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報告範文

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在當下社會,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調查報告1

農業基礎較好,發展較快。是國家優質專用糧生產基地、小麥良種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糧食生產基地縣(市)和全國小麥高產、穩產、優質、低成本栽培技術的發源地,小麥常年總產量平均在1.8億公斤左右,單產居全國領先水平。全市現有耕地面積80萬畝,其中旱澇保收田45.7萬畝,水利條件較好,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為全國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試點縣(市)之一。國家“九五”科技攻關專案——“21世紀萬畝小麥超高產樣板田”、世行貸款加強灌溉農業專案和國家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等專案的相繼實施,為xx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xx市以科技為依託,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初步形成了小麥良種和優質小麥、無公害蔬菜、鮮食葡萄、花卉苗木、奶牛養殖等五大優勢產業,糧經飼之比達6∶3∶1。農業產業化程序不斷加快,農業特產銀條、春茄、葡萄等獨具特色,養牛、養豬、養雞遠近聞名,是全省養殖大縣;催生了豫良木業公司、盛隆公司、市種子公司、春秋園公司、肖氏香料公司、豫西農作物品展中心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扶持引導,創造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一是出臺政策。近年來,該市嚴格按照上級有關檔案精神,緊密結合xx實際,每年都出臺《xx市農業產業化工作意見》、《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考核獎勵辦法》等一系列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的政策措施,從資金投放、授予榮譽等多方面,引導和支援全市各級各部門積極開展農業產業化工作。二是明確責任。該市採取簽訂《目標責任書》等形式,透過實施鄉鎮長農業工程、招商引資等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各鄉鎮、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三是加強督查。該市成立了由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和農業局組成的督查小組,逐月加強對各鄉鎮和部門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並適時予以通報,推動工作開展。保證年度農業產業化各項任務按時、圓滿完成。四是嚴格考核。每年年底,該市都嚴格按照《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考核獎勵辦法》,對各鄉鎮和有關部門發展農業產業化情況進行考核,並以此作為年底評先的依據。五是兌現獎懲。從20xx年開始,該市每年都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下發《xx市人民政府關於表彰獎勵農業產業化經營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決定》,由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每年在50萬元左右),對上一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生產中的先進典型進行表彰獎勵,激勵全市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並紮實搞好農業產業化工作。透過以上措施,在全市上下營造了重農、為農、興農的濃厚氛圍,有力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調整種養結構,夯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該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深挖農業內部潛力,不斷提高農業效益。近年來,該市重點發展了以奶牛、豬、雞為重點的養殖業,以葡萄為重點的林果業,以綠化苗木為主的花卉業,以小麥良種、優質小麥和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種植業等優勢產業,形成了支撐xx特色農業的五大主導產業,建成了諸葛高科技示範園等3個農業高效園區和城關銀條、翟鎮小麥良種、邙嶺黃楊、緱氏葡萄、佃莊春茄、李村花卉、首陽山奶牛、邙嶺養豬、楊莊養雞等18個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影響的種植養殖基地;目前全市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常年穩定在8萬餘畝,每年繁育小麥良種3500萬公斤,可增加農民收入500萬元;蔬菜種植面積達15萬畝以上,其中日光溫室大棚、中拱棚達7850多個;xx特產銀條種植面積達8000餘畝,20xx年4月透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疫總局驗收,成為“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鮮食葡萄種植1.8萬畝,其中緱氏葡萄被商戶譽為“冰糖葡萄”,緱氏鎮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葡萄之鄉”,20xx年11月獲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是中原地區最大的鮮食葡萄集散市場;花卉苗木總面積達到2.76萬畝,其中邙嶺被譽為“中國黃楊之鄉”,黃楊種植面積達1.3萬畝,成為豫西地區最大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畜)產品基地達到6個,無公害農產品1個,20xx年又申報無公害農(畜)產品生產基地8個、無公害農產品2個。

(三)創新發展機制,增加農業產業化發展活力。一是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該市瞄準對發展農村經濟有直接帶動作用的農業龍頭企業,積極透過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援,積極擴充套件其他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農業綜合效益。目前,該市已形成初具產業化性質的農業生產、加工型企業和中介組織150多個,聯絡農戶8萬多戶,實現年產值15億元。二是探索農業發展新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30年不變的政策基礎上,該市積極探

索農業發展新機制,堅持土地經營權流轉“有償、限期、自願”的原則,用合同的形式把流轉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確定下來,從而使部分農民和龍頭企業、種植大戶之間實現共贏,進一步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到土地流轉中,為該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集中連片使用土地發揮效益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目前,該市李村鎮的花卉、邙嶺鄉的黃楊和牧草、緱氏鎮的葡萄、大口鄉的蔬菜,城關鎮的銀條,每一個品種和產業都有上萬畝的種植面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萬多畝,被適度土地流轉改變的xx農業正形成一個新的農業看點。同時,因土地流轉而進入其他領域就業的農民既得到了一定利益,又進一步加快了由農民向非農身份的轉變過程,邁上了最終解決農民問題的希望之路。三是加快發展農民經紀人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目前,該市共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40多個、農民經紀人400餘人。這些專業社和經紀人主要從事經營畜牧產品營銷、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糧棉油等,對該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紐帶和橋樑作用,是聯絡農民群眾的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在邙嶺、李村的花卉苗木、緱氏葡萄和全市養豬、養雞等產業的發展中,都存在和活動著一大批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專業經紀人,湧現出了一批帶動作用強、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優秀經紀人。

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調查報告2

促進農業產業化有多種形式,已有的成功經驗表明,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等形式的農業產業化,是農業、農村經濟改革探索的新的有效形式。透過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等形式,首先能夠以產、加、銷一體化為龍頭,帶動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其次是能夠以農產品基地為龍頭,帶動農業向高效優質方向發展;三是以開放型、多層次的市場為龍頭,帶動農產品向更廣闊的市場輻射。從而帶動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有效避免分散經營的盲目性、趨同性。

xx區作為一個工礦區,農業資源總量相對較小。近年來,xx區立足實際,充分發揮區域優勢,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並透過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等形式,以怡達集團為龍頭,做大作強食品加工業,使食品加工業成為區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帶動了xx區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了基地建設和農業標準化,增加了農民收入。

一、xx區農業產業化現狀

xx區是依靠採礦業發展起來的工礦區,全區耕地總面積不足6000畝,農民人均耕地不足3分。“十五”計劃實施以來,xx區堅持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目前已有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14家。其中以怡達食品集團為龍頭的果品加工企業10家,其它農產品加工企業4家。20xx年新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4個,新增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個(怡達食品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個。新增農業龍頭企業投資額1250萬元,新增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1400戶,比20xx年增加10%。農業龍頭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800人,比20xx年增加15.7%。

在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同時,積極進行果品基地,規模種植小區和規模養殖小區建設。近年來,完成果品基地建設4360畝,建成示範園10處,已建成百畝以上果品基地18處,優質果品示範園13處,並全部實施了水利配套。建成規模種植小區3處,養殖小區4處,肉類總產達1550噸,禽蛋總產達400噸,奶類總產達230噸。

二、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等形式的農業產業化效果明顯

xx區農業產業化按照“強龍頭、壯龍身、帶龍尾”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區域優勢產業果品加工業,並培植了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怡達食品有限公司和一個市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使果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狀大,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發展,吸納了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取得了明顯效果。

(一)龍頭在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鏈條上帶動作用明顯。

採取了“強龍頭”的措施,重點扶持怡達集團這個龍頭,使龍頭做大做強。對於怡達集團的發展,xx區始終站在推動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高度,傾全力予以支援,將其納入全區重點保護企業行列。僅20xx—20xx年,怡達集團就投資20xx多萬元,新建廠房2棟近6000平方米,庫房3棟7000平方米,新上4條水果罐頭和2條肉罐頭生產線,形成了年產水果罐頭1.5萬噸,肉罐頭0.5萬噸的生產能力。20xx年,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怡達集團又投資4000多萬元,收購了興隆山楂集團和莽源公司兩個總資產超過1.5億元的國有企業,使企業生產能力迅速擴大。20xx年,怡達集團投資20xx萬元,新建兩棟標準車間,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20xx年底,怡達集團果品加工轉化能力達到4萬噸。

怡達集團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是“企業+基地+農戶”或“企業+農戶”模式。企業以種植基地為“第一車間”,扶持農戶改善生產條件,從而獲得穩定優質的原料。二是“中介組織+農戶”發展訂單農業,以訂單向農民收購水果產品。三是“服務組織+農戶”或“服務實體+農戶”模式採取外引內聯、確定保護價、聯營開發等形式,扶持農民發展專項生產並逐步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的經濟實體。四是“基地+農戶”模式,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培訓,組織農戶進行專業化生產。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立足本地實際,引導農民多領域、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發展。20xx年,怡達集團合同帶動農戶4.1萬戶。同時,xx區已建立起一支有500多人的較穩定的經紀人隊伍,設立購銷中介組織20多個,把承德市8縣、150多個鄉鎮、1000多個村及3萬果農連線起來,帶動基地種植果樹3萬畝,年銷售產值2500萬元。帶動果樹種植戶3萬餘戶,戶均增加收入750元,常年收購各類果品近5萬噸,使本地及周邊地區果農年增加收入3000萬元。幾年來,免費向果農提供技術服務10萬多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1萬冊,實現了企業效益與農民收入的雙贏。

(二)圍繞怡達集團加快發展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強壯了龍身。

在支援扶持怡達集團的同時,積極發展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截止20xx年底,全區共有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14個,其中10個果品加工企業中,20xx年投資200萬元新建2個,投資300萬元對另外8個進行了改建擴能。其它4個農產品加工企業中,20xx年新建1個,擴能2個。新建的壽王墳酒廠,總投資300萬元,年產白酒300噸,產值1000萬元,使用品牌康熙三十六,精選優質農業原料,採用先進工藝,產品現已打入京津唐等城市市場。擴能的2個是纖維素酶企業,分別是河北津福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承德天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xx年,河北津福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投資300萬元,新上一條液體纖維素酶生產線,年產液體纖維素酶300噸,可創產值600萬元;天豐公司投資1776萬元,新建纖維素酶生產線,使纖維素酶產量由原來的'年產300噸擴大到1950噸,並具備年產150噸精酶的生產能力。

(三)以農產品加工企業帶動果品基地建設,帶動了龍尾。

以果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果品基地建設,以果品基地建設促進果品加工業更好地發展,依託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和復墾地農業綜合開發等專案,加快果品基地建設步伐。20xx年,新建成香白杏基地1000畝、板栗基地500畝、雜果基地500畝。

三、完善公司加基地加農戶形式,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幾點建議

(一)鼓勵龍頭企業採取多種形式,加強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

目前,xx區的農業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主要是以生產某項產品的基地、農戶群體,與從事該產品銷售及加工、服務的龍頭企業(公司),相互以合約(合同)形式實行產加銷的一體化生產經營形式,就是通常所說的“企業+基地+農戶”的形式居多,這種利益聯結形式主要以簽訂產銷合同、發展訂單農業和龍頭企業租賃基地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等。但隨著龍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應採取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基地農戶分享龍頭企業在加工銷售環節帶來的利潤,將企業鏈條拉長。因此,各級龍頭企業要積極探索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方式,採取合同、合作、股份制等多種形式,還可以採取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等形式,帶動基地農戶共同致富。同時,透過企業牽頭組建協會、專業合作社等方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強化與基地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突破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單純的買賣關係,實現龍頭企業、基地和農戶之間的雙贏。

(二)引導龍頭企業加強原料基地建設,積極為基地、農戶提供配套服務。

近年來,xx區在發展果品加工業中實行的“帶龍尾”的做法,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強龍頭企業的基地建設。龍頭企業應根據市場需求和加工要求,不斷改進品種,並透過建設區域化、專業化的生產基地,獲得穩定的原料,降低企業的市場經營風險,併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導力量。同時,龍頭企業還應透過開展技術培訓、分片指導、以點帶面等多種形式,對基地、農戶進行具體細緻的指導和幫助,讓農民熟練地掌握栽培和管理技術,為基地建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三)支援龍頭企業帶領基地農戶共同開拓市場,引導消費。

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基地、農戶的產品進入市場,必須靠各級龍頭企業的帶動。龍頭企業市場拓展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農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龍頭企業開拓市場,首先要強化產品質量意識和措施。除了下大力氣推廣“良種良法”,引進和開發優良品種、引導基地和農戶科學種植養殖外,還要特別重視推進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培育,系統地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實行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環境和過程的全程質量控制,實現基地、農戶由數量型農業向質量型農業的跨越。其次要強化營銷策略,爭取更多的“訂單”,實現“兩個轉變”,即從先組織基地和農戶種養後找市場,向簽訂更多的銷售訂單,並按訂單組織基地和農戶生產方向轉變;從單純注重國內市場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並重轉變。在向基地、農戶引進推廣新技術、新產品的同時,也要讓他們瞭解新產品,接受新產品,從而達到既開拓農產品市場,又引導消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