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出師表》讀後感

《出師表》讀後感(通用10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出師表》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出師表》讀後感1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天,在閱讀陸游的詩集時,我偶然發現了這句詩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後來讀了《出師表》一文後,我逐漸明白了。

《出師表》的前五段主要講述了諸葛亮對後主劉禪提出的三條建議。第一段中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廣開言路這一政策;第二段中,諸葛亮為後主分析對宮中府中賞罰不一,會使朝廷動搖,藉此又強調了嚴明賞法這一內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諸葛亮提出了最為重要的建議——親賢遠佞。後部分中他講述了征戰史和對後主的勸諫,表明了自己對漢室復興的決心。

在此表中,我真正見識到了諸葛亮的才華橫溢,為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認為三條建議中最好的還是親賢遠佞,它是其他的基礎,也是關鍵部分。因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廣開言路,接聽善意之言;嚴明賞罰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實,諸葛亮的這三條建議在實際生活中也十分實用。我們只有廣開言路,聽從多方面的建議,從中仔細的篩選,才能將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賞罰不嚴明,那麼不同的人犯下同樣的錯,受不一樣的處罰,大家一定會有意見,弄得大家不和睦;再者說我們在社會上與一些小混混長期接觸,定然會去一些不良的場所,會學許多壞的習慣。

所以,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們去細細的品味,好好的運用!

《出師表》讀後感2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語文書上的註釋是這樣寫的。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也就是這“臥龍”。

《三國演義》裡是這樣寫的。

我曾經像許多人一樣,欣賞他的謀略,欽佩他的博學,也感嘆於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誠然,他的功績是那麼顯赫,但是寫《出師表》的他,在我眼中,與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這樣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間,受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這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為何那樣謙虛?或許你是淡泊名利,可卻從未“苟全性命於亂世”;或許你是一個布衣,可絕不“卑鄙”;或許你是那樣自覺卑微,但你這樣一個才子,讓任何一個君王“三顧茅廬”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卻是以那樣一個平凡、忠誠、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現。或許對於劉禪,你有些無奈。可更多的卻是自責,自責自己沒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樣的你,豈能不讓人欽佩。

劉備死前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劉備對他是怎樣的看重,怎樣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獨攬大權,可是他沒有,也許這就是他,只要選擇了忠誠,那麼期限就是永遠。那樣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國演義》裡被神話了的他,《出師表》中那個捧著一顆忠誠的心,向君王進諫的他,那個一輩子都盡忠盡職的博學才子——孔明,我對你的欽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學之上了。

《出師表》讀後感3

無意間看到諸葛亮的<出師表>。本文辭情懇切、感人肺腑。是我最喜歡的文言文之一,看著看著不由的大聲誦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並論,說“至於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一時之英也。”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於此可見。後人也給了其足夠高的評價,我就不在這多說什麼了。

因為喜愛多看了幾篇,於是突發奇想。如果我是劉禪,我是不是能駕馭的了諸葛亮這樣的強臣。劉備死後當時的蜀國到底是誰說了算!假設最後是蜀國統一了三國,劉禪的帝位是不是能保住?要是保不住帝位那麼他還有命活麼?

首先從白帝城託孤開始。劉備說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他的意思就是閣下才幹高於曹丕十倍,一定能辦成大事,如果劉禪可以幫助就幫助,實在不行,你就作兩川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給所有在場之人提出並且確定了諸葛亮日後的政治地位問題。”歷史上沒有一個君王肯將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來當,哪怕他的兒子是個殘疾,他都不會這樣幹。如果諸葛亮真的要奪權,又有這句話,蜀漢就要滅亡在他的手裡)那麼劉備為什麼還要這麼說呢?

首先劉備說這話的意思不是認為他兒子不行,讓諸葛亮早早的把劉禪搬開別在那礙手礙腳影響統一大業。那麼劉備為什麼還要這麼說呢?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弱主強臣。他主要表現在劉備死了以後誰在蜀漢說了算。我們不妨將劉禪與諸葛亮分成兩大陣營,看看劉禪集團的人都是誰。蜀漢政權的根基主要是由三個勢力集團組成:第一集團占主導地位的劉備嫡系荊楚集團,此前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荊楚集團遭到了重大創傷。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眼看占主導地位的第一集團就要土崩瓦解。幼主靠爹沒靠上。

第二集團前益州刺史劉璋時期的東州集團,諸葛亮早在入川前就將起其主要人物納入囊中。我們的幼主在這是叫不響。不過在這我要提一位重要人物李嚴,在劉璋時期就是東州集團中的佼佼者。自劉備入主成都以後,他在任上又屢次以少數兵力平定大規模的叛亂,充分表現了他的出色軍事和政治能力。白帝託孤之時,並非只找了一個諸葛亮,還有一個李嚴在側。劉備能把遠在成都的諸葛亮召來託孤,說明他有足夠的時間來考慮和處理這個問題,因此託孤於諸葛亮、李嚴二人,並非是僅僅因為李嚴在身邊方便之故,而是應該有其很成熟的考慮的,甚至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的。從上面看劉禪集團的人能管用的就李嚴一個。也就是說只要把李嚴擺平,劉禪就不在話下。

第三集團本地人為主的益州集團。益州集團從劉璋時期開始就沒能在政治上佔據大的舞臺,一直處於一個陪襯的地位,所慮不大,這一點,我們從《三國志》的傳記就可以知道,蜀漢就是除去王室成員,列傳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約只佔了三分之一強,而且無一是高層官吏,均為下級官吏和侍郎一類的閒官。因此需要考慮的乃是荊楚、東州集團之間的問題。一個處於弱勢的群體,劉幼主在這是叫響叫不響沒多大意思。在說了就算你叫了人家還害怕站錯隊。又有誰會跟一個沒有實力的人跑。

我們回過頭再看看諸葛亮集團,諸葛亮在加入劉備軍團的初期也沒有太大的權力,入蜀後,諸葛亮的地位甚至沒有糜竺,孫乾等人高。在劉備伐吳失敗後,他馬上想到的是現在國力衰敗,勢必會有人乘虛而入,奪取王位,而諸葛亮就是個最危險的人物,因為他在蜀國的威信太高了,劉備死後荊楚舊部,東州集團佼佼者和益州集團這棵牆上草大多選擇諸葛亮。

可見劉備託孤用意極其深刻,舉國上下,除了劉備就是對諸葛亮最敬重了,劉備算出來劉禪集團的李嚴是鬥不過諸葛亮。劉備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將這話明白地說了出來,那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樣的態度,來明確地表示他惟有盡忠而死也不會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麼樣,在那個年代裡,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應一聲“好”的。但是如此一來,倘若日後劉禪昏庸而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個輔佐不力,背主食言的罵名,在政治、輿論以及民心上都將會面對“不臣不忠不義”的罪名,並因此導致師出無名而居於劣勢。所以劉備這話與其說是信任與託孤,不如說是一種先發制人的威脅策略,亦或者是無奈之下欲擒故縱的一種權謀。

《出師表》讀後感4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這古心古香的詩句出自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筆下。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這篇《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呈於後主劉禪的一份奏表。《出師表》先講述了後主劉禪推薦了一些忠心不二的大耳,後講述了自己為什麼如此盡心盡力,以打消皇帝劉禪對自己的顧慮,並決定帶兵出征,北定中原,除奸兇,使天下太平。

讀完詩後,我深深感受到了諸葛亮的用心良苦,為了蜀國盡心盡力,拼盡全力輔助劉嬋,而劉嬋卻不積極向上,好壞不分,昏庸無能,聽信宦官之言,做了許多錯事,而諸葛亮還是盡心盡力地輔助他,把蜀國治理地井井有條,給蜀國在政治經濟打下了很好基礎。然而,劉嬋卻在諸葛亮逝世後,不思進取,膽小怕事,而就在投降前夕,蜀國仍有兵力十多萬,本可以拼死一戰,可劉嬋卻未做此舉,而且朝中的大臣竟無人敢謹言,就這樣沒有開戰,蜀國就投降了。

劉嬋的昏庸無能導致了蜀漢的傾頹,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廣泛地聽取意見,開戰批評與自我批評,在人際交往中,要選擇正人君子,遠離小人,取長補短,這樣,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層樓。

《出師表》讀後感5

一聽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人們就會不由自主想起諸葛亮來,諸葛亮的《出師表》更是表達了一對君臣之間的感恩圖報之情,《出師表》不知打動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來一直在他們中間傳誦,激勵著他們奮發有為……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經艱難坎坷,終於建立了蜀國。兩年後,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時年十六歲。諸葛亮統率蜀軍北京,駐軍漢中,準備討伐曹魏,奪取中原,光復漢室。劉禪昏庸懦弱,諸葛亮頗有後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希望劉禪繼劉備遺志,振作精神,廣開言路,嚴明賞罰,盡心國事,匡扶漢室,統一天下。

文章中有兩句,說盡了諸葛亮的一生,“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是蜀國的頂樑柱,他的這番陳詞,慷慨而情深,大義而忠烈,表明自己對蜀漢的忠誠,既是報知遇之恩,也是盡為臣之責,意在勸諫劉禪奮發有為,勵精圖治,嚴明法紀,已完成劉備的未盡之業,統一中國,可謂用心良苦。

諸葛亮不僅足智多謀,更看出的是那份竭盡為蜀漢效忠的心願,滿篇盡是治國之寶鑑,而情牽其文,感人肺腑,動之以深情,曉之其大意,而且反覆提到劉備的“遺德”、“遺詔”,陳述自己匡扶漢室的決。我想,諸葛亮能成為我們婦孺皆知的人物,不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為他的忠義啊。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仲伯間?”歷來以詩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後者頗少,唯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於歷史典冊,而且燦爛於文苑,煥發出精神的光芒。這裡面的君臣之間的忠義,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萬代的人民,讓這個名臣成為智慧與忠義的化身。

《出師表》讀後感6

讀過《出師表》的人,無不被諸葛亮的忠誠所感動,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個臣子對君主的忠言,更似一個長輩對晚輩語重心長的譐譐教誨。

從“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對國危急存亡的擔憂,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親賢臣,遠小人”的規勸,從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到“遂許先帝以驅馳”、“受命以來,夙夜憂慮”的感恩,足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有德、有能、重情重義之人。可惜,這麼一個集智、聰、能於一身的人,竟不得不聽命於一個蠢、笨、愚的君主劉禪。

儘管諸葛亮一生南征北戰,戎馬倥傯,但最終自己為之而傾盡畢生心血的王朝,還是片片降幡。憑諸葛亮的聰明,難道他不知道所追隨的君主是個昏君?難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個日暮途窮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從事的事業成功率幾近於零,可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現實中則是可悲的!

《出師表》讀後感7

歷史上,人們對於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今天,本人斗膽也來談談我對諸葛亮的一些看法。諸葛亮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後感覺蕩氣迴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

實在是智!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瞭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彷彿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於千里之外。實在是神!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效死不渝,“鞠躬盡粹、死而後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

實在是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唯一的遺憾恐怕就是沒能實現劉備的遺願了吧。以諸葛亮的才華與聰慧,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啊!人無完人,諸葛亮也確實有不足,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為他實在是無愧於一個值得千秋讚頌的人

《出師表》讀後感8

《出師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諸葛亮,卻不太像一個好人。

看到這兒,你應該有點兒奇怪吧?諸葛亮不是大忠大貞救蜀救漢的英雄嗎?我不反對以上觀點,但要加上三個字:對劉備。

諸葛亮對劉備可謂是畢恭畢敬,對劉禪呢,則是動不動就拿“先帝”出來嚇唬人,我仔仔細細地數過了,《出師表》中出現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這個詞,只出現了七次。

《出師表》對封建社會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摺。什麼叫:“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以報之於陛下也。”說穿了也就是這些臣子為什麼替你賣命?還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過是來還人情的。否則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還有這一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無緣無故不陰不陽來這麼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麼呢?這是說劉禪是亡國之君還是興國之主?會做閱讀題的同學都知道,只要聯絡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鐘之內完成這道送分題,答案是前者——亡國之君。這就充分說明,諸葛亮是恨不得早點兒讓劉禪滾蛋,然後他本人就可以實現一下劉備的遺願。

整篇《出師表》我認為是大逆不道的還是:“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而來二十有一年矣。”這,這……背義棄恩,天人共戮!單就“”這一句話,便把關羽、趙雲等功臣忘與腦後,將建蜀國,抗擊敵軍的功勞全攬到自己身上了。而且,還頗為得意,倚老賣老。

《出師表》雖說在封建社會時期是逆文,但時至今日,大家應該換一個角度去解讀這篇文章。

《出師表》讀後感9

羽扇綸巾,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運籌帷幄;穩坐戰車,用十足的信心與智謀應對挑戰。他彷彿就是勝利的代名詞,是敵軍永遠無法跨越的精神門檻。這也許是很多人想起諸葛亮時最直接的印象。然而,一篇《出師表》將其從“神”拉回“人”也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一個有血有肉、真實複雜的諸葛亮。

《出師表》誕生了一個“危急存亡”的時代,“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道出了此時蜀漢內外交困的艱難局面。面對一個年幼無知、易受奸臣控制的庸君,諸葛亮毅然扛起“興漢”的大梁。對內賞罰分明,對外撫羌聯吳,即使明知與曹魏實力懸殊,仍在準備過後進軍以圖中原。這與深謀遠慮的諸葛亮形象大相徑庭,好像一個鋌而走險的賭徒要做“生死一搏”。然而,卻正是這一堅定意志與實現“先帝遺願”的決心打動無數後來讀者。正如《正氣歌》所言的“時窮節乃現”,《出師表》“名世”與諸葛亮“鞠躬盡瘁”形象永垂不朽的原因正在於此。

然而,在率直質樸的行文中,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為人處世的嚴謹與機敏。他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是為了強調其“忠心無取之意”。諸葛亮“夙夜憂嘆”我想起所嘆的不僅僅是如何實現先主遺願,還有對於自身名聲與道德的擔憂,劉備一句“嗣子如不才,君可自立為主”給手握軍政大權的諸葛亮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在三國這個混亂的時代,“殺君自取”現象屢見不鮮,後主身邊讒臣眾多,對諸葛亮的非議也多,諸葛亮深知後主“難辯是非”,故在出師北上之際作此表以忠心,一方面表明自己無意自取立場,一方面也使眾臣明白“先帝之臣”的身份,警告他們恪守本分,不可趁國家空虛之際做“大逆”之事,這無不體現其良苦用心。

同時,文章中以極大篇幅描寫了孔明對於後主的期望,但是最後一句“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卻很黯然地道出了孔明本人對於這些期望的悲觀態度。寫此表時孔明已侍後主多年,其“不才”孔明也都諳知,但是,那個封建時代,諸葛亮個人的道德修養卻不允許其跨越取位“雷池”一步,取位的高低限制了諸葛亮所能發揮的作用,就好比一個沙漏在不停的漏沙,諸葛亮所做的只是不斷向上半部分加入沙子,卻沒有勇氣與意志將沙漏翻過來,拯救這將傾倒的大廈。在封建道德的濾紙中,一代智謀終究無法以個人力量力挽狂瀾,這是其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因而,在當今社會,我們不能做框架、教條束縛下的“單調者”,而要立足實際,努力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不給自己留下遺憾,同時,要在正確的價值觀下踐行正確的道路。

“出師一表真名士”,每當我讀到“臨表涕零”這幾句時,我的眼前就彷彿出現一個佝僂的身影和一雙含淚的眼睛,讓我掩卷不得不沉思啊!

《出師表》讀後感10

今天讀的是九上的語文課文《出師表》,是諸葛亮寫的名篇,我想:這既然是“神人”諸葛孔明先生寫的,那可真是要好好拜讀一番。便認真的讀了起來。

果然是一位大家啊,第一句話裡就有我不認識的字,汗……幸好哥哥的書上標有拼音,要不今天可真是要出醜了。

研究了一會兒後,屋裡便傳出了我朗朗的讀書聲,讀著讀著,我就陶醉在了這精煉、美妙的文字裡。

雖然這只是一次請戰書(請求後主同意他去把曹操的大本營包了餃子),但是卻寫得氣勢磅礴,諸葛亮為人的大氣,豪邁之情不知不覺的便流露在字裡行間,使我王某人(嘿嘿,獻醜了)不禁深深佩服了一把。

這篇表裡還反映出了許多問題和道理,許多也是我們當代人很需要學習的。比如這一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意思就是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這是後漢所以衰敗的原因。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我們要將於君子相交,與君子在一起時間長了,就能收到君子的感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了君子。我們應當遠離小人,和小人呆在一起時間長了,自己也會變的小人。這就和“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的道理是一樣的。

從這篇表中,也能充分看出諸葛亮的謙虛,如“庶竭駑鈍”一句中,駑鈍就是諸葛亮的謙辭。這裡也充分看出了諸葛亮的大家風範。

總之,讀《出師表》一文,感受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