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冬至節吃餃子(通用6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冬至節吃餃子(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節吃餃子1
早晨,我剛起床,看見姥姥買回了許多的菜:香菇、白菜、蔥、羊肉……我好奇地問:“姥姥,買這麼多的菜乾什麼呢?”“後天就是冬至了,我們先包餃子啦。”姥姥說。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以前,雖然常常吃餃子,可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今天正好讓我小試牛刀一把!
吃過早飯,全家人就開始忙了起來,姥姥調好餃子餡就開始和麵、擀皮。等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媽媽開始包起餃子,只見他們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攤平,然後夾了一些餡放在上面,把兩邊對齊輕輕一捏,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學著媽媽的樣包了起來,結果剛上“戰場”就敗下陣來。我把我包好的和媽媽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媽媽包的餃子飽滿、結實、整齊,像一隻只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餃子卻像一個個“傷兵”,有的“歪脖子”、有的“肚皮受傷”、有的……實在是有天壤之別。我只好向媽媽虛心求教,媽媽看了看我包的餃子,告訴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為餡放得過多或過少,包的時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
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重新開工了,根據媽媽指出的原因,終於親手包成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大餃子。
在包餃子的過程中,爸爸給我講了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相傳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當他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們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聽了爸爸的講述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人們說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了。
第一次包餃子,不僅使我學會了包餃子,而且讓我明白了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
冬至節吃餃子2
今天是冬至。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呢?在各種民間傳說中,最主流的說法是源於張仲景。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冬天看見有不少鄉親的耳朵被凍爛了,就叫弟子用羊肉、辣椒和祛寒藥材放置鍋裡煮,將羊肉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祛寒嬌耳湯”給百姓吃。人們吃下“祛寒嬌耳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抵禦了傷寒,治好了爛耳。以後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後來人們把這種“嬌耳”稱為“餃子”。
“冬至”節氣到來,“數九”天也開始了,這意味著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時間要來了。冬至日是“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語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為了不被凍耳朵,大家一定記得吃餃子哦,另外,冬至一過,天氣更加寒冷,出門記得多穿衣服哦!
冬至節吃餃子3
今天是冬至,老師讓我們要跟著媽媽學會包餃子,體驗一下從擇菜、和麵到把餃子包好吃到嘴裡地過程。我圍上圍裙,戴上套袖,把手洗乾淨,準備工作做好了。
第一步是和麵,先把面舀一碗放到面盆裡,然後用水一點一點的灑在面上準備把麵粉和成團。我是第一次和麵水加多了麵粉就稀了,水加少了麵粉就和不成團。“媽媽,快來幫幫我”我都著急了,媽媽過來教我把面和好。媽媽真厲害 面和好了,面盆上也乾乾靜靜的。
第二步是擇菜,我們擇的菜是韭菜,先把韭菜壞的菜葉摘掉,然後把韭菜洗乾淨,晾乾上面的水分,再把韭菜切好放到一邊。
第三步我們把切好的韭菜放到早就準備好的肉餡裡,再把香油、鹽、花椒粉、醬油等各種調料放好用筷子把肉餡拌好。我端起來聞了聞,真香,媽媽這時對我說:“香嗎?我們趕快去包餃子吧!”我高興的點點頭。
我和媽媽開始擀餃子皮,媽媽對我說:“擀餃子皮要左手拿著皮右手拿著擀麵仗,右手使勁擀,左手要跟著轉,知道了嗎?”我在媽媽的指導下一個餃子皮擀好了。下一步就是包餃子,我也是第一次包,媽媽手把手的教我。先拿一個餃子皮放在手心裡,用勺子舀一勺肉餡放在皮裡,再把餃子皮對摺邊上捏上花邊,我好不容易包好了第一個餃子,我很開心。
終於吃上香噴噴的餃子了,吃著自己包的餃子可真香。透過這次體驗讓我體會到了媽媽平時為了我是多麼辛苦。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孝敬媽媽。冬至裡吃餃子,還防止凍耳朵呢!你看餃子的形狀多像耳朵呀!
冬至節吃餃子4
前年冬至下午,奶奶開始拌餃子餡了:先把肉剁成肉餡,拿作料醃好;接著又把白菜、蘿蔔剁碎,擠水後放入肉餡中,再加入一些調味品,餃子餡就拌好了。聞一聞,啊,真是色香味俱全呀!
落日的餘暉慢慢褪去了,夜色如一塊黑幕籠罩大地。電視打開了,裡面傳出了歡歌笑語。奶奶把已經和好的面拿出來,在案板上揉勻,然後揉成細細的長條,切出了一個個的小劑子。這時,爸爸媽媽和我“上場”了。我把一個個的小劑子用手掌壓成扁扁的圓片,太簡單了,一會兒,我就完成了任務。
接下來我該幹什麼呢?我四處看看,該做下一道工序了——— 擀餃子皮,我從爸爸的手裡奪過擀麵杖,開始“教訓”一個個小圓片,受過我“教訓”的餃子皮不是這兒 “缺了一塊肉”,就是那兒 “鼓起了一個大包”,簡直就是“四不像”。大家看著我的“傑作”都捧腹大笑,我“敗下陣”來,灰溜溜地去嘗試下一道工序——— 包餃子。我先把一個餃子皮放在手心,舀了一小勺餡小心翼翼地放在餃子皮的正中央,然後將餃子皮對摺後,很細心地把邊捏好,最後學著大人的樣子用兩手的虎口一擠,一個餃子包好了。正當我興高采烈之時,這個剛誕生的“小生命”似乎很不聽話,裡面的餡兒漏了出來,我又趕忙拿了一個餃子皮“補洞”。這時,再看我包的餃子:又白又胖、油光滿面,身上還裹著一件厚厚的棉衣,結果又引來全家人的笑聲一片。
如今的我可大不一樣了,擀得餃子皮又圓又薄又均勻。今年冬至吃餃子,我家擀皮的活兒,非我莫屬。
冬至節吃餃子5
冬至到,吃餃子,剛到家看到姥姥正在包餃子,可能是猜到我中午沒有吃上餃子吧,我趕快洗洗手來幫忙。
姥姥把麵糰揉一揉,然後搓成粗細均勻的長條,又切成大小一樣的小麵糰,撒上些麵粉,因為害怕我擀的麵皮不夠圓,姥姥又幫我把這些小麵糰壓成圓圓的面片。擀餃子皮可是個技術活,用力太大,面片就會粘在擀麵杖上,還會厚薄不均。
我先把面片擀成橢圓形,再把它轉個圈,擀短的一面,如果覺得有地方厚了些,我還會再補一下,這樣圓圓的面片就大功告成。
接下來該包餃子了,這我還不太熟練,姥姥給我做了示範,我照著姥姥的樣子,把面片平攤在手上,挖了點餃子餡放上去,對摺餃子皮,輕輕把皮捏在一起,好,成功!
可我包的餃子真難看,肚子癟癟的趴在桌上。姥姥說這是因為我包的餡太少了,再包一個,多放些餡,這次的好看多了。
姥姥說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我猜,一定是因為餃子的形狀像耳朵,又熱乎乎的,吃了餃子,耳朵就不冷了,再冷的天也不怕。我可不想耳朵被凍掉,所以我要多吃點,吃著自己包的餃子真香呀!
冬至節吃餃子6
今天是冬至,我們上學的時候,姚老師讓我們自己嘗試下包餃子,我聽了,可興奮了。
放學,回到了家,我開啟電腦看作文要求是什麼?看完老師提出的要求後,媽媽對我說:“笑笑,你有沒有聽說這樣一句話呀?”我急忙說:“是什麼呀?”媽媽笑著說:“這句話就叫,冬至餃子,夏至面。”看來冬至天吃餃子是一個老傳統了,我要去和麵了。
我在面盆裡放上面,倒上水把面和成團,讓它醒一會,我先去拌餃子餡,把韭菜切碎,和上絞好的。肉餡,放上些鹽和油,一聞啊:真香。接下來就該擀皮了,我用小勺挖上餡放皮裡,在姥姥的指導下,把餃子沿邊一點點的捏在一起,這樣一個餃子就包好了,雖然不好看,但我想,只要多包幾個就會好的,餃子包完了,就該下餃子了,我在鍋裡添上了水,待水燒開了,我把餃子慢慢的放到鍋裡,下餃子的時候,一定要慢,要不然會被開水燙傷的,下到鍋裡的餃子,要用勺子輕輕的攪著,等開鍋後倒上三次涼水,再開鍋後,餃子就可以出鍋了。盛在盤子裡的餃子,個個水靈靈的,看看就誘人,吃上去一定很香,當然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新增上些蒜泥和醋。
姥姥說:冬至天裡吃了餃子,這個冬天就不會被凍掉耳朵了。我聽了開心的笑了,其實我心裡更開心的是這次包餃子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了許多快樂,也感受到了大人們做飯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