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精選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完整的成長》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1

跟隨敘事者團隊讀完了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一書,裡面一句話讓我深深地刻在了腦海中,“不要努力成為一個正確的人,而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是的,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太重要了,現在的家長是在比賽著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課外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當知識填滿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試想,一個沒有玩過水,沒有玩過沙,沒有登過山,沒有看見過五彩繽紛的植物蔬菜,沒有領略過大自然四季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遊戲過,沒有抬頭看過星星月亮,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能是幸福快樂的嗎?

孫瑞雪老師說過,真正的‘教育’應當是協助孩子,由孩子自己來完成創造自己的“教育”過程。作為家長,有責任學習如何協助我們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成長為一個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和靈性合一的人。經由一斑可窺見一豹,我們可以經由我們自己的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和靈性的粗淺探索,便深刻感知到我們的內在世界都發生了什麼!也經由此而深刻認識到我們每天與孩子的相處,都在孩子的內在世界裡發生著什麼!這是一堂父母們必修的成長課題!自我的尊嚴感和自我價值感,是人的核心,而兒童正在形成這個核心,這就是成長的意義所在,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成為自己”。我們想要表達的是:你的幸福感有多高,你是否擁有愛的能力,你的生命狀態是怎麼樣,核心就是自我的尊嚴、自我的價值感,而這些絕不取決於你所獲得的榮譽、金錢、地位,也不取決於誰給了你榮耀、關注或者愛,更不取決於你站在一個怎樣的平臺上。

教育當是創造人自身的事業,而基礎教育更當是建立人自身之基礎的事業,那是一種至深基礎和無限高遠的事業,但它並沒有受到應有的真正的重視。才高志遠的人們遠離著基礎教育,人們不願去造就人而更願意去製造物。

教育,如果我們還繼續用這個詞的話,應該賦予怎麼樣的新內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師說,“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壞了。”其次,它不能“育”,又一位老師說:“我終於相信,兒童是自己成長的。”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2

兒童的成長應該是完整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幼兒的成長卻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兒做到完整的成長,這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們運用正確的方法。而這本書,透過大量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如何使一個兒童從出生到成年完整的發展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和思考。

情緒在兒童完整發展中是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緒;我們要接納孩子,就要接納孩子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難免會有害怕的情緒,最直接的反應便是哭,孩子為什麼哭呢?是因為這時的她心裡有種強烈的不安感這種不安是他感到很難過,這時候老師應該瞭解幼兒心理的情緒,才會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自主的機會,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展示,盡情創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出生開始,就是自己身體的主人,自己情緒的主人,自己感覺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認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3

孩子的成長會經歷很多,每一段經歷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我們的職業就是和學生打交道,免不了遇到這樣那樣的孩子。最讓我們揪心的就是心理不太穩定的孩子,不知道哪一個時刻,哪一句話會刺激到他,然後發生我們無法預料和難以承受的.後果。這樣的孩子一般多是原生家庭或者童年時候有特殊經歷的,可能這些特殊經歷在小學階段沒有顯現出來,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步入青春期,獨立意識開始逐漸成型,再加上中學的學業壓力明顯比小學大,家長已經不能再用原有的方式和習慣維持之前的平衡,於是,有些問題開始爆發出來。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想幫助他們,首先就得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瞭解他這樣的形成原因;其次,和家長溝通,雖然我們學習過兒童心理的相關知識,也在閱讀,但是我們終究不是專業人士,有些情況還是需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

希望孩子們都能健康成長,希望作為教師的我們能遇到健康的孩子。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4

今天我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長》第一節:什麼是主人。

什麼是主人?我個人觀點認為“主人”就是主宰人的“人”。第一個人我們都瞭解她,就是我們自己,有著肝心脾肺腎、筋脈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爪面唇毛髮、淚汗涎涕唾,有著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嚐盡了人間酸苦甘辛鹹的五味的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融入自然環境,融入社會環境,那麼“人”是人最為關鍵的部位“心”,心是神明之主,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最為高尚的總指揮,是安住在你我內心的“人”即是“主人”。

主人,意味著不被掌控。不只不被他人掌控,也指不被自己內在的非主人部分所掌控。那麼,非常弱小的幼兒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首先,我們要給幼兒相對的自由,正確的愛和無比的尊重,讓幼兒的精神胚胎茁壯成長,自我創造一個主人。例如有一次我爬梯子換燈泡,女兒也要爬這時爺爺奶奶都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而阻止她,但我相信她能做到女兒爬到最高一層歡呼著“我做到了,我現在是一個大巨人了!”並且重複爬了好多次,所以我們要給幼兒聽從自己內心指引的機會去認識自我、肯定自我,章顯自我!

其次,我們要有意的對幼兒進行性格的培養,因為性格是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

(1)剋制孩子的任性,就是要對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堅決的說“不”,讓幼兒意識到愛不是無限的,不要利用父母的愛來索取一切,不要用父母的愛來威脅父母。

(2)防止自私,自私是孩子的天性,我們要有意識的讓孩子照顧好自己同時還需照顧好身邊的人,培養孩子家庭觀念家庭意識。

(3)經歷挫折,讓孩子認識到人生並非一路坦途,經歷挫折不僅能培養孩子忍受挫折的耐力和吃苦的能力,還能使孩子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掙扎成長,奮力向上而不是墜落。這幾年來大學生跳樓事件屢見不鮮,這類的問題孩子是自私的,沒有家庭觀念,不能容身於社會環境。

再次,培養孩子知人、曉事、修心、篤行的能力。我們成年人知道人生並非坦途,有陷阱和危機,可是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難免有些不法分子把魔爪伸向弱小的孩子。讓孩子知道社會環境是有汙染的,提前化危機於萌芽狀態使自己不陷入困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我們常說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來說是非著便是是非人;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總之,主人是不會被內外界的一切障礙所掌控。我們家長無需為孩子搬到障礙也無需刻意打造一個自認為是好的孩子,否則只會毀了主人。主人是一個強大的核心系統,她會對身體、感覺、心理、認知、精神當下的資料進行整合分析創造一個嶄新的自我!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5

再次捧起孫瑞雪的《完整的成長》這本書,細細品讀,收穫很大,對如何為兒童創設一個完整成長的空間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書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創造“自我” ,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她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本書最後還介紹了兒童發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及發展過程。

書中寫道“身體是屬於兒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父母教師要做的,就是巡邏在兒童活動的邊界上,在鼓勵和分享中保護兒童,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如果被允許之後才可以探究,人就沒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識。”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師和家長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動或玩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小心這個、小心那個……”不但孩子的身體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維也被替代,孩子們失去了創造自己的機會。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蝸的學具——長尾夾。長尾夾不就是用來夾東西的嗎?有什麼好玩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的創造,他們會把幾個夾子組合在一起,變成另類的陀螺,他們在桌子上、地上不斷嘗試、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他們會自發地組織幾個人進行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形成了他們獨有的規則;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溝通,學會了相處。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們知道7歲至12歲兒童開始對有意識地協調自己的動作有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喜歡跳繩、滾圈、騎馬、蹦蹦跳,這些都是有規則的身體活動和遊戲。幾乎每一樣遊戲中他們都會使用意識。此時兒童認知的發展使得孩子可以透過認知來確認自己的身體,設計活動來自主遊戲、自主運用身體。就拿孩子們喜歡的球來說,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邊玩邊形成規則,比如:怎樣分幫、怎樣確定發球權、在同時得到球的時候到底由誰來打、犯規了怎麼辦、比賽的時候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這些都是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完善的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斷成長。凡是可以考驗自由運動身體的地方,愉悅和自由的兒童都會不厭其煩地攀爬行走,極盡全力張揚著自己,張揚著終於可以完成使用身體每一部分的喜悅。對他們來說,身體自由了,他們創造了一個自己的身體。如果不讓兒童感知與經驗,那就意味著讓兒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我們小蝸幼兒園給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機會,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展示,盡情創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