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期歷史教學計劃合集5篇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抒寫新的篇章,請一起努力,寫一份教學計劃吧。相信大家又在為寫教學計劃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一學期歷史教學計劃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規範教學全過程,全面提高歷史與社會的教育教學質量,及培養一支業務精幹、團結協作的團隊。
二、工作目標:
1.努力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把各項常規落實到位。
2.在20××屆中考成績上保持穩定。
3.建設一個團結和諧,積極向上的教研組集體。
三、主要工作:
1.制訂學科組計劃。
2.加強集體備課活動,同時兼顧整個教研組的集體教研備課活動。
3.認真按照5+30+10的課堂教學模式上好每一堂課,注重45分鐘的課堂實效。
4.上好學校人手一課的錄影課
5. 加強教學常規的督察落實,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到實處。深入研究近三年的中考試題,在科組教師評議、篩選、組合的基礎上組織編寫應知應會,建立教學資料庫。
6.開展互相聽課、評課,及時總結。
7.參加學校和市、區教研室開展的各項活動,認真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任務。
四、活動安排
九月份:
1、教研組、備課組制訂學科計劃。
2、召開科組會議,講解工作重點。
3、隨堂聽課。
4、區初三複習備考會。
5、配合出好月考卷。
十月
1、配合教導處進行常規檢查,如教案、進度、作業批改等。
2、繼續推門聽課。
3、學科活動:研討效益課堂
4、全國中學多媒體教學課件大賽
5、參加區觀摩課
6、期中考試
十一月份
1、備課組集體備課
2、準備德育評估的相關材料
3、優秀教案評比
4、優秀作業展
5、說課和命題比賽
十二月月份
1、初三歷社學科備考會
2、備課組經驗交流會。
一月份
1、學科沙龍:如何培優輔差。
2、教學常規檢查。
3、複習備考:期末複習備考研討。
4、期末複習公開課。
5、期末閱卷。
6、期末結束工作。
第一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探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材料。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意識,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
三、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四個單元,共21課。對初一學生來說,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大部分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並可能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但還沒有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還需要培養。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認真鑽研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2、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要充分運用多媒體,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3、堅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探索,以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合作與探究能力。激發學生求知慾,提高課堂效率。
4、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5、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將教學中的點滴進行整理,加強理論學習,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五、教學進度
期中前:完成1~10課教學;
期中後:完成11~21課教學,期末複習。期末考試範圍為七上全冊。
第一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任教初一五個班。初一是起始階段年級,最大特點是:好動,好講,比較浮誇。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對新學科會有較濃的興趣。但初一學生的特點又使得他們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課只是聽聽而已,他們的記憶力、對問題的理解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尚處於較低水平,綜合歸納能力更是欠缺,況且還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上課不認真聽,學習欠積極不主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慣、行為習慣成為新學期的常規工作,而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成為今後教學工作的重點。
二、工作計劃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闡述了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歷史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
能力目標:在教學中,正確運用課本中的史料、圖片,課本中的動腦筋問題,活動與探究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日常檢測,加強學生歸納問題、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訓練。透過引導學生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使學生掌握評價歷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學會正確表述歷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鐘我展示”,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思想目標:在教學中,除了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能力培養,還應充分利用歷史課堂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透過學習中華文明的起源,青銅文明,使學生懂得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透過學習不同朝代的歷史發展概況,認識到傑出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對歷史發展所起到地推動作用。透過不同時期文化成就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古代科學家、文學家們勤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勤奮好學、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
教學重點: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銅文明;秦的統一和滅亡;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晉的建立;不同時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學難點:主要是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靈活運用知識。
2、教學進度:
按照校歷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來安排教學進度。
3、具體措施:
(1)研究初一學生心理特點,抓好起始年級的常規教育,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注意培養初一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2)深入研討教材,提高駕馭教材能力;認真學習初中歷史教法、學法指導意見,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和業務能力;
(3)完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每一課的學案。備課做到實用性強,提高課堂效率;組織好每一次單元檢測工作;
(4)重視學生能力培養,以“我的三分鐘我展示”為平臺,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表述歷史、評價歷史等方面的能力;關注全體學生和學生每個方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優生髮展,提高合格率;
(5)重視集體的力量,積極參加集體教研活動,開展好集體備課,充分發揮集體優勢,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一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歷史組的教研活動將以教學改革思想為指導,做好學校部署的教研活動,並指導、監督備課組活動。高三歷史會考依然要為達標作貢獻,因此抓好基礎、確保合格率是高三教學的主要任務;初中歷史旨在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歷史思維習慣,更好的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為初三作準備;高三、初三複習任務艱鉅,備課組需多加研討,汲取有效資訊以指導複習。初中其它年級歷史教學也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加強教學教研。
二、活動目標
教研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集合全組成員的集體智慧和能力,群策群力盡力研討優質的課堂教學方案,帶動新教師儘快融入教師行業,並加強新、老教師的磨合,互相取長補短;同時,探討和解決課堂內、外遇到的新、難問題。
三、主要工作
1、研組活動定期每兩週開展一次,並不定期地進行即時問題的解決。活動主要圍繞學校部署的任務即時展開,並側重教學方面的問題。組織好各級各類公開課和教學研討,完善教研組和備課組的教研活動。
2、隨著教學改革深入課堂,資訊科技與教學整合日益加強,教研組將共同探討、學習新的教學理念,並鼓勵本組成員進行新教學模式的嘗試。
3、教研組還將著重探討“二考”問題,初中歷史中考爭取上一新臺階、高三歷史會考也力爭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我們將總結以往經驗教訓,除注意課堂教學之外,還要加強資訊的蒐集和整合。
4、高三歷史教學中,我們也將注意總結分析近幾年的高考試卷,提取有效資訊,用於指導教學實踐。
5、配合教務處常規教學考試做好期中、期末考試及初三、高三模擬考試的安排,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監控,進一步完善質量目標跟蹤管理制度。
6、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和選修課,繼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
第一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篇5
一、教材分析:
初一歷史第一冊是政治思想性很強的一門課程,思想性、科學性、可讀性強,圖文並茂,趣味性較強。主要以課為單位,敘述我國原始社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共22課,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閱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二、教學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同時訓練學生動手製作能力。
三、實現教學目標的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絡。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透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透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透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透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有效地增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4、抓好課堂40分鐘的效率。
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講清,切實做到落實“三基”,打好基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四、考核方式: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考核方式主要採用考試。本學期爭取平均分達到及格水平,優良率和及格率能有所提高。
五、教學進度
新教材初一歷史第二冊總共有22課,從隋朝的統一講到清朝的統一,每課的內容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新教材主要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以歷史發展的線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經濟、文化的重要史實為重點。本學期共十八週,共大約有三十二個課時左右,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六個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