也是有禮儀的。親戚朋友給孩子紅寶時,教孩子用雙手接紅包,一定要說“謝謝”,千萬不要當著客人的面拆紅包,那是非常沒禮貌的。

春節期間,吃零食成了孩子的一大樂事。無論在自己家還是別人家裡,都要教育孩子吃完的零食後,要將垃圾要放到垃圾簍或垃圾箱裡,不能隨地亂扔,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春節拜年的禮儀 5

春節拜年基本禮儀

在拜年的時間上選擇要妥當

如有必要,可以先向主人報信,避免空跑一次,如果不準備吃飯,最佳時間是上午九時至十一時之間。過早,可能人家還未起床,節日都要休息的習慣;太遲,正適人家吃飯,不方便。下午應以三時至五時之間為宜。向長輩拜年,最好安排在節日內以示敬重。

春節拜年要注意衣著整潔

乾乾淨淨過節日,穿衣和打扮要整潔、大方,適當穿上一些好衣服,給人一種節日的美感。 要講究稱呼的規範化:到別人家拜年,尤其到親戚家拜年,要事先對可能碰到的長輩、同輩的稱呼有所瞭解,以免出現尷尬的場面,使人感到不夠禮貌。

吉利話要說得適宜

對不同的人,應有不同的祝賀語。交談時,要揀雙方愉快的話題,不要扯到悲哀傷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談闊論,不要信口開河,不要過分激烈地爭論問題,要在輕鬆愉快、親切自然的氣氛中,把道喜賀新的真情實意表露出來。

拜年時接物要有禮貌

主人送茶,要起身雙手接住,並道謝。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讓給小孩,然後自己取少量受用。

拜年時歡鬧要有節制

掌握適度。不宜大聲喧鬧,不適宜通宵達旦,以免影響鄰舍,妨礙別人休息。 拜年結束時,要表示謝意,邀請人家回訪。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要讚美幾句。臨分手時,可發出邀請,表示回報的意思。

春節拜年的禮儀 6

依傳統習慣,初一,給族中老人拜年、從初二開始,便探親訪友了。俗話說,"外甥拜年,初二初三。"依習慣,外甥探親首先要給外祖父母、舅父舅母去拜年,然後是姑父姑母,姨父姨母,依次排序。拜年是要分親疏遠近,這便是倫理之禮。正月初五叫"破五",到這時候再拜年,就有點晚。

宗族拜年

宗族拜年的意義在於傳承孝悌之道,發揚尊老愛幼之風,維護家庭的團結和睦,教育晚輩尊老敬長。拜年禮儀,是教育青少年在家裡養成懂禮節,知進退的良好習慣,以便將來到社會上也能尊師敬長,謙虛謹慎的工作和生活。

親戚拜年

親戚之間,在新春佳節,互相探視、慰問、拜望、祝福,能夠增進親情,加強團結,溝通感情。所謂親戚,現在一般指的是由於婚姻關係而形成的社會關係。這種關係開始是憑著血緣關係來維護的,需要透過禮儀來調節,比如,姑舅表親之間,依傳統,應該是外甥先給舅父母拜年,然後內侄再給姑父母拜年,這種倫理關係稱為"孃親舅大",這種風俗包含有尊重母系的風俗。給外祖父母、舅父母拜年,宜早不宜晚。不宜晚於初五。因為春節的黃金時期已過,家家都要料理生意,無暇整天招待客人。

朋友拜年

朋友之間在正月裡互相拜個年,一是為了祝賀新年,二是為了慰問健康,三是為了增進友誼。無論去年有多大矛盾,新年一拜,心情愉快,往日嫌隙,馬上拋在九霄雲外。所以,拜年雖然是禮儀形式,卻有極其豐富的道德內涵,輕視不得。現在家家都有電話,為了不打攪長者,有時也可以打電話拜年。訪友之前,最好事前打電話,問問對方家中方便與否,免得主人一時應酬不開。在禮儀往來中,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春節拜年的禮儀 7

一、春節拜年的時間

走親戚這種習俗從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繼到正月十六,過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門,並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說法;但是現在是不一樣了,是正月初二趁著年味正濃時,就拉開了走親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後”;從這種演變上看,生活節奏在加快、婦女地位在提高。正月初二、三,嫁出 去的女兒們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

二、拜年順序

走親戚的大體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孃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1、大年初一:晚輩向長輩拜年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 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大部分地方大年初一是不走親戚的,真正的春節走親戚是從大年初二開始的。

2、大年初二:女婿必須到岳父、母家拜年

女婿必須到岳父、母家,並且必須帶禮物,倘若你是新婚的女婿的話,這個禮物可是有很大的講究,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孃家,這個風俗在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3、大年初三開始之後才開始走其他的一些親戚

大年初三開始之後才開始走其他的一些親戚,由於初三起大家普遍開始走 親戚,所以這時候去走親戚一定要注意好時間的安排,首先是確認主人在家否,其次,登門的時間不宜選擇大早上或者晚上,早上容易影響到主人休息,讓人措手不及,晚上的話如果逗留時間一長就會打擾主人休息。最後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三、拜年帶什麼禮物好?

1、香菸

現在基本上還是很多人愛好抽菸的,所以在春節的時候要送禮的話買香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哦,煙能夠滿足需求,這種滿足,帶著喜悅。在新年裡,滿是喜慶。不過送煙的話,最好是要送好一點的煙,如果說是戒不掉的話,那就最好是抽好煙會比較好,不過抽菸最好是配合濾嘴抽哦。

2、酒

中國素來有酒文化,在節日的時候餐桌上也是一直會有酒的,這裡的話是可以選擇白酒或者是紅酒的,不過現在更多的人願意去喝紅酒了,紅酒中含有一些從葡萄皮、葡萄籽中被酒精溶解出的單寧、多酚類的化合物,特別是白藜蘆醇等特殊的抗氧化物營養價值很高。白酒的度數太高,喝太多還是不太好的。送白酒的話五糧液和茅臺都是很好的選擇哦。

3、堅果禮包

堅果禮包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哦,因為現在的人還是比較喜歡吃堅果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建議成年人每天都吃30~50g的堅果。堅果除了富含維生素E、膳食纖維和黃酮類抗氧化物以外。所以送禮送堅果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哦。

4、燕窩禮盒

燕窩是珍貴的保健補品,尤其是眾多女性朋友的鐘愛之物,春節送親戚即食燕窩禮盒,是一件健康又很上檔次的禮物。特別是送給女性是非常好的送禮佳品哦。

5、送朋友、同事的禮物

朋友同事之間,可以選擇果籃,紅酒,關係比較鐵的可以帶只雞,鴨,豬腿啥的即經濟又實惠。有小孩子的家庭別忘記給孩子帶些小禮物。

6、送領導的禮物

給領導們送禮要選擇貴重一些的為好。海參人參山珍海貨,真的假的無所謂。反正領導也吃不過來也就是那麼個意思。

7、送客戶的禮物

有些人過年還得跟客戶走動,如果不知道客戶的愛好,傳統的菸酒茶、水果都是不會錯的選擇。如果知道客戶一些愛好,比如打高爾夫、畫畫、騎馬等,可以相應的送他們球杆、揮馬鞭、畫展券,投其所好,也會讓客戶更好的記住你哦。

春節拜年的禮儀 8

等待

客人到齊,第一波冷盤上來之後,就標誌著酒席的正式開始了。切記這時不要自顧自就開始動筷子了,若你不是領導,請等待領導即興說幾句,待他或她宣佈開始的時候,你才能開始。若你是領導或者飯局的組織者,要麼然主動號召大家,要麼然說幾句話暖場,請客人中最重要的那一位先說幾句或者先動筷子。

不搶酒

一般情況下,當冷盤上齊,大家都吃了些東西以後,敬酒就算拉開了序幕。但是不要急著表現,要先等你的領導和客人的領導互相敬過酒之後,逐級而動,等到了你的這一級別,你才能開始敬酒。

不卑不亢

敬酒的姿勢也有一定講究,端起酒杯(比如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墊杯底,記著自己的杯子永遠低於別人。自己如果是領導,請不要放太低,不然叫底下的人會很難做。另外要記得,敬酒的時候可以多人敬一人,但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領導。

不胡亂替酒

自己職位卑微,記得多給領導添酒,不要瞎給領導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領導確實想找人代,還要裝作自己是因為想喝酒而不是為了給領導代酒而喝酒。比如領導甲不勝酒力,可以透過旁敲側擊把準備敬領導甲的人攔下。

一切盡在不言中

桌面上不談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裡都瞭然,不然人家也不會敞開了跟你喝酒。

不要得意忘形

有些人酒品很差,尤其是在喝酒後更是展現地淋漓盡致。要麼然大呼小叫,胡言亂語,要麼然勾肩搭背,動手動腳;也有口沫橫飛,喋喋不休的。更有甚者,摔碗摔盤,當眾嘔吐。這樣做是非常失禮的,會讓人覺得你舉止輕浮、難當大事,至於你們合作的專案,怕也是要岌岌可危了。

春節拜年的禮儀 9

春節拜年由來

在過去的時候,家裡拜年的順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長輩。現在一般的大年初一都是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長命百歲、身體安康等。新年過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而且在同學、鄰里、同事之間也要互相拜年。

“拜年”泛指春節期間親朋好友間的相互拜訪,而早年間過春節的拜年之禮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晚輩向長輩叩頭施禮,而“賀年”則是平輩之間相互道新年之禧。無論是“拜年”還是“賀年”,所表達的均是祝賀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從傳統拜年的禮儀上說,有幾種固定“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輩給長輩跪拜磕頭,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都要行叩首大禮。

二是躬身作揖,先雙手抱拳前舉,然後用左手握右手,俗稱“吉拜”。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鬆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是平輩間的拜年。

春節拜年的禮儀

1、拜年前的預約

拜年要提前預約,不要跟主人的其他拜年的親人朋友“撞車”,或者因為主人也出門拜年而白跑一趟,同時也讓主人家有一個準備的時間。要共同預約一個雙方都比較方便的時間。

2、拜年的時間選擇

一般向長輩拜年多選擇上午,節假日期間不宜過早,因為由於平時勞碌,過年期間人們一般起的比較晚,如果登門拜年過早,往往讓人措手不及。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飯的招待,要提前到達,不要等開飯的時間再到,要留有噓寒問候的聊天時間。

3、拜年的禮品準備

要根據拜年物件來選擇得體的禮品,如果對拜年的物件很瞭解,可選擇對方喜愛的禮品,也算投其所好。如果不太瞭解,選擇鮮花、水果、食品...也不會出錯。菸酒類也要根據物件來選擇,不要送給不沾菸酒的人哦。如果家裡有孩子,也記得要適當給小朋友帶禮物。

4、拜年的服飾

新年新氣象,到親朋家拜年,要注意服飾的得體,以休閒、時尚為主,不要穿的太隨意,也不要穿晚禮服類太正式的。

5、做客的禮儀進門

進門要根據親朋好友家的環境請求換鞋;對親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瞭解親朋好友的家庭成員情況及稱呼);禮貌送上禮品;以客廳為主要活動場所,未經主人允許,不要主動到各個房間參觀;以主人家的生活_慣為主,不要像在自己家一樣隨意。

6、拜年時間的控制

如果是沒有飯局的安排,一般控制在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為宜;如果有飯局,可適當提前1個小時左右到達,飯後一個小時告辭。時間沒有固定的限制,可以根據拜年物件合理安排時間。

7、餐桌禮儀

參加主人新年招待宴,要以長輩為主,謙讓主座給長者。在家多是面對廚房門的為主,也可以透過居家擺設看出主座位置。

8、拜年時的聊天要領

新年裡要多說讚美的話,讚美老人的氣色、健康,多給老人講話的機會;對中青年要多讚美事業、健康、家庭關係;對孩子要多讚美聰慧、學業、禮貌懂事。多談快樂的事情,少談抱怨牢騷的話題,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以談對方為主,不要變成自己的表功會或是演講場,玩笑調侃也應適可而止,要掌握好度。如果對主人的家人不是太熟,也不要忽略,要主動問候打招呼。

春節拜年時的12大禁忌

1.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2.左鄰右舍的街坊,如果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還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需要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就可,無甚過多禮節。

3.選擇合適的時間,乃拜年的第一要素。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個小時,難免影響主人休息。

4.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即匆匆離去,會給人“缺少誠意”的感覺。所以做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5.送禮物要得體。給長輩、教師、師父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

6.拜年禮物應講究衛生。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有益於對方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

7.應注意節儉,比如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

8.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9.給家中長輩拜完年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等吉祥話語。

10.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禮尚娛樂。

11.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三叩首,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座談等。

12.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全國各地的春節拜年的風俗

一、東北地區

初一早飯後,除了年長的老人在家裡坐等受拜外,人們都要妝扮一新,到本村或鄰村親友家拜年。年輕人都是男女分開,出東家進西家行完禮就走。年紀稍長的則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

二、華北地區

老北京守歲至午夜時分,鳴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輩要給長輩叩首拜年,討要壓歲錢,全家再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裡,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說是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北京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加上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喜慶氣氛更加濃郁。1994年,北京禁放煙花、爆竹後,北京人只能到郊區的幾個定點地方去看喜慶的新年煙花。越來越多的北京人,在嘗試以越來越新鮮的方式度過新年。

三、華東地區

第一次磕頭要拜祖先。第二次磕頭要拜高堂。第三次磕頭是拜鄉親。第四次磕頭是送家堂。第五次磕頭是跪親友。

四、華中地區

湖北孝感地區人們初一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拜年是不問親疏的,稱為“拜年無大小”。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餈粑相待。

五、華南地區

廣東潮汕、海豐等地區人,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戶親戚,就要送上大橘,無論多少,一定要是複數,然後說一些祝福的話。同時在正月,每個人都要看緊自己的口袋,切忌讓別人掏。

六、西北地區

富平縣各宗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口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七、西南地區

大年初二,貴州省黔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兩汪鄉的苗族同胞開始走親訪友,每到一家,便受到主人豐盛的酒席款待,席間以當地苗族獨特的方式相互對歌喝酒打花臉,臉越花表示喝的酒越多,越吉祥,越幸福。

春節拜年的禮儀 10

一、行動的規矩

春節期間的特殊問題是,經常會進入陌生環境,接收到較多刺激,孩子容易興奮,家長要用一些方法來增進他的控制力——但絕不是呵斥,呵斥也是一種強烈情緒,反而會加劇孩子的情緒波動。可以用一些約定好的小動作,讓孩子安靜下來。

二、見人稱呼不能少

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這種常用的稱呼孩子們基本上不會出錯,對於比較常見的親人,懂禮貌的寶寶們都會稱呼。但是,春節期間的客人比較多,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導該怎樣稱呼就要見面的客人。由於一些稱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時候比較口生。如果你等與客人見面了才教孩子稱呼,孩子或許覺得彆扭不肯開口,若你在見客人之前和孩子“排練”著稱呼一下,孩子稱呼起來就很自然了。

三、祝福話語要多說

一歲左右的寶寶會說的話還不太多,爸爸媽媽們可以事先教會寶寶用手勢打招呼:抱拳作揖、看到親朋好友微笑打招呼。兩歲以上的寶寶就可以教他們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歲歲平安”之類的吉祥話和祝辭。有些寶寶的發音未必完全正確,或未必能完整地說出這四個字,但這也正是小寶寶們的可愛之處啊!這點爸爸媽媽還需多多體諒。

四、關於收紅包

接過紅包要致謝

過年長輩給壓歲錢,預示孩子一年平平安安。長輩給紅包的時候,寶寶們要雙手接過並向長輩們說聲謝謝。寶寶們要如果寶寶太小還不會做,爸爸媽媽可以扶著寶寶的手,雙手接過紅包,然後帶著寶寶一起說“謝謝”。

紅包不可當面拆

2歲以下的幼兒,不會知道紅包是什麼,只要告訴他別人給他時,要說聲謝謝,然後放進自己口袋或給媽媽。寶寶稍懂事後,要事前跟他們說好,接過紅包,千萬不能當著客人面拆開,最好的做法是馬上把紅包放到爸爸媽媽的袋子或寶寶自己的袋子裡。

五、關於餐桌上的禮儀

過年時,面對餐桌上一桌子的好吃的,孩子難免會忍不住好吃的小嘴。平時,大人都比較慣孩子:孩子愛吃的東西會有意讓孩子多吃。但是過年有客人在場的話就要教育孩子講究禮貌。吃飯之前要跟孩子講好:“好東西大家都喜歡,所以飯桌上有好東西,你不要自己一個人吃光,要留點給別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沒人喜歡的。”

六、待客禮儀

對待客人要親切

有客人時,家長要引導和鼓勵孩子親切、主動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進屋後,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做些簡單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給客人倒茶水等。

大人講話莫插嘴

在大人談話時,要讓孩子明白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來回走動和隨便插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七、做客禮儀

主動問候說聲謝

領著孩子去別人家做客,進門後,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問好之後主動把脫下的鞋子排整齊。當孩子受到招待時記著讓孩子說聲“謝謝”。

他人東西別亂動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環境中更是如此,告訴孩子隨便亂動別人的東西是不禮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書,一定要經過主人的同意。

八、交際禮儀

主動分享別吝嗇

當有小客人時,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會讓小客人格外開心。客人走時家長可以領著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長可以和孩子說:“和××說再見,有空再來!”即使是家長教孩子說的,從孩子嘴裡說出來也會令客人感到快樂。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後,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有禮貌的小主人。

九、電話禮儀

接電話時有問有答

接電話的基本禮儀要求,可供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借鑑:

孩子接電話的時候要學會說“你好”、“請問”、“請等一下”這樣的禮貌用語;

接電話時聲音要放輕一些,不要在電話中大聲嚷嚷;

接電話時要有問有答,回答問題時要大方,不可以長時間不回應對方的問題,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時,把電話一扔跑到別處去;

打電話時注意時間

大人打電話時,孩子不要在一旁插嘴或搶話筒;

打電話時要先報上自己的名字,並說明要找的人;

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接電話;

掛話筒時,要輕拿輕放,不可以摔話筒,或重重地掛電話;

接打電話時,要學會說“再見”,然後再掛電話,不要只管自己講完就掛電話;

要注意打電話的時間,通話時間不可太長,也不要選擇太早或太晚的時間打電話,以免影響別人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