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影響力》的讀後感

關於《影響力》的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影響力》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影響力》的讀後感1

讀《影響力》是因為此本書被譽為史上最強大、最震攝人心、最詭譎的心理學暢銷書,同時也有人推薦被為從事營銷、銷售工作的人必讀書之首,讀完之後,確實有一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算計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維侷限或者是來自社會的強大影響力操作而做出了違背內心真實想法的決定。

很喜歡《影響力》這本書是因為得出某些結論是基於跟蹤、調查研究得出的對人的行為進行解讀和判斷。另外就是書中所描述的現象都很熟悉,背後卻有很多玄機,讓人不禁想探尋答案—為什麼我明明不會買店裡10元一隻的鐲子,而看到標價是40元的同樣貨色時,卻堅持認為那個用料一定較好而為之掏腰包?為什麼你原本跟某人算不上有交情,然而在他幫過你一次之後,你會不自覺地為他說話?我們是被莫名原理驅使的人,自然可以掌握它們,用來影響別人!《影響力》用一種簡單平實的語言和生動又有說明力的故事或者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這些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壓根兒沒意識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著多麼巨大的影響力。書上每提出一個觀點都會賦予大量的事例來講解說明,讓看似比較專業術語能夠通俗易懂而不枯燥乏味。每個觀點都指向了人們非理性的弱點,而且這種非理性通常是被我們給忽視的。

雖然是一本講技法的書,但裡面的技法的確管用。本書從從比較、互惠、承諾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短缺七個角度詮釋了人性的小弱點。從這些弱點入手,可以使得人們更快地做出一些決定,特別在消費購物領域非常明顯。

一、比較

這是商家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比如先讓你購買一個大件產品,然後再推薦給你相對便宜的小件。當你買了3000塊的西服之後,一般會覺得500塊的毛衣是非常便宜的。

類似的方法還有很多,在商店裡展示兩套差別不大的西裝,一套標價一萬,一套標價三千,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覺得三千這套非常合算,會大大增加這套西裝的銷售量。

二、互惠

互惠的原則往往被運用為“給予——索取——再索取”的形式。最典型的方式就數免費試用的方式,就是因為人們在試用之後會有不好意思的感覺,這樣的銷售效果出奇的好。

同樣的,當你在請求別人做一件很可能被拒絕的事情之前先順手給人家個什麼(比如一瓶水,一塊糖……)對方接受你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同樣你在客戶暴跳如雷的時候給予對方一杯飲料,對方的情緒同樣可以得到很大的緩解。這些都是我覺得隨時可以用上的東西。

互惠原則就是利用人們不好意思的這種弱點,而萬一遇上臉皮特厚的朋友其實也沒關係,因為人們會把不遵守互惠原則的人貼上忘恩負義的標籤,受到唾棄。另一個由互惠原則引申出來的就是當你提出一個比較大的請求被對方拒絕的時候,可以提出一個比較小的請求,這時候對方一般不會再拒絕你。這就是讓步原則,既然你先退了一步,那對方也覺得自己應該做出退讓。因此許多人會先提出一個完全不可思議的.要求,在受到拒絕之後再提出他真正的目的。

三、承諾和一致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一旦認定了一件事情,就會覺得更可能實現。比如在賭馬的時候,一旦選定了支持者,就會覺得選擇的球隊、賽馬獲勝的機率大增,而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但是人們又是希望遵守自己的諾言的。比如寫下的目標比沒寫下的更容易實現,於是商家往往透過讓你寫軟文、寫承諾的方式來培養對產品的喜好。人類的慣性心理會使我們有計劃的消費,長期地繫結在這種產品之上。而一些無良商家則利用先虛報低價,讓你確立購買的承諾,然後再因為種種原因抬高售價的小伎倆來達成交易,這種情況往往防不勝防。

四、社會認同

實驗表明,在人遇險的時候,如果周圍有5個人,有人施救的機率是38%。而如果周圍只有一個人,施救的機率是75%。這可能就是人們從眾心理在作祟。如果你遇險了,最好的辦法並不是狂呼救命,而是指向一個特定的人。比如說“藍衣服的先生,快來救我!”這樣的方法會大大增加你獲救的機率。

社會認同是會傳染的,當一個自殺新聞報道之後,很快會有大量自殺想跟隨,大家會很快想到富士康的連環跳樓事件。當然社會上的群體鬧事、群體上訪、釘子戶……也是有一個社會認同的效應在裡面。當人們聽到類似的新聞,則更容易去做相應的嘗試。從這個角度來說,廣電總局和文化部對新聞的監督其實對整個社會來說還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

五、喜好

投其所好有可能是人際交往當中使用最頻繁的招數了。可以透過1、特點2、稱讚3、接觸合作4、關聯來達到相關的效果。當你和一個不認識的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一項任務,你們之間的好感度必然直線上升。所以企業和學校才會組織我們一起去拓展,增進大家之間的好感。

六、權威

中國人在迷信權威方面可能做的特別突出。只要是什麼專家推薦的東西一般都會得到群眾的廣泛接受。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許多人就利用自己的頭銜來從中牟利。當然牟利本身也沒什麼不對,就怕一些徒有其表的專家,或者一些隱藏在人間的李鬼,最後成為害人不淺的權威。

權威當然還體現在制服和標誌上,比如穿警服人的指揮更有影響力,就算有時候那個人只是一個保安或者協管。

七、短缺

少的就是好的,當我們一個人看房的時候會覺得悠然自得,一點點觀察有什麼問題缺陷。但當3個人一起看房的時候情況完全就不一樣了,你感覺到另外兩個人的虎視眈眈,這就是可怕的短缺效應。當我們感覺數量有限、截止日期快到了的情況下,往往會激發購買的衝動。但是,這些並不是短缺效應效果最顯著的地方!它效果最顯著的地方體現在當你先擁有什麼,然後一下子奪走之後帶來的地震般的力量。

當你聽到某地強拆的新聞,就會為釘子戶搖旗吶喊;當你聽到某某上訪被扼殺的新聞,就會為上訪者鳴不平。這就是稀缺性在起作用。革命的往往並不是那些一直在社會底層的人,他們往往是過過一段好日子,然後這些好日子又不復存在的那批人。要知道,給予人們一段時間的暫時自由比不給自由更危險,若想奪走那樣的自由,代價必然是沉重的。

《影響力》的可貴之處就是透過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然後很深刻的探討現象背後的本質,讓人很受啟發。做為一本技法的書,個人認為技巧無所謂好壞,怎麼用、用到什麼程度、取得什麼效果全靠使用技巧的人。

《影響力》的讀後感2

讀完《影響力》啟發很大,作者透過對大量實驗和社會現象的分析研究,揭示出了許多我們經常經歷到卻意識不到的隱性規律。很多時候,我們在做判斷時往往有“驅簡”性傾向,追求效率而放棄耗時、複雜、整體把握的決策過程,只關注最具代表性的一條資訊就做決定。作者認為,人們會頻繁地利用互惠原理、承諾和一致原理、社會認同原理、喜好原理、權威和稀缺原理等快捷做決定,以提高判斷效率。但是,也有些原理被利用而誤導我們,讓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所以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合理利用這些原理好的一面促進正面影響力,同時拒絕不好的一面防範負面影響。

互惠原理表明,別人給了我們好處,我們就會有虧欠感而覺得應當儘量回報。在工作中,要獲得員工或業務合作方的支援,付出真誠的幫助和關懷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回報。同時,我們又要警惕該原理被不良動機所利用,虧欠感會讓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在己所不力時就會拿集體或公司的利益進行交換,所以我們必須嚴厲拒絕惡意的“恩惠”,防止不知不覺中落入圈套。

承諾和一致原理源自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做出了選擇,就會自覺以行動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而自動履行承諾。這種下意識的一致性傾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樣發揮了較好的正面作用,能夠很好地增強我們的責任感。在履行生產任務、安全職責、廉潔紀律等方面,採取承諾書的形式就較好地提高了執行力。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習慣於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我們看到別人正在做就覺得這種行為是正確的,有著明顯的從眾心理。在生活和工作中,正面榜樣的力量就能起到非常好的示範效果。尤其在面臨困難的境況,在大家都無動於衷或猶豫不決的時候,必須要有帶頭人站出來帶領大家打破局面,有所作為。

人們思維的惰性還表現在對權威意見的無條件順從,不探究事物的內涵,只憑頭銜、衣著、權力等權威的外部符合就無條件恭順。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權威”的警惕性,對偽造的權威符號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讓自己輕易受到影響。另外,人們傾向認為,機會越少,價值似乎就越高,認同“物以稀為貴”。現實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必須清楚,稀缺的東西並不會因為難以得到就變得更有價值,而應該實事求是地根據自己真正的需求進行理智的選擇。

《影響力》一書讓我看到了我們意識不到卻發揮著巨大作用的隱性規律,有時看似我們主動的作出抉擇,其實早已身不由己。對於這些規律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積極發揮他們的正面作用,並警惕被其負面影響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