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的讀後感800字
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只是很詫異為什麼要把“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為《影響力》的封面,“微笑—影響力”、“影響力—微笑”它們二者之間難道有更深邃的聯絡,書中每個元素的運用,最後都應該跟“影響力”三個字相互契合才對?……帶著滿腦子的疑問,去讀這本書。
影響是一種行為,而“影響力”則是一種去影響他人行為方式的能力。每個人在各自的生活環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為模式”,而過往的經驗,也早已在腦中形成屬於自己思維構架的“圖示”,這些經驗都會不自覺的去抵禦外來影響,想要改變,談何容易?也許,《影響力》的魅力恰恰在於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透析宏偉哲理,反向推之,驗證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許你正經歷著,也許剛剛經歷過,每每看到《影響力》書中得出的`結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哦,我說怎麼會這樣呢?”,等閱盡所有文字,最後,才信了。
而對於我來說,從書中受益的不僅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會認同、權威、承諾和一致、短缺”這六條原則是怎樣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們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審視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樣運用這六種“武器”更好的服務於工作,既能“皆大歡喜”也能提高效率。作為市場營銷人員,我們時刻在“影響”和“被影響”中輪流角色,怎樣做能將“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樣做能讓權威的嘴幫我們說話,怎樣做能讓我們的產品獲得最多的“社會認同”,怎樣做能讓我們在“互惠”的同時成為這個過程中最大的贏家?巧妙的開啟“火雞媽媽”身體裡的磁帶,能給我們帶來額外的關懷;“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互惠原則”告訴我:給予以後的索取更能幫助我們順利的拿到想要的資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備的競爭能力,為客戶的維護和資源的互換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子甚多,舉不甚舉,只怕是說多了,簡單的事情就變得細碎而煩瑣。只要稍加留心,你就會發現心理遊戲的樂趣。
現在,我似乎明白這本書為什麼要用“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為封面,也許它意味心理學的神秘源自於人豐富的內心;也許,它預示著當“心理學”與“經濟學”相遇就變得微妙迷離卻又兩者相宜。而這二者的結合,恰恰成就了《影響力》,只要是看過,以後在生活中就難以避免的要給某某事情對號入座。難怪,這本書要以“社會心理學著作”示人而非“銷售技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懂得了,學會了,才能在關鍵時刻幫助抵禦那些看似光鮮卻暗藏玄機的心理陷阱,不要太大的實惠,僅此一點,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