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花燈製作方法
花燈,又名燈籠。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長方形花燈製作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準備:彩紙、空的中性筆芯。
沿對角線對摺
再對摺
再對摺
展開,剛剛沒看懂的看展開圖
沿著痕跡劃線
把線加粗
開始畫若干個同心圓,圓心是那個相交的點,間隔的半徑記得大點,要不然後面不好刻。我是半徑間隔5mm畫圓。注意中間留個2-3cm的圓,以便後面用。
為了方便,把畫圓的紙的翻面四個角貼上膠,粘上第二張。注意膠不要粘到畫的圓內。
開始刻吧!請看圖:
慢慢刻,耐心第一!注意刻的時候不要刻錯,使點勁,讓第二張紙也刻上。
刻完了就是這樣了:
沿著最外面那個圓剪開,得到兩個刻好的圓。
找到兩個圓各自的圓心,上上螺絲,釘上空筆芯。最好加上個墊片。
兩個圓一樣弄,然後用膠把中性筆芯粘好。
再把兩個圓的最外圈粘住,這樣,就成了網狀的燈了。
完工!
如果想加上個燈也可以,提供一下效果圖
照的牆上很多花紋,包括房頂上。
【拓展知識】
花燈的`歷史傳說
隋朝傳說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非凡,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張燈逐漸發展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
唐朝治世因社會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 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玄宗時亦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 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誌。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臺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製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於閩南語“燈”與“丁”同音, 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臺灣習俗中,婦女在元宵節穿梭於燈下 ,祈求來年得子、添丁;在臺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裡,男丁從農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稱為“起燈”;諧音“起丁”,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涵意深遠流長。
神話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 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 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 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 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 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 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