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天寧巷心情美文
美文是現代語言藝術文學體裁的一種典範,並具有比較高的審美價值,在長期網路流傳過程中,它澆灌了各個時代的文學園地,也灌溉了歷代文人,至今仍使人們受益。
近日抽空走進天寧巷,零距離地目睹了天寧寺觀音閣的巍峨風姿。椐《衢州市地名志》記載,天寧巷曾名昇平巷,位於市區北部,北起楊家巷、警鐘巷口,南至南街,長三百米左右,整條巷因天寧寺而得名。與其他名字各異的古巷道不同,天寧巷這個名字由來幾乎人人都知道,但是知道它今年有多大歲數的人卻為數不多。
天寧寺的門牌號是天寧巷9號,全稱為天寧萬壽禪寺。這座古老的寺廟由臥雲禪師始建於梁天監三年(504年),初名吉祥寺,唐玄宗時改名開元寺,到了宋代先改為報恩光孝寺,後來改為了崇寧寺,再後來就叫天寧寺了,它有著”祈天下太平安寧”的寓意。
天寧寺原建有韋馱殿、大雄寶殿、四大金剛殿、定光古佛殿、觀音閣,以及和尚住宅、廚房、園林設施等,明、清兩代屢有毀建,至今僅存的觀音閣,為民國時期所建。
天寧寺觀音閣建築是為高大的千手觀音雕塑而設計的多層樓閣建築,通高16.9米,面積406.9平方米。在採光,遠瞻、近瞻等方面頗具匠心。建築的高大、宏偉、光線的若明若暗,給人以莊嚴、神秘之感。1982年,天寧寺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天寧寺修茸一新,並重塑了千手觀音像。
這座古寺不僅有雄偉的建築,還和許許多多的.得道高僧結下不解之緣。唐代末年永明延壽禪就是在這裡著了流傳千古的佛家經典《宗鏡錄》。宋朝景德年間,天寧寺又迎來了一位高僧金華聖者,圓寂後被稱為定光古佛,有其漆布真身,天寧寺還為之建造了古佛殿。咸豐年間自燃了,定光古佛的漆布真身被那場大火燒掉了,但是他的舍利子還依然儲存下來。
民間一直有著這樣的傳說,說是天寧寺曾經有著珍藏三寶,第一寶是從一口古井裡長出來的菩提樹,據說如果有人站在這棵樹下一心向佛,那麼就能立地成佛;第二寶就是一塊印度石板,傳說這塊板類似於武俠小說裡的千年寒冰,即使炎熱的夏天,把豬肉放在石板上放三天三夜,它都不會變質,僧人將一碗菜置於石板之上,也能一個禮拜新鮮如初;第三寶是一個牛皮鼓,是用整張的牛皮做成的,一敲起來方圓百里的人都聽得到。千百年過去了,天寧寺發生了很多的變故,如今,傳說中的天寧寺三寶僅存一寶——石板供桌,其他的寶物再也找不到蹤跡了,真叫人感到惋惜。
天寧寺綿延穿越千年,來到近代迎來了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弘一法師,在衢州的一年半歲月裡,這位慈愛的僧人對衢州佛學文化、書畫藝術,起到了深遠影響。民國時期,當時衢州最早成立三衢佛學會,成立的時候,弘一法師被請到當時在大宗祥符寺成立的三衢佛學會,弘一法師利用他的社會影響力,專門為佛學會贈送了一套大藏經,放在三衢佛學會里,讓居士閱讀。到了1928年,三衢佛學會從祥符寺遷到了天寧寺,所以,天寧寺也是傳承了弘一法師的法乳,和他的藝術是一脈相承的。
沒想到啊,市區的一條天寧巷,巷子裡的一座天寧寺,竟然有這麼多的故事。不是親耳聽見親眼所見,真不知道天寧寺裡有這樣的寶貝。無論過多久,天寧寺,天寧巷依然是連線我們生活過往的橋樑,是收藏我們精彩回憶的古城明珠。今天的天寧巷,其實已經是一條熱鬧的商業街了,巷內商鋪林立,人來人往,非常熱鬧。道路拓寬後的天寧巷,不僅可以通車,甚至兩輛車向交會都顯得輕如的自如。當現代建築佈滿雙眼,突然這麼一座古剎出現在視線裡時,整顆心便在紛繁嘈雜的世界裡立刻靜了下來。有道是“天下名山僧佔多”,大凡寺觀廟宇皆建於靈山秀水之間,然而,天寧寺卻建在老城區最繁華的南街地段,這大概就是“大隱隱於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