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加法案例分析範文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資訊源,是教學活動實施的線索。我們提倡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內容、知識傳授的深度和廣度既應以教材為主要依據,又應結合教師實際和學生現有的知識、技能、思維水平、學習心理等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防止教學中機械地“以教材為本,以教案為本”。下面列舉的這個教學片段,試圖說明這個問題。
目前課堂教學中,許多老師幾乎完全拘泥於教材。上學期,我聽了一節實驗教材 “5的加法”新授課。教材是這樣編寫的:
教材編寫的意圖是:滲透演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那麼老師又是怎樣理解使用教材的呢?
師: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麼方法算?
生1:4+1=5。
生2:4和1組成5。
師:為什麼用加法?
生:(無人舉手)
師:昨天學習加法,把兩個數合起來,用加法。現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來,所以該用——加法。
師: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麼?
生:(略)
師:5只鳥,可能用什麼方法算出來?
生:(脫口而出)用加法。
(教師想要的方法沒出來,於是教師要求學生討論)
師:請四人小組討論。
生:(學生討論)
師:誰來彙報“5只鳥,可能用什麼方法算出來?”
生1:用加法。
生2:想組成分解。
(這時教材上列舉的三種方法,學生只想到“組成”這一種。於是,教師繼續引導)
師:有不同的想法嗎?你是怎麼想的?
生3:心裡想的。
生4:5-0=5(這時,學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師:請你說一說怎樣想出等於5?
生5:4和1組成5。
生6:跟他一樣是心裡想的。
(學生仍然想不出“數數”的方法,這時教師乾脆直截了當地“導”)
師:在心裡怎樣算?先數幾?
生7:先數4。
師:再數幾?
生7:再數5。
(至此,“用數數的方法來計算4+1=?”終於出來了)
【評析】為了啟發學生說出數數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用了十幾分鍾。在這當中學生有什麼收穫呢?學生為什麼不會想到數數的方法?實際上城市的一年級新生幾乎100%接受幼兒園教育。目前,許多幼兒園都在教學10以內加減法,而且為了更好地與小學“接軌”,他們教孩子用想組成分解的方法來計算加減法,還讓學生天天練習。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期間對10以內的加減法已達到了提取事實的階段(即脫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數數得到計算結果的階段。也就是說學生經驗中早就淡忘了數數的方法,所以學生想不到數數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
教師用這麼長的時間想達到什麼目的呢?為什麼千方百計地非要學生說出用數數的方法計算“4+1=?”呢?因為這種方法教材上出現了。有些教師以為教材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就必須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種方法。這說明教師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為本”、“以教案為本”。
學生在這十幾分鍾裡知識無增,認知水平降低,只有失敗的體驗。這樣的教學,無論是從教學目標的哪個維度來衡量,都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反而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課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要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而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麼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個字”(調、改、增、組、挖)上下功夫。調:調整認知目標,調整教學內容,調整練習題;改:改變情境(問題情境、遊戲情境、活動情境……)、改變例題、習題;增:增加讓學生探索創造的活動;組:重組教學內容;挖:挖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因素。
像前面舉的這個例子,當學生列式計算之後,教師可讓學生說一說:“4+1=5,你是怎麼想的?”學生能想出幾種就幾種,勿強求。接著教師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笑笑也在學習5以內的'加法,可2+3=?他給忘了,你能幫他想辦法算出這題的得數嗎?然後可設計遊戲和一些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練習。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說說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來表示?……如果班級學生的基礎較好,可以把5以內的加減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學這部分內容。這樣的設計,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