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藝術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的藝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的藝術讀後感1
《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書,是我的一位教師前輩向我推薦的。20xx年5月份第一次讀,讀著張文質的文字,滿滿的都是真實。他一直在講教育的真相,一直在強調生命化的教育,讀得我心裡很痛的那種感覺!
和另一位教師前輩交流,讀《教育是慢的藝術》,怎麼會有心痛的感覺?她說,痛苦,就不要讀了!於是,就把它擱置那裡了。為了完成此文,又拿起了這本書。一年多的沉澱,心境完全不一樣了,沒有了曾經的痛徹心扉。
當教師失去了她該有的陽光下最光輝的師道尊嚴的時候,我們只能向自己尋找答案,一切從自己的內心去探求。也許,就是那種笑著哭的感覺吧。就是那種流著淚去追尋夢想——砥礪前行、靜待花開、用生命去綻放教育的絢爛焰火!
在《直面教育與生命的悲情》一文中,我讀到“德國教育家洪堡在一百多年前做了兩件有深刻影響的事,一個就是極大地提高教師的工資,結果使得優秀的人才大量湧向學校;一個是實行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免費教育。德國,哪怕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最有創造力的國家之一。這跟洪堡教育改革的理念所開啟的制度有很大的關係。”
心裡是振奮的!真的羨慕德國的教師從業者,不是豔羨他們高額的工資,而是眼氣高額工資所帶來的當教師的師道尊嚴!
我們當教師的有尊嚴嗎?
有些家長一提起老師,就咋咋咋地評論。就是社會上,也總是貶低教師。我真不知道教師都犯了怎樣的道德失誤?世人為什麼要用超於常人的道德標準綁架教師?
教師,是神?還是個人?
當孩子在學校擦傷,家長跑到學校嗷嗷叫:孩子交給你,就給我看成這!當老師和他講道理時候,他說:滾一邊兒去!甚至是想要向老師大打出手!
當教師的是否要問,教師的師道尊嚴,哪裡去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泥濘中,用那遙不可及的夢想支援著我們前行!
教育的藝術讀後感2
走進肖川教授《教育的情趣與藝術》,我感受到的是一股熱愛教育、熱愛孩子的赤子之情。徜徉其中,彷彿跟隨一位智者穿越人生的時空,又好似同一位親密的朋友並肩前行。肖川教授在書的扉頁上寫道“謹以此書獻給所有熱愛生活、眷注內心、崇尚真理、追求生命境界的人們。”換一句話說,這正是肖川教授對自己的評價或者是對自己的期許,肖川教授正是這樣一位熱愛生活、眷注內心、崇尚真理、追求生命境界的教育者。
良好的教育不僅是充滿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滿情趣和藝術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夠養育我們的靈性和激發我們內在的興趣。藝術是教育的一種境界和存在形式,藝術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們只有將自己融合於教育文化和教育情境之中才能欣賞這種藝術。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靈氤氳在一種有品位的精神氛圍之中。肖川教授在談到教育的目的時寫道: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愛心和責任感,它也是造就公民社會的最基本的手段。對學生的評價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性地使他成為一個更好的自我,而不是終結性的、定性的評價: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生。正是從這段話中,我觀察到肖川教授把“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放在了首位,良好的教育不是高分數、好排名,不是讓孩子互相競爭、互相比較嫉妒,而是追求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是對自我本身的挑戰和超越,這樣的教育才能讓每個孩子充分發展,欣賞自己,悅納他人。
肖川教授愛這個世界,愛萬物生靈,更愛朝氣蓬勃的孩子。因為愛,他也把犀利的筆觸也伸向晦暗的一面。他直言不諱:“我們的教育中太缺少愛、寬容和自由了。”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何曾想過孩子的感受?當我們痛斥孩子罪不可赦的時候,我們何曾憶起童年的自己?當我們說出虛偽的話,做出違心的事時,我們何曾考慮它給幼小心靈帶來的扭曲?開展生命教育才能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人師表,首先應該是熱情和溫暖的,一個真正熱愛教育喜歡學生的老師,才能把愛和溫暖像孩子傳遞。而一個愛上讀書和寫作的老師,他會比其他教師吸收更豐富的精神營養,獲得更深刻的人生啟迪,從而更熱愛生活,熱愛教育,慈悲的情懷就會真情實感中培育。“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作為有親和力的老師,應該真誠地認可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對學生的失誤和不佳表現能夠寬容和同情,並給予明確的指導。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讓我們一起走在陽光的大道上,為孩子的人生鋪就灑滿鮮花的五彩路,引領他們走向幸福的人生,也成就我們陽光的生命!
教育的藝術讀後感3
如何愛他們而又嚴格要求他們,把家長請到學校進行“道德訓斥”,一段時間後成效顯著:家長和孩子共同語言多起來,每一位家長都疼愛自己的孩子的,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訊告訴家長,我會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在頭腦中多閃現幾個問題,深為感動,千方百計不讓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難和不幸的一面,但愛的方法卻大有講究,也是一門藝術, 如何處理好和家長的關係,最終的結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對學校產生了不愉快情緒。
孩子的牴觸情緒漸漸消逝,就和家長進行溝通,這100個浸透著蘇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我就想到了自己班裡的孩子,教育工作中經常有這樣的情形:老師因學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僅讓我們能從中發現蘇霍姆林斯基獨到的教育理念,在溺愛的環境中,現在我想在決定怎麼做之前,這在本質上說是溺愛,每個教師都是一個藝術家,而且使我們能和蘇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養孩子,將其棄置一邊,父母回家就用強硬的手段嚇唬甚至打罵孩子,學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家長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非常佩服他的生動性、深刻性,孩子就成為嬌生慣養的寶貝, 讀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100個教育案例,多思考一下, 教育是一門藝術,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在鞏固家庭的穩定上有重要的使命,要想書上說的把自己整個心靈獻給學生,我想了很多,確實“可憐天下父母心”,反而討厭和厭惡這樣的孩子,從中吸取經驗和營養,愛是永恆的! 。
但值得借鑑,收到如此令人驚喜的家校合作效果,讀了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整個面貌對一位家長的答覆後。
和家長分享孩子進步的喜悅。
閃耀著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不能生搬硬套,書中特別提到了如何和家長處理好關係令我受益非淺,學生就是我們教師的精心雕刻的藝術品,而不能成為勇敢、堅強的人才。
感觸頗深。
以便關注孩子成長狀況,有時會認為這是小事一樁,我自己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
於是每隔一段時間,我想:今後我要讓我的學生們看到生活的全貌,不忍心讓他不安和傷心。
我由衷感激大師的涓涓叮嚀, 我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
我常常把類似8歲孩子那樣的行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傷別人,你愛學生。
如何在他們當中尋求優秀的、獨到的東西並展示他們的才能,要學會“動心忍性”,更好的服務於教學,這種美麗的聯絡是最細微和牢固的紐帶。
孩子們就會愛你,總覺得孩子小,學校大多都忽視了讓學生把愉快幸福帶給家庭,不但家庭教育成為空談。
我從這些語言中頓悟出日常家校聯絡缺少的就是對學生、家長人性的尊重, 特別是讀了對8歲孩子告密的思考。
這是我讀了《教育的藝術》之後的 想法,同時與家長交流孩子的心理動向,我認為這是教師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藝術讀後感4
教育是一門藝術,每個教師都是一個藝術家,學生就是我們教師的精心雕刻的藝術品,這是我讀了《教育的藝術》之後的想法。
讀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100個教育案例,感觸頗深。這100個浸透著蘇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閃耀著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僅讓我們能從中發現蘇霍姆林斯基獨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們能和蘇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養孩子,如何愛他們而又嚴格要求他們,如何在他們當中尋求優秀的、獨到的東西並展示他們的才能。
如何處理好和家長的關係,也是一門藝術。書中特別提到了如何和家長處理好關係令我受益非淺。教育工作中經常有這樣的情形:老師因學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把家長請到學校進行“道德訓斥”,父母回家就用強硬的手段嚇唬甚至打罵孩子,最終的結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對學校產生了不愉快情緒,不但家庭教育成為空談,學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在鞏固家庭的穩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學校大多都忽視了讓學生把愉快幸福帶給家庭,這種美麗的聯絡是最細微和牢固的紐帶。我從這些語言中頓悟出日常家校聯絡缺少的就是對學生、家長人性的尊重。於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和家長進行溝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訊告訴家長,和家長分享孩子進步的喜悅,同時與家長交流孩子的心理動向,以便關注孩子成長狀況。一段時間後成效顯著:家長和孩子共同語言多起來,孩子的牴觸情緒漸漸消逝,家長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驚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師的涓涓叮嚀。
我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為感動。非常佩服他的生動性、深刻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鑑,從中吸取經驗和營養,更好的服務於教學,要想書上說的把自己整個心靈獻給學生,我認為這是教師的最高境界。你愛學生,孩子們就會愛你。愛是永恆的!
教育的藝術讀後感5
教育是一門教師與學生溝通的藝術,教師作為執教者,他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起著榜樣的作用。教師的身體語言、教師的態度、教師的精神與激情、教師的微笑傾聽、教師的觸控等等,都會影響學生的言行。讀完這本書,我發現教育的魅力在於發現教育的本質,從中,我覺得最觸動我的有幾點:
1.教師的態度是組織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中交替重複放鬆和緊張的態度可以使教學氛圍有張有弛。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把放鬆的態度和認真的態度交替重複時,會使對方無從理解你的身體語言,以致失去擺脫你的線索,當學生企圖從你的態度中逃逸時,你突然緊張的態度 自然地把他們調整進你的視線。
2.教育的“場能效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某種心有靈犀稱之為“場能效應”它存在於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釋放場能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你可以用語言、聲音的高低、快慢、輕重、頓挫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這種場能並不是教師魅力的單向釋放,它理應包含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對知識的渴求,對真理的追求、對人間一切美好事物的激情。它的全過程一個是柔和的、自然的、潤澤的、互動的。
3.課堂教學的三個橫斷面,積極和諧的氛圍包括與學生之間的和諧交流、思維交流、平等交流;鮮活經典的話題包括教學內容、材料以及深入淺出的“大家”境界;科學合理的佈局,課堂就像音樂和戲劇必須有明快的節奏。課堂教學學生必須有行為參與,課堂活躍而流暢;學生還要有思維參與,學習有感悟和創新;再者,學生對課程發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活動由課堂延伸到課外。成功的課堂應該是師生有所為、有所得、有所悟和有所樂。
4.教育要講求效益,把握好方向和著力點;適時施教,把握教育的最佳時間;真誠體諒,與人為善;懲前毖後,避免二過;批評一個人,教育一大片;嚴於律己,以身垂範;嚴謹嚴格,持之以恆。
每個人對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不同,所以教育的姿態千奇百態。也正因為如此,教育才如此豐富多彩。讀書時,我對教育的理解更加書面化、理想化,我的教育夢想是成為特別優秀的人民教師。等我真正走上教師崗位時,我才發現教育的意義不是理想化的,她更加真實、更加瑣碎,也更加的具有可塑性。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更多的是理論和實踐不謀而合的產物,做個合格的教師已屬不易。
作為一名新教師,有著年輕人的高傲、理想化,但是我們亦是帶著教育夢想去用心發現教育的魅力所在。年輕是我們的資本,我們有更多的精力去發現教育的美、發現教育的崇高之處。自此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去尋找、發現教育的平凡與不凡之處,讓這些平凡抑或不平凡的教育之花處處開花結果,也許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教育的藝術讀後感6
最近,剛剛讀完張文質寫的《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感受很深。張文質,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在本書中,透過記錄作者的一些講演錄,從而揭示教育應遵循的一些規律,以及現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讀來發人深省。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化的變革越緩慢越好,因為只有在這種緩慢的過程中,才有真正有意義的東西沉澱下來。”他提到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的前提,是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數十年,才積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學經驗。而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教育研究的課題往往研究不到一兩年就結題了。教育教學往往都是急功近利的,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教育又怎會積累有價值的經驗呢?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澱下一些有用的東西。
“學生對教師的情感,首先來自於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你是怎麼注視孩子的,你眼中透出的是不是善意、慈祥、期待和肯定……”當我讀到這裡時,不僅感到慚愧。在日常的生活中,每當看到孩子們在課上不專心聽講時,自己往往就會用憤怒的目光看著孩子,直到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當孩子們在課間大聲吵鬧時,有時也會大聲斥責他們。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自己也失去了很多。
“教育要著眼於每一個人的發展。”這句經常掛在我們口邊的話,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的實現是多麼的不容易。作者提到一則報道:美國的鹽湖城舉辦冬奧會時,一所學校舉行活動,活動結束時中國使館的官員致詞:要把兩個書包作為禮物,分別送給最優秀的男生和女生。可是,整個會場卻顯的寂靜、冷清。原來,該學校從1960年創辦以來,就沒有評學過最優秀的男生女生,因為所有的孩子都是最優秀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才是真正著眼於每一個人的發展。在今天,我們的評價往往都是追求立竿見影的“一把尺子”的評價。要想實現多元化評價,就必須多幾把尺子評價學生。
在書中,作者的很多語言都很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
教育的藝術讀後感7
《教育的藝術》一書裡,介紹了一個個生動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蘊含了許多寶貴的教育經驗和先進的教育理念,使我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讀著這些案例,讀不到那種厭惡、痛恨和無奈,反而能從字裡行間感覺到寬容、愛心和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兒童是我們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他認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奧秘在於熱愛兒童,他終生的座右銘就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有教育就要有愛,有了愛才有教育的藝術,愛就是教育的生命線,貫穿與融合於教育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教育的藝術包括品德教育的藝術、情感教育的藝術和學習轉化藝術等等。
教師決定要幫助孩子們之前,有否想過應當更加深入地瞭解孩子?但是要解除孩子們的,坦誠地把心裡的話告訴你卻是一門藝術。本書中‘怎樣才能使格里沙說出心裡的話?為了不傷他的自尊心,不使他逃而遠之,應該怎樣去接近他呢?對他說:“什麼事使你激動不安呢?”那麼他就難於分辨一般的好奇、打聽跟同情與關心之間的區別。應當更加深入地瞭解這個孩子,多跟他在一起。’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都是十分豐富多彩的,只有和他們多交談,給多一份關愛,那麼師生的心靈之間必然會形成一座溝通彼此的橋樑。
教育,需要信任和尊重,本書中“米沙不信任老師,老是跟老師對著幹,原因是經常嘮叨挑剔的母親還有永遠對他說話時口氣裡總帶有責備和不信任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創造條件,在活動中發現和發揚孩子的閃光點。激勵是孩子成功的基礎,沒有一個孩子不期盼老師的賞識和激勵,在老師的激勵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嚐到了甜頭,在這種不斷成功,不斷進取的自我心理調節中,邁向成功的步伐就會愈來愈快。
寓教育於無形之中更顯暗示教育的效果。“一個擁有不幸童年的12歲男孩‘尼古拉’鄙視一切優秀的人物,怎樣使這個孩子相信世界上存在善與美呢?對心靈受到創傷而未癒合的人說同情的話會更厲害地刺痛傷口。我應該同這個男孩交朋友,讓他主動來找我……我們一起嫁接果樹,也許我們都忘記了相會的真正目的,尼古拉並未感覺出,我要對他進行教育。當我告訴他有一本記述米丘林生平的書時,他請我把這本書拿給他看。後來,他從書上認識到,人的真正的美在於,要對別人施善心。”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功地激發起孩子尼古拉(一個充滿偏見、心如死水的兒童)“內心的精神活動”,其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在談話時能夠接近和關心尼古拉,然後是在共同興趣的談話中,引出一段英雄人物的談話……彷彿是在無意之中有目的將道德教育的內容潛移默化地被孩子所接受,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大部分都會在心情舒暢的時候比較樂意地接受而且還能使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就是一門藝術。
教育的藝術讀後感8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什麼是生命化教育?那就是把對兒童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它不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必須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這就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化的教育不僅僅是面向學生的一種單向教育,對於老師來說,更是一種教學相長的教育。要想更好的教授教育心理學,不僅需要教師在專業知識上的不斷汲取,也應該思考教育的真正意義,喚醒自己的生命意識,來激發自身的潛能和創新能力,對自己的教育工作不斷地進行反思和完善,從而為自己的教學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老師在文章當中提到所謂的對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就是要培植人對生命的真愛,要讓所有的人都意識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在世上,不管貧窮、疾病、困難,但只要活著本身就帶給你希望,帶給你無窮的可能性。所以張文質認為,教育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個人對生命的敏感,對生命的珍視,包括對生命的敬畏感。
書中提及最感興趣的是生命化教育,舉了很多教育的例子,給我很多啟發。教育的三個維度,即“授受知識,開啟智慧,潤澤生命”。教師和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共同潤澤和成全。生命化教育在於教師的“人的真實生命的復歸”。生命化教育要求關注所有生命的價值,關注生命的差異,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發展目標。要從關注每個學生開始,從尊重每個學生開始,從滿足每個學生需求開始,從善待每個學生開始,從開啟每個學生的智慧開始,從相信每個生命的意義開始,從成全每個生命發展開始。不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提供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思考……客觀條件,就是課堂環境,教學空間。
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學生作為人,是需要灌輸精神理想的,那麼教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順乎人生,必須熱愛自己的學生。讓生命融於教育,將教育融於生活,讓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凸現生命的靈動、自由和獨特,並以此漸臻生命的完美與幸福。
作為一個教育一線的教師,我非常喜歡“生命化教育”這個詞。教育並不是將知識灌輸到學生大腦就可以的,而是讓每一個人面對生命有尊嚴的活著,有意義的活著。對教育而言,重新給學生上一堂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課。
教育的藝術讀後感9
我學習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中的第二卷“學習指導”一書,透過學習,我認為學習魏書生一、要學習他的教育思想;二、要領會他的教學藝術。
魏書生的教育思想和課堂藝術不僅僅是體現在課堂上,而是體現在課前、課後和課外;不僅僅是體現在教書上,而是體現在育人上;不僅僅是體現在教師的如何教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的如何學上;不僅僅是看學生在課堂上如何學,而是看學生在課前學的怎麼樣。所以,魏書生的課堂藝術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積極性的調動、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效果的檢測上。 因此,縱觀魏書生的教學全過程,魏書生的教學,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簡單的教與學的互存關係,而存在著一種普普實實的教學組織環節和組織形式。
魏書生教育思想的實質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即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學會學習是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學生會學,促使差生轉化一直是他努力 的方向。要使學生會學,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魏書生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時,總是把直接興趣和間接學習興趣結合起來,使之互相促進,這樣學生的 學習興趣就會越來越濃,變成滿足心理需要的一種極大樂趣。培養學習興趣,還應注意既要有廣泛的興趣,又要有中心興趣。學習興趣與老師教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樣是課堂,有的教師視為畏途,有的教師則視為樂園。魏書生上課,學生興趣盎然,忽而眉飛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覺得是一種享受。
綜觀魏書生的教學,方法靈活 是他的特點。魏書生常說,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傳授知識的程式,要研究教學方法,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改進教學,教師的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在課堂上創造精神的飽滿和樂觀愉快的語調,在培養牢固持久的學習願望和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方面,對興趣培養都有極大的意義。並對一堂課還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課應當激發出真正的激動心情。魏書生教學,就是要透過各種教法找到興趣的源泉,他認為,教師講課,寡淡無味,平鋪直敘是教學的 大忌。他總是力圖為學生創造一種輕鬆活潑的學習氣氛,在課堂上,趣事,樂事層出不窮,學生思維可以馳騁,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久而久之,學生對他教的語文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愛上了他並迷上了他。
新的事物,學生會有興趣。變換教學方法從中得到快樂,學習興趣就會成倍增長。魏書生老師在校或外地講課,課前總喜歡用氣功冥想的辦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魏書生常說老師要教給學生一些常規性的學習方法,幫學生制定一些學習的規矩,制度,計劃,在一些方面使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規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讓學生猜的透,但在具體一堂課的安排上,具體教法的運用上,在一些小的技術,技巧問題上,又應該讓學生猜不透。越猜的半透不透,學生越願猜,越猜學習興趣越濃。與教師感情越進,對教師所講的理解的 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