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躍山鹿馳村反季節高山蔬菜發展道路與模式分析經濟學範文
摘要:在簡要介紹七躍山鹿馳村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該村在基礎設施、經濟生活和組織化程度方面存在的問題。針對鹿馳村的具體情況,運用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論述了該村的發展目標以及發展道路和模式。
關鍵詞:高山;反季節蔬菜;道路;模式
引言
湖北省利川市七躍山鹿馳村位於重慶市萬州區與湖北省利川市交界處,海拔1 700米,318國道從村旁經過。常年降雨量較多,氣候冷涼溼潤;光照強,早晚溫差大,病蟲害少;土壤肥力高,有機質含量高。適宜無公害反季節蔬菜種植。
一、發展現狀
1.基本情況。七躍山鹿馳村位於重慶市萬州區與湖北省利川市交界處,距利川市30公里,距重慶市萬州區40公里。海拔1 700米,318國道從村旁經過。常年降雨量較多,氣候冷涼溼潤;光照強,早晚溫差大,夏季氣溫9~30攝氏度,冬季氣溫0攝氏度左右,病蟲害少;適宜無公害反季節蔬菜種植。全村土地3 500畝,人口376,戶均種植面積30畝。傳統作物為玉米、向日葵,近年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主要品種有大白菜、包白菜、白蘿蔔,以包白菜和白蘿蔔產量最高、面積最大。
2.發展環境和政策分析。市場環境: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蔬菜需求已由大宗應時蔬菜轉向反季節、超時令蔬菜,由一般化向無害化、優質化、營養化轉變。特別是臨近的重慶市及萬州區經濟發展速度很快,進一步增加了需求。在反季節蔬菜供應方面,周圍適宜種植高山反季節蔬菜的地區大多已經發展成為蔬菜種植基地,外部供應量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不大。政策環境:2001年以來,利川市確立蔬菜為支柱產業之一,定下了“到2015年,全市建蔬菜基地40萬畝,播種面積達60萬畝,產量達120萬噸,產值達12億元”的發展目標。該市投入2.5億元,先後實施了蔬菜基地建設、人畜飲水工程、高山經濟路建設、菜籃子工程等專案。政府大力鼓勵冷涼山區的無公害蔬菜生產。
3.種植技術和產量水平。目前主要採用地膜覆蓋雙隴三溝栽培技術,在整地起壟時施足底肥,大白菜和包白菜育苗移栽,白蘿蔔手工點播。該技術將冷涼山區自然條件和反季節蔬菜生長髮育特性相結合,是一種綜合性的一體化栽培技術,適合七躍山特殊情況,已經為廣大農戶所接受並掌握。每年在3—4月份即可播種,夏秋季節可收穫三季蘿蔔或白菜。包白選單季產量可達2 000~3 000公斤/畝,年產8 000公斤/畝;白蘿蔔單季產量可達3 000~4 000公斤/畝,年產超過1萬公斤/畝。品種來源主要採用國外的進口種子,種子價格較高,但品質好。翻耕土地主要採用小型的微耕機,其他田間管理仍以人力生產為主。
4.經營方式和生產成本。主要的經營方式為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戶均經營規模在20畝~100畝之間。近年逐漸出現外來投資者成立的蔬菜公司,轉包當地農戶的土地或新開墾土地進行反季節蔬菜生產,規模在1 000畝左右。對於當地農戶來說每畝地的蔬菜生產成本中勞動力投入佔大部分,包白菜的總成本約為1 000元/畝/季,白蘿蔔的總成本約為1 200元/畝/季。對於外來投資者來說每畝地的蔬菜生產成本包括土地租金、農資投入、勞動力成本、運作成本,主要部分仍是勞動力。
5.加工與銷售。該村生產的反季節蔬菜全部鮮銷,僅在田間進行簡單的挑選。銷售方式主要是外來商販現場收購,農戶很少有定價權,收購價格一般為包白菜0.4元~1.2元/公斤,白蘿蔔0.3元~0.9元/公斤。在多數年份農戶竟能獲得較好的收益,但也有部分農戶出現虧損或者蔬菜爛在地裡的情況。一些較有見識的農戶聯絡親戚朋友租賃大貨車跑湖北和重慶的蔬菜批發市場,獲得了較好的收益。
二、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差,制約了生產發展和產品銷售。雖然有308國道從村邊經過,但國道附近的土地大多為林地,不適合蔬菜生產。主要的蔬菜土地都在遠離國道3~10公里的地方,通往蔬菜地的公路為農民自發修建的機耕道,道路狹窄且路況很差。生鮮蔬菜的生產需要的大量的物資投入,並蔬菜成品銷售也需要及時運往消費地,對交通條件的要求較高。目前該村的機耕道已成為制約蔬菜產業發展的瓶頸。土地不夠集中平整,大多數土地都屬於一家一戶,戶均面積20畝~30畝,且分佈在不同的地塊。土地最分散的.農戶,其地塊的平均面積不足1.5畝。在如此小規模的土地上進行機械化作業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是不可能的。這極大地限制了農戶蔬菜生產水平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此外,該村常年降水量豐富,卻沒有一箇中小型水庫,生活用水主要靠自家的小蓄水池。生產用水全部靠老天爺,遇到乾旱年份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就造成該村蔬菜生產水平和蔬菜品質的年度間不確定性。缺乏生產生活用水,成為制約該村蔬菜生產的又一瓶頸。
2.資訊化水平差,經濟意識落後。七躍山鹿馳村處於高海拔山區,資訊化條件差,接受外界資訊的唯一現代化渠道只有衛星電視。無法及時瞭解外界新品種、新技術,特別是蔬菜的供銷行情資訊,使得村民在面對外來商販壓價時很少有博弈空間。村民們改進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積極性也很低,他們大多滿足於現在的生產技術和經營方式,還沒有意識到外來投資對當地蔬菜生產的影響。
3.文化素質低,精神文明建設滯後。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在小學階段,很少有人讀完初中。村小學只有一個班,幼兒園和一至五年級全部在一起上課。在不適合蔬菜生產的10月至次年2—3月份,大多數村民無事可做,整天就是打牌,娛樂生活單調。雖說近幾年來靠種植反季節蔬菜,大多數村民也掙了不少的錢,這些本應用於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主要用於冬閒季節打牌,其次才是修房子和生活開支。
4.生產組織化程度低。主要的經營方式為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戶均經營規模在20畝~100畝之間。除翻耕土地主要用微型旋耕機之外,其他田間操作全部靠人工勞作完成。勞動力來源除主要依靠山下的農戶在蔬菜生產的繁忙季節上山來打工,生產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受經營規模和土地條件限制,又無法採取機械化作業。
三、發展目標
力爭透過十年努力,將利川市七躍山鹿馳村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社會安定、環境優美、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充滿生機活力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村。
1.經濟發展,現代標準化農業初具規模:實現所有田間道路硬化,滴灌噴灌等節水蔬菜生產面積超過50%,實現旱澇保收。所有耕地實行機械化作業,嚴格按照無公害甚至綠色蔬菜標準進行蔬菜生產。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0萬元,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以綠色生態蔬菜為主的第一產業產值達到5 000萬元;以集體經濟為主的蔬菜儲運業產值達到3 000萬元;以休閒度假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產值達到1 000萬元。走出一條經濟效益好、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村民收入多元化增長格局基本形成。
2.公益事業配套,村民素質提高:完善村幼兒園和村小學的設施裝置,讓小學階段的學生能夠就近入學,家長能夠安心發展生產。義務教育學生入學率達到100%,建立村級幼教、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50歲以上村民養老保險參保率力爭達到100%以上。建設村級公共活動中心,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用五年時間對全村主要勞動力進行培訓,村民科技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全村力爭培養或引進兩名以上的反季節綠色生態蔬菜生產專家型人才,每戶至少有1名技術明白人,在青壯年勞動力中消除文盲。
3.生態環境保持優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進一步改善。將蔬菜種植業、畜牧養殖業和蔬菜儲運業、休閒度假旅遊業有機結合,形成生態美好、經濟發展、鄉風文明的和諧發展格局。
四、發展道路與模式
1.改善基礎設施,夯實發展基礎。改建村級公路,主要是裁彎、取直、硬化,完善交通條件,讓生產物資進得來,農業產品及時出得去。修建數個小型的水庫或水塘,作為乾旱年份的生產生活備用水源。也為將來發展鄉村休閒度假經濟創造基礎條件。資金來源透過爭取新農村建設資金和蔬菜基地建設資金解決一部分。近幾年來大多數村民透過種植反季節蔬菜獲得了不少收入,據保守估計在正常年份戶均年收入可達10萬元~50萬元,讓村民們出一部分資金改建公路、水庫是可行的。
2.聯合經營,走規模化、集約化之路。本著自由自願的原則,鼓勵村民成立多種形式的蔬菜生產經營聯合體或協會。逐漸把土地集中起來統一耕作,將大部分工序利用機械作業,降低勞動力投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競爭力。統一購買農用物資,提高物資採購的議價能力,降低採購成本,保證農用物資的質量。統一對外銷售,提高蔬菜產品銷售的對外議價能力,保證農戶獲得正常合理的利潤空間。統一加工包裝,提升產品附加值,形成品牌影響力。由此節約大量勞動力,發展其他產業,形成分工協作、專業化生產的格局,將有限的勞動力資源用在刀刃上。
3.改善文化設施,豐富文化生活。改建村小學和幼兒園,讓村民的孩子在家附近就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大人們也可以專心搞生產謀發展。修建村級文化活動室、圖書資料室,配置聯網電腦,讓村民們能及時瞭解市場行情,接受新技術新知識,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同時也豐富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改掉打牌的不良習慣。
4.拓展增收渠道,發展農家休閒度假服務業。鹿馳村海拔1 700米,冬冷夏涼,距重慶第二大城市萬州僅80公里,適宜開發成冬季賞雪、夏季納涼的休閒度假基地。該村全部為土家族和苗族人口,由於交通閉塞,目前還有不少的土家族和苗族文化遺存。可以挖掘兩個民族在該地共存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習俗,既豐富了村民在冬閒時節的業餘文化生活,又保留了傳統文化。這不僅給村民增加了一條創收渠道,同時流動人口的增加會帶來更多的新觀念、新文化,從而有助於村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更新。
參考文獻:
[1]唐旭,向紅林,等.利川高山露水蔬菜享譽全國[N].三峽都市報,2009-09-20(A7).
[2]福安.利川市蔬菜產業發展走筆[EB/OL].恩施日報,http://www.foods1.com/content/820058/,200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