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知分析報告集合5篇
在當下社會,報告十分的重要,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我認知分析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自我認知分析報告1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自我認知的心理認知是一種比較高階的認知能力。而對於有些人,則能夠超越這種心理認知。心理認知一般來說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因為心理活動本身是無限的,它會跟著個人經歷和記憶以及思想和想象力不斷地發展。因此凡是出現和前一階段或者時期不同的心理活動後,個體對自我的心理將會有一個總結和重新的調整。
大學生的現狀
大學生活始終是豐富多彩,令人嚮往的,然而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後,由於學習生活的轉變,自身所具備的特長等諸因素的影響,大多數人對自我的評價也在逐漸的發生轉變。這些表現在很多方面。自我認知也會出現兩極振盪,當取得一點成績時容易自負,而遇到挫折時容易自卑,不斷地調整自我認知對每位大學生都非常重要。
大學生目前存在學業問題。情感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很多心理問題。處於大學階段的青年人已強烈意識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而產生出強烈的充實自我、發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學在追求發展自我中顧此失彼,沒能達到期望的目標,從而產生了不良心理反應。還有的同學,在發展自我過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勢、忽略了自我優勢,由於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而採取防禦機制,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援,甚至產生嚴重的煩惱和恐懼不安等。如果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重新自我評價,會極大地影響到大學生對學習、生活和各個方面的適應。因此,我們大學生來說,客觀、公正、有效地認識自己,重新自我評價,進行正確的自我設計,建立新的奮鬥目標,對維護適應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正確認識自我,更好發展
首先要客觀地認識自我。自知、自鑑是自勵、自勉、自控的基礎,它對人的各種活動和行為起著調節的作用,是建立理想自我的基礎。實踐證明:一個人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水平越高,越能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只有全面而客觀地評價自己,才能使自己有效地健康發展。很多大學生總是看到自己的某一面,而看不到其他方面,一旦碰到不稱心、不如意的事,就開始懷疑自己,產生失落與自卑的情緒。應採用類比法,將自己與自己的條件相類似的同學進行比較,看別人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如果與自己條件差
不多的同學也如此,那麼就是基礎差的原因,並不是自身固有的能力差,應針對自己的不足,朝著目標努力,改變目前的現狀。
其次反省自我,正視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反省自我即是運用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報告的方法進行自我評價。大學生可以透過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等進行耐心觀察,在觀察中加強對實際現象的分析,在合理的自我分析中形成自我報告。透過對自我報告的反省,嚴於解剖自己,達到使自我評價更客觀、更加獨立與穩定。對自己有了客觀的評價,還應接受自己,面對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現實中的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一個人的能力再強,或者是再優秀,也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超越別人。如果不能正確面對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或者只看到自己的優勢,而不願看到劣勢,或者只看到自己的劣勢而看不到優勢,都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帶來適應的障礙。
最後要將“理想我”建立在“現實我”的基礎上。“理想我”,是指個體理想中的個人自我,它包括自己所希望達到的理想標準,以及希望他人對自己所能產生的看法。“現實我”,即個體實際表現的自我,個體現實存在的水平。如果“理想我”與“現實我”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可以促進個體的發展,但如果對理想我要求太高,反而易喪失信心,出現各種問題。北京大學心理系學者的研究表明,在大學生中“理想我”與“現實我”的差距越大,其抑鬱方面的得分越高。大學生應將“理想我”建立在“現實我”的基礎上,建立合乎自身實際情況的“理想我”,即不要將“理想我”的標準定得太高;否則,“現實我”與“理想我”之間存在太大差距,別人的評價亦達不到自我的期望,易產生失望、抑鬱等消極情緒,帶來適應問題。
我們要結合自身的優勢,確立新的奮鬥目標。我們大學生還需要在對自我全面、正確地認識與評價的基礎上,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優勢,確立新的奮鬥目標。有了目標,才能形成前進的動力;才不至於無所事事、無所適從,產生空虛無聊等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從事某種活動的動力,取決於他們行動的全部結果的期望值和達到目標的可能性。因此,確立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奮鬥目標,對於實現理想、發揮潛力,適應社會生活都是有益的。
人生不是一部時長2個小時的電影,你不能在短短2個小時裡把自己的出生到死亡演完,你也不能選擇看哪段而不看哪段,你不能選擇剪下掉哪片,而呈現給觀眾你想給的。我們在不知道何時結局的人生裡,需要接納自己,認清自己。無論身在何方,無論我們是誰,總有一件事對我們而言是一樣的:我們沒有停留,我們在旅途中。對比昨天,今天的我們離港口更近了。只要選對方向,即使失敗,本身也是一種作為,總有一天會到達港口的。認清自己並不那麼容易,但是我們還是要堅持最真實的自己。我們只有對自己有了充分的瞭解,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才能夠擁有一份美好的大學的回憶,才會獲得一支美好的青春舞曲。
自我認知分析報告2
自我認知是一個非常複雜而又模糊的概念,因為人很複雜,也時刻在變化。我盡我所能談一些和自我認知相關的問題,並在最後和大家分享一個非常好的自我提升的方法。不過不論用什麼方式提升自我認知,都沒法速成,也需要很多投入。我將會介紹的方法可能會成為你人生中一項浩大的工程。
自我認知為什麼難?
自我認知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瞭解程度。我們總覺得我們瞭解自己多過別人,因為自己是不會和自己說謊的。可是自我認知並不完全關乎誠實。
我們的自我認知會受限於我們的視角。比如此刻你應該注意不到自己的腳掌是什麼感覺,可是當讀完了這句話之後你肯定能清楚地感覺到腳掌的存在。人的意識像手電筒一樣,照到哪裡我們才注意到哪裡。而人的內心又是很複雜的,像一個漆黑的房間,我們永遠無法照亮每一個角落。
自我認知度高的人,並不會比其他人“照亮”得更多,但卻更熟悉自己。就好象在自己的房間裡,有時候就算伸手不見五指,你也能大致瞭解身邊的物品。而身處一個陌生的房間裡時你就做不到這點。
有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是混亂的,支離破碎的,就好象我們對剛認識的朋友一樣,只能透過隻言片語來判斷。比如現在許多朋友喜歡讀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和心理動力學方面內容,因為這些學說幫我們在成長經歷和當前狀態之間建立連線,讓我們知道現在的想法和行為,可能跟以前的某些事情有關。
一個人的一生必然是有很多內在的邏輯和規律的,瞭解這些規律能解開我們的很多困惑,從而帶來安全感和方向感。例如在情感諮詢裡最常見的場景:一個感情裡極端缺乏安全感的人,透過諮詢發現觸發自己焦慮的訊號,其實從兒時與父母相處時就存在,於是不再一味指責和控制伴侶。瞭解自己多一些,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問題與挑戰,也能做出更周全的反應。
自我認知度的高低也會受到我們的慾望和目標影響。有時候我們並不是不瞭解自己,而是出於某些原因拒絕關注自己,瞭解自己。一個害怕婚姻破裂的家庭主婦為了維持家庭而犧牲個人心靈成長的需要,並不意味著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是生活當中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總把聚光燈對著別人,所以對自己一無所知。
自我認知能帶來什麼?
我們和別人相處,如果瞭解對方,那麼就更容易信任和理解對方,更願意合作與支援。同樣的,我們也需要和自己相處,你別看我們的靈魂每天都佔據在自己的身體裡,我和自己的關係,其實也是一個人際關係,是英文裡I和me的關係,而且我認為是所有人際關係裡面最重要的。
自我認知度高,你會更自信,自信是什麼?就是信任、相信自己,因為你瞭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和行為。不自信的人,往往不瞭解自己,尤其是在那些他們懼怕的情況裡。由此你也會更容易有自控,因為我們只能控制瞭解的事物,我們的情緒,需求,想法都是如此。
自我認知度高,你會更有安全感,因為你會更清楚地知道出現問題和挫折的時候,自己做了些什麼,哪些行為對事情的結果有影響。有些人脾氣不好,自我認知又差,意識不到自己接人待物的方式很有問題,所以老是和別人鬧矛盾然後被嫌棄,還反過來怪別人都太作。這樣的狀況多反覆幾次,會很難在任何關係裡有安全感,因為你會覺得這世界似乎都是討厭你的。
自我認知度高,讓你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好的規劃,更加有方向感。缺乏自我認知,就好象自駕遊沒有目的地,只是看那條路不堵車就往哪走,到了最後你自己都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瞭解自己的需求,目標,追求,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發自內心需要什麼,都是自我認知的.一部分。
自我認知度高,還帶來更好的自我照顧,或者說自愛。還是拿人際關係打比方,我們往往喜歡指責不是特別熟悉的人,給他們貼標籤。但是對於我們非常熟悉的人,比如父母,心裡面總會多一份寬容,“TA就是這樣的人”。對於我們自己,如果不瞭解自己,也會很容易產生自責和負罪感,但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優劣好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不足,就不會時刻感到挫敗了。
自我認知提升的最佳方法
這應該是大家最關注的乾貨部分。首先想說明兩點,第一,自我認知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怎樣去衡量高低,怎樣才算足夠好了,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就好象你的人生怎樣才算成功一樣,都是由你自己來決定的。第二,這個方法,會花費你非常多的時間,過程也不會那麼輕鬆,我建議你不要急於求成,帶著完成作業的心態去做。人生中難得有一些過程比結果重要的事情,這是其中之一。
自我認知分析報告3
(一)自我認知
本人品行端正,謙虛謹慎,吃苦耐勞的素質較好,交際溝通能力較強,擁有創新思維,有團隊精神。而且具有北方人的熱情和豪爽。學習能力較強,求知慾強,愛好看書。有很強的自信心。
性格開朗,愛笑,待人溫和不會經常發脾氣,具有一定的隱忍性,會和認識的人保持較好的關係。是那種別人敬我一尺我敬別人一丈的人,對我好的人我會加倍的對他好。
我興趣廣泛和不同的人聊天時不會有無話可說的情況發生。我愛交朋友,喜歡見到各種各樣的陌生人,不是為了和他們交朋友,只是喜歡觀察陌生人。
但是我缺乏較好的耐心,和自制能力。
(二)專業認知
我的專業——工商企業管理。當初選擇她只因為學這個專業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學心理學而不會遭到父母的反對。現在透過對這門專業的瞭解,我是真的很喜歡這個專業。由於它的覆蓋面很廣所以就迫使我增加自己的知識面
管理學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性的交叉科學,涉及的內容廣泛,透過學習這門課程我們可以樹立現代管理思想理念,掌握管理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素質。每個人都是管理者,管理者首先必須管理好自己。這需要我們下哦那個日常的生活中培養自己的管理意識和能力。
這個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現代工商企業管理理論,具有較強企業管理能力,能在工商企業從事基層管理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我們大學生不論是為了畢業後更好的從事社會工作,還是較好的完成在校作業,都要首先學會管理自己,其次是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及管理組織管理自己也好,管理一個組織也好,其原理都是相通的。管理專業所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掌握課本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管理是一門軟科學,影響管理的因素很多,有點還是不可控和不確定的因素。在管理學中沒有千古不變或永恆的定理。必須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僅靠學校的理論學習是造就不出“合格”管理者的。
企業管理不僅需要“理性”還需要“條條框框”需要“硬”因素,同樣也需要“軟”因素,由此觀之,我不僅要使自己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更要鍛鍊自己察言觀色、眼觀六路、隨機應變的能力。
由於管理學覆蓋度面太廣,所以我要極盡所能是某一方面變成自己的特長,可以是交流手段,可以是市場分析,可以是會計……而且再有自己擅長的技術的同時將管理學該學的,應該知道的又要學會。時專業知識面不斷變寬變長。
(三)學生生涯規劃
希望在自己不斷努力奮鬥下在大學三年的時間內完成“升本”或“接本”的目標。
在此期間我要有一個很好的生活方式。要一個快樂充實的生活方式。身體要鍛鍊,身體是革命是本錢;學習要努力,學習是來此的目的;各種有趣的活動要參加,只有痛痛快快的玩才能學的好。
為了達到我的目標,我要做到每節課認真聽,要每節課都有收穫。課下的時間要博覽群書。可以是任何方面的書,例如:心理、武俠、歷史、周易……
報的自考要認真準備。要話大量的時間在自考上課和看書上。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去別的院校跟著學習“高數”因為聽老師講總比自學是來的快和輕鬆的。
還要時時關注時事,尤其是關注各國經濟問題。這有助於以後我們選擇什麼樣的企業,以及瞭解所選企業所處的行情。知道了解的東西越多總是越好的,使自己在企業中發揮的遊刃有餘。
當然在校三年,事事變化無常。我所定的目標要根據我的實際情況而不斷調整計劃,甚至改變目標。在一切進展順利的情況下我可以加大任務量。發現目標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我可以改變目標。如果目標提前實現了,我就要計劃“讀研”。總之無論怎樣都要讓自己有為之奮鬥的目標。
我為自己定了認證準則,雖然有些空大。但在我身經社會之前它確實是我心中所想,我願意為它而努力。而且希望在我經歷世事之後人能將這個準則作為心中的力量:誠實做人,忠實做事時我的人生準則,自強不息,勇於進取是我的在追求。
我堅信每天進步一小步,成就輝煌一大步。人必須保持奮進的心態。
自我認知分析報告4
大學生如何客觀認知自我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
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覺得處處不如別人,就會產生自卑,喪失信心,做事畏縮不前……相反,如果一個人過高地估計自己,也會驕傲自大、盲目樂觀,導致工作的失誤。
因此,恰當地認識自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大學生由於還殘留有“依賴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徵,在初入大學之際,他們面臨學習生活的轉折,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與困擾,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自傲。自傲是過高估計自己的一種自我認知。自傲者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很強的優越感,處處表現自己,對自身的長處無限誇大,炫耀自己、對他人容易指責和怪罪,挑三撿四,盛氣凌人。
自卑。自卑是由過多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體驗。有自卑感的人輕視自己,過分看重自身短處,否定自己的長處或長處沒有足夠的認識,因而常表現出膽怯、畏懼、懷疑、擔心被人嫌棄和拒絕,行為中採取逃避方式。虛榮。虛榮是指追求虛假榮譽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人把榮譽或引起人們的羨慕、讚賞,作為一種生活目標追求,因而常常不擇手段地去獵取榮譽。這種人很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又嫉妒任何比自己強的人,把別人取的榮譽視為對自己的競爭。
自我認知分析報告5
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人是對理性問題能給與理性回答的存在物1。我們就像是為思考整個世界而生的,藝術家思考的是關於藝術的生命,哲學家是思考整個人類最高領域的一切,領袖是思考名族或人類未來的,農民是思考人類最基本生存之路的。現在的我們很少能對一些問題理性的看待,特別是以培養理性的人的大學裡,青年大學生也漸漸迷失在理性的世界。
一、大學生自我認識的現狀
大多數人很少能獨立思考。在大部分意見上,他們所接受的都是現成的意見。他們無論生來就有還是受人哄騙而接受這套或那套的信仰,都同樣感到滿意,這些都可能是真實的。2哈耶克在《通往奴欲之路》中這樣焦慮的描寫人,這也是對當代大學生最簡潔和真實的描寫。大學生們被譽為朝陽一代,富有理想,滿含激情,頭腦聰穎,思維銳利。我們似乎可以用所有最美最富褒揚意義的詞語來形容我們這群青春年少之人,但是在這後面是無數大學生的迷茫、無助和寂寞。
現在的大學生在心理上就像流浪的孩子,無依無靠,漂泊不定,對外面的世界既牴觸又嚮往。我們希望正確認識社會,但又缺乏辯證思考的能力,或者說我們還不能達到辯證思考的境界。我們追求理想,但動機功利化。我們中某些人的理想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講究實惠的思想相當普遍,但這也是這個社會所烙上的社會化印記。我們的智力發展達到高峰,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頑強的探索精神。但我們畢竟缺乏社會實踐,思想易脫離實際,有時好走極端,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我們的自我設計願望強烈,但自我評價片面。我們常常圍繞自己到底能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的問題而苦惱不已。這都源於我們往往不能正確評價自己,過高或過低估計自我,使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距離較大,從而影響自我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我們的理想伴隨著
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衝突,在需要的滿足和價值判斷時常常搖擺不定,涉世不深和青年人的心理矛盾又使我們的情緒往往表現得快而強烈,常因一點小事動輒振奮不已,豪情萬丈,或意志消沉,悲觀喪氣。我們要求獨立,需要獨立但又存在依賴心理。在脫離了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壓力,自我意識增強。然而,長期以來由於教育導向的弊端,卻都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準備。
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學存在嚴重心理障礙並導致心理疾病的學生佔總數的0.8%-2%,大約25%-30%的學生存在一定心理困惑或輕度心理障礙。
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普遍而日益嚴重。在這麼多問題產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錯位化和精神化。
二、自我認識與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關係
一切問題簡單化的來說就是我們並沒有客觀、公正的看待自己,實現客觀自我認識。 《馬克思恩格思全集》中論述:自由的前提是自我認識。我們似乎在得到正確的自我認識之前便得到了相對的自由。所以我們在一個寬泛的空間裡對自己天馬行空的幻想,總喜歡把現實中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強加給自己,或者以此為理想。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大學生中相當部分的學生在閱讀時有這方面很強的偏好,要麼傾向閱讀名人或成功人士的傳記,發家史,要麼就是青春言情作品。他們大多是在這裡尋找自我歸屬,自我認識,然而不恰當的方式給與的是錯位的自我認識,並由此帶來錯位的自我體驗。
現在我們需要認清自己這個個體,認清自己與客觀世界的關係。
1、不恰當的社會自我認識帶來扭曲的壓力。
社會自我的意識是以客觀的社會標準、他人標準規範自己,對待自己。社會是客觀的,但是它同時把所有的事物展現給我們,美好與醜惡交織,繁華與貧困共存。這種社會比教有同化比較和對比比較兩種不同效果。對比比較中對上比較,如與他人的成功相比,是挫折和嫉妒的來源,對下比較,會使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提高。同化比較中他人的成功會使我們感到激勵,失敗則使我們感到沮喪或危險。
大學生在自我社會的認識中,並不能完全把握好同化比較和對比比較,也不能把握好其度量。我們可能會過分的擴大同化的度量,給自己帶來崇高理想的壓力,或者只看到這個社會的遭遇,沉溺在同情和消極之中。當然也可能在對比比較中扭曲自己的認識,極度失敗或盲目自大都有可能。
所以我認為我們在進行社會自我認識時,要找準自己的社會標準,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把同化比較與對比比較相結合,適度量化。同時,我們無法把握“適度”,
那麼就把自己的目標細分成多個階段,或許在實現若干個階段性目標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原來所確定的那個理想是崇高的,還是真實的。
大學之所以迷茫氾濫成災,大部分成因就在於此。歪曲的社會體驗給與我們假象,讓我們活在虛幻中。像呆在鏡子做的房間裡,四面反射的是同樣有張狂和空虛的人,而自己的生活,理想就像鑲嵌在鏡子裡的花紋,看的清清楚楚,卻怎麼也摸不到。有時就像站在環形路口,四周都是可以走的路,但是卻無法下腳。我們太在乎社會的目光,所以就站在了這樣的路途,而自己正真該走的就只有一個方向,在適度的社會意識裡,我們是站在只有前方和身後的路上,你知道該怎麼走,或許會迷茫,但你知道,只要沿著路走下去就有彼岸。
2、正確的時間比較才能帶給我們積極適度的心理體驗
時間比較是比較一個人在不同的兩個時期的自我品質。人們在進行時間序列上的自我比較時,易從兩個途徑上達到自我提高的目的:貶低過去的自我或高估現在的自我。在試驗中年輕人報告的自我進步要多,而老年人在不同的個性品質緯度上回答分別有進步、下降、穩定。著或許說明年輕人在自我評價上更容易誇張。過得的貶低過去,拔高現在的自我,有可能使自我陷入盲目之中,會安於現狀,滿足目前所得。現在大學中一部分學生正處於這種狀態,他們對未來的定義只要比過去好就可以,而且這種效果已經達到,所以大學無努力,整日無所事事。
所以我們需要對自己進行適當的時間比較,要看到進步,但不是過分誇大的。要用適度的進步來給自己信心和力量。人生不是一部時長2個小時的電影,你不能在短短2個小時裡把自己的出生到死亡演完,你也不能選擇看哪段而不看哪段,你不能選擇剪下掉哪片,而呈現給觀眾你想給的。我們在不知道何時結局的人生裡,需要接納自己,認清自己。
不知道何時,我們會站在這樣一個身無分文,空懷理想或者不光芒萬丈於人海中或過得比別人不划算的地步,但是你還是要去生活,因為真實的自己會告訴我們:生活就對了。
無論身在何方,無論我們是誰,總有一件事對我們而言是一樣的:我們沒有停留,我們在旅途中。對比昨天,今天的我們離港口更近了。只要選對方向,即使失敗,本身也是一種作為,總有一天會到達港口的。
傾聽最真實的聲音,來自我們的青春,告訴最真實的自己。認清自己並不那麼容易,但是我們還是要堅持最真實的自己。
人啊,認識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