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臘八節的傳說故事(7篇)
關於臘八節的傳說故事1
傳說一
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二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7]
傳說三
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四
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7]
傳說五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六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關於臘八節的傳說故事2
臘八節傳說:佛祖修行之說
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節傳說:赤豆打鬼
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臘八節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臘八節傳說:悼念秦長城修築民工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臘八節傳說:懷念忠臣岳飛
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臘八節傳說:朱元璋和臘八粥
臘八節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關於臘八節的傳說故事3
臘八節出於大家對忠臣岳飛的思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大眾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大眾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恰是十二月初八。岳飛身後,公民為了留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總算成俗。傳說五:秦始皇建築長城,全國民工奉命而來,常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終仍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弔唁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大家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留念。
關於臘八節的傳說故事4
與臘八節有關的傳說有好幾種,有的說臘八節是起源於古印度,相傳這一天是釋迦摩尼的成道日,在經歷了六年的苦修之後,成佛的釋伽牟尼不忘以前的辛苦,也是不願百姓在受苦的輪迴在臘八這天食粥以作紀念。也有的說臘八粥最初起源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到底關於臘八節的傳說故事有幾個版本?我們下文一起來看看!
“臘”,《說文解字》稱“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臘”本是古代的一種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舉行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載:“(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神,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孔穎達在註疏中解釋說:“臘,獵也。謂獵取禽獸以祭先祖五祀也。”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傳說一:
據民間傳說,朱元璋幼時家境貧寒,只好給財主傭工放牛。朱元璋並非本分之徒,放牛的責任心不強,亂鬨亂趕,把牛腿給摔斷了。財主見他如此頑皮,又心痛牛,一怒之下就把朱元璋關了“禁閉”,不給他飯吃。朱元璋飢餓難捱,挖空心思找吃的,忽見一隻耗子從洞中跑出,他靈機一動:“耗子洞裡準有存食!”於是,把耗子洞挖開。不出他所料,耗子洞。裡果然吃的東西很多,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芋芳、紅棗,什麼都有。雖然每樣東西不算多,但加到一起倒也可觀。朱元璋如獲至寶,把這些食物一股腦兒煮了一鍋粥。朱元璋已經好幾天沒吃上東西,這時只覺粥香撲鼻,吃起來味道更是甘美異常。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成天吃的是山珍海味,越吃越膩,總不順口。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了被財主關“禁閉”時吃的那鍋耗子食粥,頓時滿口生香,忙叫太監找齊他能記起的東西,叫御廚熬了一鍋粥。他一吃,果然清新可口,非常高興。皇上吃的東西,總得有個好名稱,不能叫“耗子食”呀。據說,這天正趕上是臘八,朱元璋就給這種雜七雜八湊的粥定了個名字,叫“臘八粥”。並且作為珍品,分賜給王公大臣吃。從此,文武大臣仿著吃,老百姓也跟著學,越吃麵越廣,越吃越有經驗,製法更多,也更好吃了。
傳說二:
據說臘人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便合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初八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的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傳說三:
早先年,有這麼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頭幹著地裡的莊稼活。春耕夏鋤秋收,兢兢業業奔日子。家裡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裡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
眼看兒子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院裡的棗樹,攢錢存糧留著娶媳婦。
四口之家現在光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說:"咱們有這麼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說:"今年這棗樹也不當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
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裡的棗樹呢,結的棗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弟弟拿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裡掃呀掃的,從這裡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裡尋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穀各湊幾把,數量不多,樣數可不少,最後又搜出幾枚乾紅棗,放到鍋裡一齊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穀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後悔極了。
哥倆嚐到了懶的苦頭,敗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曆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關於臘八節的傳說故事5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傳說一: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二: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傳說三: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四: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傳說五: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六: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八粥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關於臘八節的傳說故事6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省,省下一筆大家業,但是寶貝兒子卻不爭光,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集,幸好有村人、街坊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同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經驗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路,靠勤懇的勞作持家,日子一天天也罷起來。民間盛行臘八吃粥的習俗,即是大家為了以此經驗正告後人而沿用的。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前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端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仍是百姓大眾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習俗更是盛行。在宮殿,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隨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先人;同時,百口聚會在一同食用,奉送親朋好友。
關於臘八節的傳說故事7
臘月初八,我國人們有吃臘八粥習俗。傳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傳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傳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