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傳統文化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消逝的傳統文化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消逝的傳統文化作文1
中國有許多的正在消逝的傳統文化,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就是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且傳統文化為出現斷層,但隨著漢字的簡化,城鎮化建設的推進,生產力的發展,曾經優美的傳統文化正在消逝,正在淡出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漢字是很典型的會意字,漢字簡化之前,我們看到一個字就大概知道它的意思,而另一邊的聲旁也讓我們更能便於識記,每一個漢字都是古人對自然的理解,這也是一些珍貴的研究歷史的材料,而每一個漢字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但在漢字簡化之後,它卻不再具備這些特點。它已經不能很直接地表明這個字代表的意思,它的簡化也給大家識記增添了許多困難,它也無法再承載古人的某些思想。
科技的發展也是漢字傳承路上的一隻攔路虎,人們幾乎不用再寫字,只用拼寫拼音再選擇字,這也造成了現在的人們提筆忘字的現象。我國出現的重理輕文之風也令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困難,我國比外國人在學習理科上要強得多,我們在理科學習上是領先的,這也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不如其他國家的原因。
傳統的節日也從我們的生活中漸漸淡去,現在有些人記得這些節日的原因不過兩點:一是一般的傳統節日都是法定假日;二是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美食。傳統節日本身的意義也沒有多少人在乎了。說到中秋節,大家想到的是月餅,而說到端午節,不由自主的會想到吃粽子。這是傳統節日主旨淡出人們意識的一種表現。有多少人會在聽到端午節的瞬間會反應出這是紀念屈原而定的。
我的家鄉是在農村,小時候家鄉過春節時會敲鑼舞獅,雖然那獅子不太可愛,但也會把春節的熱鬧氣氛推向高潮。現在只能在電視上看到舞龍舞獅的場面,讓人不經覺得遺憾。很多傳統習俗已經消失不見了,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不再有那份閒情逸致了,而是選擇在家裡玩電腦,看著手機。
在這傳統文化不斷逝去的時代,連我國的國粹也避免不了被淡忘的命運,我國的戲曲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曾經是大家閒時聚會的主要娛樂節目,愛好者也不少現在卻被什麼好萊塢電影壓制。這和我國沒怎麼開設傳統文化課程也有一定關係,在中國應試教育的氛圍下,傳統文化的學習已不太被重視,一些學校課程表上寫得好好的一兩節課的書法,最終卻被語文課取代,去學習一些死板的如何應對考試的技巧。
因為社會的各界人士的不重視,以及科技生活登上主流的舞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愈來愈困難。雖說在物質科技不斷髮展的今天,一些陳舊的東西應摒棄,但應取其精華,去之糟粕,保留古人留下的傳統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已迫在眉睫,讓我們把那些已消逝的傳統文化找回來,把正在消逝的傳統文化保護起來,多加學習、推廣,好好的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消逝的傳統文化作文2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如果沒有了傳統文化,就如同沒有了血脈,中華民族還有多少血脈在流淌
——題記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節日繁多的民族,中國也被稱為文明古國,五千年的古國文化深深紮根在神州大地之上。可是,隨著外文化的傳入,古國文化正在一點點的被代替,一點點的消逝。
外文化的影響
我國曆史悠久,自秦朝開始便與其他國家有所往來。兩漢時期和日本及西亞各國有了聯絡。到了後來,物質上的分享已經滿足不了雙方的.需要,於是,中外文化由此開始了交流。到了現在,中國的大陸上有了西洋樓,外國也有了唐人街。不過,最大的還是節日上的改變,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紛紛進入了中國。每個中國人似乎都受到了外國文化的影響——愚人節,不知有多少明星在微博上說自己離異,又有不知多少人的友誼受到了傷害;情人節,超市裡的巧克力被瘋狂搶購,畫滿桃心的氣球漫天飛舞。平安夜,幾乎每個學生用禮盒裝著蘋果送給老師。聖誕節的那天,大街上到處張燈結綵,比過年還熱鬧,聖誕老人的塑像和聖誕樹隨處可見,小孩兒的枕邊,都擺著一隻長長的襪子,下面還壓著一張精心裝飾的願望單。這些在西方國家才有的節日,如一陣風從大洋彼岸吹來,久久不肯散去。而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正在一點點淡忘,就拿過年來說吧,本該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現在,滿城的燈火掩蓋不了一年比一年少的人群,掩蓋不了一年比一年低的歡呼聲,掩蓋不了一年比一年淡的年味兒,人都去哪了?幾乎所有人都呆在了家裡,有的在看春晚,有的再聊天,更多的是在電腦手機前“搶紅包”,難道中國的春節真的會變成“搶紅包節”嗎?
華夏文明的去向
不僅如此,我們的華夏文明被搶走了,佔領了。不久前,韓國居然口出狂言:“春節、元宵節是我們韓國的節日,中國所謂的傳統節日是從韓國傳過去的。”這是從文化上的侵略,更是精神上的侵略。每個中國人看到這條訊息時都怒氣衝衝,談論著韓國的種種不是,而忘記了自己的“罪行”。當那些守候在電腦手機前的中國人忙著搶紅包時,殊不知鄰居韓國正年味十足。他們說不定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著春晚。飯後,又到街上散步,放飛孔明燈,馬路上,人們敲著鑼吹著號……這本是中國過年的景象,如今都已經變成人家的了。讓你意想不到的是,一大波一大波的美國人跑到中國看春晚,過春節……我們的傳統節日如一桶水,但盛水的桶有一個洞,水正在一點點流逝。
拯救我們的文化
桶破了,我們就要修補它;水漏了,我們就要重新再挑。中國人應放下手中的手機,和家人一起過春節;中國人,應放下情人節的巧克力,和家人一起過好每一天;中國人,應該放下枕邊的襪子,安安穩穩睡個好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要找回屬於自己的文化,丟棄那些並不重要的外國文化。
我們要找回屬於自己的文化,我們要拯救正在消逝的傳統節日,我們要讓華夏民族的血脈一直流淌!
消逝的傳統文化作文3
傳統文化,我想可以這麼理解:“傳統”和“文化”。
這個本該息息相關的兩個詞語,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距離依然遙不可及,就像那牛郎和織女,本該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因為天河而只能遙遙相望,只得一年一會,鵲橋相遇。
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零零星星彙總起來,組成了一個完美而又複雜多樣的體系,涉及各行各業,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但是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駛來,這些古老、奇特卻又富有藝術氣息的文化,已經被慢慢被遺失、被忘卻卻,慢慢被消磨,讓本就不輝煌的中華文明更加黯淡。到了今天,也就只剩下那零星點點了,而且有些也即將消逝。
我曾經看過一個公益廣告,上面列舉了十種中國獨有民間工藝,都是現如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上面附帶了一些資料,譬如,皮影戲有九個流派面臨失傳;水晶雕刻傳承人不足8人;中藥炮製數傳承人不足五人;可修復壁畫的勉薩派唐卡繪畫大師僅餘一人……這些資料無不揪著我的心,原來我們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所剩不多了。
在機緣巧合中,我開始接觸到一種中國傳統樂器——二胡,並開始學習。這種在民間比較多人認識的樂器,被較多人學習。但是在那些只看過聽說過卻又不瞭解的人看來,對二胡有一個不怎麼好的印象。比如街邊賣藝的人拉的,白雲山上的老爺爺老奶奶奶拉的;再比如那個“瞎子”阿炳拉的,諸如此類。就連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並且在不知二胡為何物時,就開始學習了。
學習的過程中,褪去了新奇之後,就只剩下枯燥、乏味,和無限次的磨合。再好的性子也被磨平了,我開始懶惰,開始拖拉,開始厭煩,甚至想要放棄。但在老師的堅持,媽媽的督促下,我還是很平穩的度過了四年之癢,直到今年,我一共堅持拉二胡達八個春秋。
終於二胡也成了和筷子、菜甚至於飯一樣重要的生活組成,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然而放眼望去,當初和我一起學二胡的16個人,如今僅餘兩個人在堅持,這種現象很好地反映了人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遠遠不夠,這還只是比較為人知的樂器,如果到了一些只有內行人才能念出名字的樂器,多少人還會去學習,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於是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傳統和文化分開了,因為傳統已不再是原來的傳統,文化也不再是原來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在經濟和利益面前都變了味道,一切朝錢看,導致我們很多傳統的文化都得不到傳承。
所以面當今社會,我發現很多我們獨有的東西都在以我們不為所知的速度消逝。我們能做的,只有去傳承,去關注這些真正madeinchina的東西,而不是一味單純地追求西方藝術,難道西方的金屬樂器就高大上,而中國的古典音樂就入不得殿堂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拋棄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我們還能走多遠呢?
我不敢想象:當我們都失去了傳統的文化,我們的根還能存在嗎?
消逝的傳統文化作文4
每一個粽子、每一個餃子、每一張剪紙,這都是古人的智慧結晶,不論甘甜還是苦澀,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累累碩果,它們一直在我們的身邊不離不棄,一直伴隨著我們成長,而當今的社會,卻不是這樣的了……
以前,當端午節來臨時,學校都陸陸續續發著放假通知單,當孩子們用雙手捏緊那一張薄薄的通知單時,霎那間,孩子們就像升空的火箭都露出了甜蜜而又單純的笑,在單位為了蒙於生機而努力拼搏的大人們都停下來用他們蒼老的耳朵聆聽著廣播的時候,他們仔細聆聽後,都露出了複雜的笑容,這種笑容應該是可以好好的陪伴著家人與家人共享幸福的笑容吧?但我也不確定。頓時,甜蜜的微笑就充滿了整個中國。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第二天,端午節來到了中國,當每一位中國人用翠綠的箬葉包裹著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棗子。煮熟以後,剝開墨綠色的箬葉吃著香味四溢的粽子時,都感受到了節日的氣氛,節日的濃厚、快樂、熱鬧都感染了中國人,而這些記憶使我們刻骨銘心。美,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概括。如今,每當讓人們流連忘返的端午節又降臨人世時,人們是多麼的高興、多麼的欣喜若狂、多麼的心花怒放,而他們的快樂卻是在浩瀚而廣大的網海中遨遊、卻是在西餐廳裡吃著回味無窮的牛肉、卻是在麥當勞裡與家人共進晚餐……他們做的每一步祖國媽媽都在痛苦的流淚,難道他們已經忘了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啊!我們的祖祖輩輩都堅持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難道這些經歷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就會在我們這:一輩消失了嗎?這很有可能。俗話說的好:“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沒發現美的眼睛。”
剪紙包括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花樣、喜花、春花、喪花等等。剪紙也是一種民俗藝術,它的產生和流傳同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窗花、門箋、燈花,便是在春節或元宵節時貼掛的。在北方的農村,過年時,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紙,上面貼上紅紅綠綠的窗花,門頂、窗前,貼上門箋,元宵節夜晚的燈籠上貼上燈花,把新年的氣氛造得濃濃的。喜花是結婚時作為對新房的佈置,張貼在室內,傢俱和器物上。同樣,壽花和喪花也是在過生日和辦喪事時張貼的。牆花和頂棚花是佈置房間時分別貼在牆上和屋頂上的。總之,它們大都是用作佈置環境,增強節慶氣氛,貼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
我們的剪紙藝術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而我們能會剪紙的人越來越少,如果在這樣下去的話,我們的剪紙藝術就會消失的無聲無息﹑無影無蹤。
同學們,中華民族撫養了我們,哺育了我們,為我們遮風擋雨而破壞中華民族就是我們的回報嗎?我們應該捫心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