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樹》評課稿範文
《去年的樹》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這篇童話情深意濃,帶著少許的傷感色彩,讚美高尚、令人蕩氣迴腸的友情。整篇童話故事內容簡單,語言樸實無華,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鳥兒對樹真摯情誼,略去了鳥兒在尋找朋友過程中以及面對燈火時的心理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在平淡的語言中有一種深摯透明的美。
黃老師的這堂課就整體而言是比較成功的,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課件製作和細節處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地方。下面我就將自己在本次聽課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評議:
一、情感主線簡明,教學版塊清晰有層次
同樣一堂課,一百個老師可能有一百種上法,同樣一篇文章,一百個老師可能有一百種解讀。黃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讚頌鳥兒珍惜友情和信守誠諾的品質上,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情感主線。透過整體感知、感情朗讀、引導想象、”三步來體會。內容線索定為:相處——分別——追尋——相會,層層深入,步步遞進,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感受鳥兒誠信。而且黃老師很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真實體會,只要不脫離文字的本意都加以肯定,這很好。比如:理解“鳥兒與樹天天在一起”的情景,讓學生說出了不同的相依場景。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
二、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小鳥的真情
整節課,黃老師很注重指導學生用恰當的語氣讀。這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感受這篇童話特點的重要手段。(這篇童話裡的主人公:鳥、樹、門都會像人那樣說話,語言表達溼淺簡潔是童話的特點,也是課文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黃老師採取的是“讀”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加提示語讀、分角色讀等等。且對每一次的“讀”都有不同的要求,儘量讓學生在每一次的'讀中都能有不同的收穫,不同的體驗。如:
初讀課文時,要求自由讀,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透過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讀後利用課件,完成填空練習,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瞭解文章的大意。
教學1—4自然段時,老師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年的樹和鳥兒在一起是怎樣的情景?自由讀課文,讀後,問:你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天天”,談感受以體會他們間的友情,為下文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礎。
對於7—14自然段的學習,黃老師要求讀後寫體會,這是默讀,讓他們在靜思默想中,細細咀嚼,慢慢品味,讓他們逐步深入到童話故事中去,感受鳥兒在找樹過程中的辛苦與他當時的心情,為有效對話進行必要的鋪墊。在充分體會小鳥真情之後,指導感情朗讀。
透過多種形式的讀與情景的創設,黃老師逐步把學生帶入文字中,引領著他們深入到童話中的角色,體會著小鳥的情感世界。
[建議]在學習“追尋樹”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似乎不是很高。這是不是因為吳老師在教學小鳥三次詢問的片段時,將小鳥的話單獨出示在投影中,讓學生在讀中體會的緣故呢?這個地方是不是能用分角色讀對話比較合適?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對詞語的理解,還是句子的感悟,只有放在具體的語境當中才能體會得更深刻。小鳥的詢問沒有了對方的回應,顯得空洞無力。那又怎麼能讓學生感受到鳥兒的那份焦急呢?沒有感受的朗讀,當然也就沒有感情可言了。如果將對話成組出現進行教學,其效果會不會更好呢?
三、抓住兩個“看”,引導想象,深化主題
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文字很簡單,作者略去了鳥兒面對燈火時的心理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黃老師抓住文中的兩個“看”加以想象與比較:
第一次鳥兒“看著”燈火,他彷彿看到了什麼?第二次他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他又會想些什麼呢?這兩次有什麼不同?學生交流後,感慨較多,在多元理解中,進一步深化了主題:信守諾言。
此外,這節課還有一些精彩的地方:①課件的製作,簡單明瞭,突出重點、創設情景恰到好處地把學生領入了童話角色中。②導語的設計,非常精妙,使上下環節的教學過渡自然。③指導讀兒化音。重視本地學生的薄弱點。④自然常態的公開課顯得很美。
最後,我提兩點商榷的地方:①關於情景圖:鳥兒在樹上唱歌圖,是不是在講句時:“鳥兒站在樹枝上,天天給......”才出現比較好些呢?②老師的話少說一些,再多留時間給學生讀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