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小學作文

清明節的來歷小學作文3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來歷小學作文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的來歷小學作文 篇1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的來歷小學作文 篇2

清明節是我國民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前後。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

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要去掃墓,表示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

清明節的來歷小學作文 篇3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