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總結是對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等方面情況進行評價與描述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總結一般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篇1

一、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指細胞核內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故叫染色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在細胞有絲分裂間期:染色質呈細長絲狀且交織成網狀,在細胞有絲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質細絲高度螺旋、縮短變粗成圓柱狀或桿狀的染色體。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種物質在細胞不同分裂時期的兩種不同的形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在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核仁呈現週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資訊交流。如mRNA透過核孔進入細胞質。

二、細胞核的功能

1、是遺傳資訊庫(遺傳物質DNA的儲存和複製的主要場所)。

2、是細胞代謝活動和細胞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三、有機的統一整體

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種生命活動:

1、結構:細胞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絡的。如分佈在細胞質的內質網內連核膜,外接細胞膜。細胞核不屬於細胞器。

2、功能:細胞的不同結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卻是協調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3、調控: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其DNA透過控制蛋白質類物質的合成調控生命活動。

4、與外界的關係上:每個細胞都要與相鄰細胞、而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細胞都要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篇2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應式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透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

總反應式:CO2+H2O───CH2O+O2

反應式的書寫應注意以下幾點:(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儘管反應式中生成物一方沒有寫出水,但實際有水生成;(2)“─”不能寫成“=”。

對光合作用的概念與反應式應該從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條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糖類等有機物和氧氣來掌握。

2、光合作用的過程

①光反應階段:a、水的光解:2H2O4[H]+O2(為暗反應提供氫);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為暗反應提供能量)

②暗反應階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還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義

1、生物進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產生的O2為需氧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線,減弱太陽輻射對生物的影響為水生生物到達陸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產生的大量有機物為較高階異養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2、現實意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主要應滿足光合作用所需條件,內部條件——植物所需的各種礦質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積(適當密植),外部條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適宜的光照、較長的光合作用時間。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篇3

1、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器是質體。

2、動物和低等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器是中心體。

3、動植物細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細胞器是高爾基體。

4、根尖分生區細胞沒有的細胞器是葉綠體、中心體、液泡。

5、生理活動能產生水的細胞器有線粒體(透過有氧呼吸產生)、線粒體(透過氨基酸脫水縮合產生)、葉綠體(透過光合作用產生)、高爾基體(植物細胞壁的合成)、核糖體(脫水縮合形成肽鏈)。

6、與蛋白質合成和分泌有關的細胞器有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

7、與主動運輸有關的細胞器是線粒體、核糖體。

8、與能量轉換有關的細胞器是葉綠體、線粒體。

9、合成物質的細胞器有核糖體、葉綠體、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

10、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平衡的細胞器有線粒體、葉綠體。

11、原核細胞中具有的細胞器是核糖體。

12、真核細胞中細胞器的質量大小順序為: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

13、具膜結構的細胞器:單層膜的細胞器有液泡、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雙層膜的細胞器有線粒體、葉綠體;不具膜結構的細胞器有核糖體、中心體。

14、膜結構之間的聯絡;直接聯絡;內質網向內與外層核膜相連,向外與細胞膜相連,代謝旺盛時,內質網膜與線粒體外膜相連。間接聯絡:內質網以“出芽”方式形成的小泡,可以和高爾基體融合,高爾基體以同樣方式形成的小泡可和細胞膜融合。

15、與細胞滲透吸水能力直接有關的細胞器是液泡。

17、具有核酸的細胞器有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

18、能自我複製的細胞器有線粒體、葉綠體、中心體。

19、參與細胞分裂的細胞器有核糖體(間期蛋白質的合成)、中心體(中心粒發出星射線構成紡錘體)、高爾基體(與植物細胞分裂末期紡錘體的形成有關)、線粒體(為細胞分裂提供能量)。

20、含色素的細胞器有葉綠體、有色體、液泡。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篇4

1、什麼是活化能?

在一個化學反應體系中,反應開始時,反應物分子的平均能量水平較低,為“初態”。在反應的任何一瞬間反應物中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了比初態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這一部分能量稱為“活化能”。活化能的定義是,在一定溫度下一摩爾底物全部進入活化態所需要的自由能,單位是焦/摩爾,單位符號是J/mol。

2、酶催化作用的特點

生物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幾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應叫酶促反應。酶促反應中被酶作用的物質叫做底物。經反應生成的物質叫做產物。酶作為生物催化劑,與一般催化劑有相同之處,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相同點:

(1)改變化學反應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只能催化熱力學允許進行的反應;

(3)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縮短達到平衡時間,但不改變平衡點;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點: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應速率很快;

(2)專一性,任何一種酶只作用於一種或幾種相關的化合物,這就是酶對底物的專一性;

(3)多樣性,指生物體內具有種類繁多的酶;

(4)易變性,由於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因而會被高溫、強酸、強鹼等破壞;

(5)反應條件的溫和性,酶促反應在常溫、常壓、生理pH條件下進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調節、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與輔因子有關。

3、影響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強弱以單位時間(每分)內底物減少量或產物生成量來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時,應在保持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單獨改變研究的因素。

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常有:酶的濃度、底物濃度、pH值、溫度、抑制劑、啟用劑等。其變化規律有以下特點。

(1)酶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足夠,其他條件固定的條件下,反應系統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質及其他不利於酶發揮作用的因素時,酶促反應的速率與酶濃度成正比。

(2)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濃度較低時,反應速率隨底物濃度增加而加快,反應速率與底物濃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濃度較高時,底物濃度增加,反應速率也隨之加快,但不顯著;當底物濃度很大,且達到一定限度時,反應速率就達到一個值,此時即使再增加底物濃度,反應速率幾乎不再改變。

(3)pH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每一種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範圍內才表現活性,超過這個範圍酶就會失去活性。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個pH時活力,這個pH稱為這種酶的最適pH。

(4)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酶促反應在一定溫度範圍內反應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但當溫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時,酶促反應速率不僅不再加快反而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溫度時活力,這個溫度稱為這種酶的最適溫度。

(5)啟用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啟用劑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啟用劑大致分兩類:無機離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抑制劑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變性。抑制劑作用機制分兩種: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篇5

一、相關概念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型別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菸草花葉病毒等。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篇6

本節主要講述與生命活動有關的化學物質,主要包含:油脂的組成和結構、油脂的性質、油脂的主要用途、工業上生產肥皂的過程、酯和油脂的比較、糖類的相關知識、葡萄糖和果糖的性質、葡萄糖的化學性質、葡萄糖的製法和用途、果糖的還原性、蔗糖和麥芽糖、澱粉和纖維素、糖類水解產物的檢驗、澱粉水解程度的判斷、氨基酸的分子結構和重要的α-氨基酸、氨基酸的化學性質、蛋白質的組成和用途、蛋白質的性質、酶的定義、酶的催化作用的特點、核酸的化學組成、RNA、DNA等知識。

這些知識主要都是些識記性的知識,重點掌握:油脂的性質、酯和油脂的比較、葡萄糖的化學性質、糖類水解產物的檢驗、澱粉水解程度的判斷、氨基酸的化學性質、蛋白質的性質。

1、油脂的化學性質:由於油脂是酯類,具有酯的性質,可以發生水解。若油脂中含有不飽和烴基,則還兼有烯烴的一些性質。

(1)油脂的氫化(還原反應)

(2)油脂的水解:跟酯類的水解反應相同,在適當的條件下,(如有酸或鹼或高溫水蒸氣存在),油脂跟水能夠發生水解反應,生成甘油和相應的高階脂肪酸。

酸性條件下的水解——制高階脂肪酸和甘油

鹼性條件下的水解(皂化反應)——制肥皂和甘油

2、酯與脂的區別:

①酯和油脂在概念上不盡相同:酯是由酸(有機羧酸或無機含氧酸)與醇相互作用失去水分子而生成的一類化合物的總稱;如甲酸乙酯、硬脂酸甘油酯、硝酸纖維等均屬於酯類。從結構上看,酯是含有酯基的一類化合物。而油脂指動物體內和植物體內的油脂;動物體內的油脂是固態或半固態,一般稱為脂肪,植物油脂呈液態,一般稱為油;油和脂肪統稱為油脂,它們屬於酯類。從化學意義上說油脂僅指高階脂肪酸與甘油所生成的酯。因而它是酯類中特殊的一類。

②油脂和其他酯在結構上不盡相同,使之在性質及用途上也有區別。

3、油和脂肪的比較:

4、葡萄糖:(最重要的、最簡單的單糖)

①葡萄糖的結構:分子式C6H12O6;實驗式CH2O;結構式:結構簡式CH2OH(CHOH)4CHO。特點:葡萄糖結構中含有-OH和-CHO,應該具有-OH和-CHO的性質,葡萄糖是多羥基醛。

②物理性質:無色晶體,有甜味,但甜度不如蔗糖,易溶於水,稍溶於酒精,不溶於乙醚,存在於甜味水果、蜂蜜、人體血液中。

③化學性質: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能被弱氧化劑(銀氨溶液、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等)氧化生成葡萄糖酸;能加氫還原為己六醇。葡萄糖分子中有五個醇羥基,能與羧酸發生酯化反應,還具有醇的其它性質,如與活潑金屬反應、消去反應。葡萄糖在人體組織中發生氧化反應,放出熱量。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發酵生成乙醇。

a、還原性:能發生銀鏡反應和與Cu(OH)2反應;

b、加成反應:與H2加成生成己六醇;

c、酯化反應:與酸發生酯化反應,例如與乙酸反應生成五乙酸葡萄糖酯;

d、發酵反應(制酒精):C6H12O62CH3CH2OH+2CO2↑

e、生理氧化:糖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能源,機體所需能量的70%是食物中的糖所提供的。人體每日所攝入的澱粉類食物(佔食物的大部分),最終分解為葡萄糖,然後被吸收進入血液迴圈。

5、氨基酸都是白色晶體,熔點高,易溶於水,難溶於有機溶劑。氨基酸的化學性質:(氨基酸結構中含有官能團-COOH和-NH2,既有酸性又有鹼性)。①氨基酸的兩性:既與酸反應,又與鹼反應;②成肽反應。

6、蛋白質的性質:

①蛋白質的膠體性質:

②兩性:因為有-NH2和-COOH

③水解:在酸、鹼或酶作用下天然蛋白質水解產物為多種α-氨基酸。

④鹽析:少量的某些鹽能促進蛋白質溶解,大量的濃鹽溶液使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在溶液中使之凝聚而從溶液中析出,這種作用叫鹽析。

⑤變性:在加熱、紫外線、X射線、強酸、強鹼、重金屬鹽以及一些有機物如甲醛、酒精、苯甲酸等作用下,均能使蛋白質變性。變性屬化學過程,不可逆。蛋白質變性後不僅喪失了原有的可溶性,同時也失去了生理活性。利用變性可進行消毒,但也能引起中毒。

⑥顏色反應:具有苯環的蛋白質遇濃HNO3變性,產生黃色不溶物。蛋白質的顏色反應是檢驗蛋白質的方法之一,反應的實質就是硝酸作用於含有苯環的蛋白質使它變成黃色的硝基化合物。

⑦灼燒氣味:產生燒焦羽毛氣味,常用此性質鑑別絲、毛織物等。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篇7

透過激素的調節

1、體液調節中,激素調節起主要作用。

2、人體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間的相互關係:

協同作用:如甲狀腺激素與生長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4、激素調節的例項:例項一、血糖平衡的調節,(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課本P28)

1)、血糖的含義:血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時濃度:3.9-6.1mmol/L)

2)、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3)、調節血糖的激素:

(1)胰島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島B細胞

作用機理:

①促進血糖進入組織細胞,並在組織細胞內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轉變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質。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2個來源,促進3個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島A細胞

作用機理: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促進2個來源)

4)、血糖平衡的調節:(負反饋)

血糖升高→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過低—低血糖病;過高—糖尿病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篇8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係

(一)兩者比較:

(二)體溫調節

1、體溫的概念:指人身體內部的平均溫度。

2、體溫的測量部位:直腸、口腔、腋窩

3、體溫相對恆定的原因: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共同調節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

產熱器官:主要是肝臟和骨骼肌

散熱器官:面板(血管、汗腺)

4、體溫調節過程:

(1)寒冷環境→冷覺感受器(面板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面板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減少散熱)、

骨骼肌緊張性增強、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增加(增加產熱)

→體溫維持相對恆定。

(2)炎熱環境→溫覺感受器(面板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面板血管舒張、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熱)

→體溫維持相對恆定。

5、體溫恆定的意義:是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需條件,主要透過對酶的活性的調節體現

(三)水平衡的調節

1、人體內水分的動態平衡是靠水分的攝入和排出的動態平衡實現的

2、人體內水的主要來源是飲食、另有少部分來自物質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透過泌尿系統,其次面板、肺和大腸也能排出部分水。人體的主要排洩器官是腎,其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

3、水分調節(細胞外液滲透壓調節):(負反饋)

過程:飲水過少、食物過鹹等→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垂體→抗利尿激素→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強→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尿量減少

總結:水分調節主要是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透過腎臟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腦產生,由垂體釋放的,作用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從而使排尿量減少。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篇9

細胞增殖

1.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2.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4.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複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5.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微生物的培養與應用

1、培養基的種類:按物理性質分為固體培養基和液體培養基,按化學成分分為合成培養基和天然培養基,按用途分為選擇培養基和鑑別培養基。

2、培養基的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無機鹽P14

3、微生物在固體培養基表面生長,可以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

4、培養基還需滿足微生物對PH、特殊營養物質以及O2的要求。

5、獲得純淨培養物的關鍵是防止外來雜菌的入侵。

6、常用滅菌方法有:灼燒滅菌,將接種工具如接種環、接種針滅菌;乾熱滅菌:如玻璃器皿、金屬用具等需保持乾燥的物品。高壓蒸汽滅菌:如培養基的滅菌。

7、用固體培養基對大腸桿菌純化培養,可分為兩步:製備培養基和純化大腸桿菌。

8、固體培養基的製備:計算→稱量→溶化→滅菌→倒平板

9、微生物常用的接種方法:平板劃線法和稀釋塗布平板法。

10、平板劃線法是透過連續劃線,將菌種逐步稀釋分散到培養基表面,稀釋塗布平板法是將菌液進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釋,分別塗布到培養基表面。當它們稀釋到一定程度後,微生物將分散成單個細胞,從而在培養基上形成單個菌落。

11、微生物的計數方法:活菌計數法、顯微鏡直接計數法、濾膜法。

12、活菌計數法就是當樣品的稀釋度足夠高時,培養基表面生長的一個菌落,來源於樣品稀釋液中的一個活菌。透過統計平板上的菌落數,就能推測出樣品中大約含有多少個活菌。統計的菌落數往往比活菌的實際數目低。因為當兩個或多個細胞連在一起時,平板上觀察的只是一個菌落。

13、顯微鏡直接計數也是測定微生物數量的常用方法,但它包括了死亡的微生物。

14、設定對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實驗組中非測試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①如何證明培養基是否受到汙染:實驗組的培養基中接種要培養的微生物,對照組中的培養基接種等量的蒸餾水(設定空白對照)。②如何證明某選擇培養基是否有選擇功能:實驗組中的培養基用該選擇培養基,對照組中培養基用普通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如果普通培養基的菌落數明顯大於選擇培養基中的數目,則說明該選擇培養基有選擇功能。

15、如何分離分解尿素的細菌?培養基中以尿素為唯一氮源,加入酚紅指示劑,如果PH升高,指示劑變紅,可初步鑑定該菌能分解尿素。

16、如何分離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以纖維素為唯一碳源的培養基。

17、纖維素酶是一種複合酶,至少包括三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兩種酶使纖維素分解成纖維二糖,第三種酶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18、篩選纖維素分解菌的方法:剛果紅染色法,其原理是剛果紅可以與像纖維素這樣的多糖物質形成紅色複合物,但並不和水解後的纖維二糖和葡萄糖發生這種反應。當纖維素被纖維素酶分解後,剛果紅—纖維素的複合物無法形成,培養基中會出現以纖維素分解菌為中心的透明圈。(產生了透明圈,說明纖維素被分解了,說明有纖維素分解菌)

酶的研究與應用

1、果膠酶作用:分解果膠,瓦解植物的細胞壁及胞間層,提高水果的出汁率,並使果汁變得澄清。

2、果膠酶並不特指某一種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膠分解酶和果膠酯酶等。

3、酶的活性可用單位時間內、單位體積中反應物的減少量或產物的增加量來表示。

4、目前常用的酶製劑有四類:蛋白酶、脂肪酶、澱粉酶和纖維素酶,其中應用最廣泛、效果最明顯的是鹼性蛋白酶和鹼性脂肪酶。

5、加酶洗衣粉的作用原理:鹼性蛋白酶能將血漬、奶漬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質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汙跡容易從衣物上脫落。同樣道理,脂肪酶、澱粉酶和纖維素酶也能將大分子的脂肪、澱粉和纖維素水解為小分子物質。

6、固定化技術包括:包埋法、化學結合法和物理吸附法。一般來說,酶更適合採用化學結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細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因為細胞個大,而酶分子很小;個大的細胞難以被吸附或結合,而個小的酶容易從包埋材料中漏出。

7、固定化酵母細胞時,酵母細胞的活化用蒸餾水;配製海藻酸鈉溶液時,加熱要用小火,或者間斷加熱;要將海藻酸鈉溶液冷卻至室溫,再加入活化的酵母細胞。CaCl2溶液有利於凝膠珠形成穩定的結構。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線,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鍵:肽鏈中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 — C —COOH

|

H

三、氨基酸結構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線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細胞質

細胞質包括細胞器、細胞質基質等。細胞質基質功能: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其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例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化學組成:呈膠質狀態,由水、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種酶等組成。

細胞骨架

真核細胞中有維持細胞形態、保持細胞內部結構有序性的細胞骨架。細胞骨架是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網架結構,與細胞運動、分裂、分化以及物質運輸、能量轉換、資訊傳遞等生命活動密切相關。

細胞器結構和功能

1:線粒體結構特點:具有雙層膜結構,外膜是平滑而連續的界膜,內膜反覆延伸折入內部空間,形成嵴。線粒體具有半自主性,腔內有成環狀的DNA、少量RNA和核糖體,它們都能自行分化,但是部分蛋白質還要在胞質內合成。線粒體基質和線粒體內膜上含有呼吸作用有關的酶。

功能: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動力車間”。

2:葉綠體結構特點:具有雙層膜。在葉綠體內部存在扁平袋狀的膜結構,叫類囊體。類囊體通常是幾十個垛疊在一起而成為基粒。類囊體膜上有光合作用的色素,葉綠體基質中含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葉綠體具有特有環狀DNA、少量RNA、核糖體和進行蛋白質生物合成的酶,能合成出一部分自己所必需的蛋白質。

功能:光合作用的場所,是植物細胞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

3:內質網結構特點:是由膜連線而成的網狀結構,單層膜,可分為滑面內質網和粗麵內質網(附著有核糖體)。

功能:細胞內蛋白質加工以及脂質(如性激素)合成的“車間”。

4:高爾基體結構特點:高爾基體是由單層膜圍成的扁平囊和小泡所組成,分泌旺盛的細胞,較發達。成堆的囊並不像內質網那樣相互連線。

功能: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包裝的“車間”及“傳送站”;還與植物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5:溶酶體結構特點:溶酶體是由高爾基體斷裂產生,單層膜包裹的小泡。功能:是“消化車間”,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病菌。

6:液泡結構特點:單層膜,含有無機鹽、氨基酸、糖類以及各種色素等物質。功能:調節植物細胞內的滲透壓,使細胞保持堅挺。

7:核糖體結構特點:無膜結構,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質構成,分為附著核糖體和遊離核糖體。功能:生產蛋白質的機器。

8:中心體結構特點:無膜結構,一般位於細胞核旁,由兩個中心粒及周圍物質組成。這兩個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功能: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篇10

內環境與穩態:

(1)單細胞與多細胞動物進行物質交換的區別:單細胞直接與外部進行物質交換。

(2)意義:維持內環境在一定範圍內的穩態(相對恆定而不是絕對不變)是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內環境的組成:細胞內液,體液血漿,細胞外液組織液,(內環境)淋巴。

(3)常見內環境成分:水、無機鹽、激素、脂類、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維生素、氣體分子、尿素、尿酸、氨、血漿蛋白、抗體等。而載體、血紅蛋白、胞內酶則為常見不是屬於內環境成分。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血漿中酸鹼度:7.35---7.45調節的試劑:緩衝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正常的溫度:37度左右。

2.

(1)穩態:正常機體透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

(2)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

(3)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3.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區別和聯絡,區別:神經調節快、時間短、作用範圍小。比較專案神經調節體液調節,作用途徑反射弧體液運輸,反應速度迅速較緩慢,作用範圍準確、比較侷限較廣泛,作用時間短暫比較長,聯絡:體液調節受神經調節的影響。

4.經系統的調節

(1)、反射: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2)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和功能單位。感受器:感覺神經末稍和與之相連的各種特化結構,感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入神經,組成神經中樞:在腦和脊髓的灰質中,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彙集在一起構成,傳出神經,效應器:運動神經末稍與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 篇11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應式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透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

總反應式:CO2+H2O───CH2O+O2

反應式的書寫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儘管反應式中生成物一方沒有寫出水,但實際有水生成;

(2)“─”不能寫成“=”。

對光合作用的概念與反應式應該從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條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糖類等有機物和氧氣來掌握。

2.光合作用的過程

①光反應階段:a、水的光解:2H2O4[H]+O2(為暗反應提供氫);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為暗反應提供能量)

②暗反應階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還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義

1.生物進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產生的O2為需氧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線,減弱太陽輻射對生物的影響為水生生物到達陸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產生的大量有機物為較高階異養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2.現實意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主要應滿足光合作用所需條件,內部條件——植物所需的各種礦質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積(適當密植),外部條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適宜的光照、較長的光合作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