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道學的文化地位
作為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曾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在中國文化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常說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之一,更有人以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首先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面。哲學所關心的問題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或以為西方哲學重在關心宇宙,而中國哲學重在關心人生;這種看法若針對儒家而言,並無不妥,但若用來看待道家道教,則有失偏頗,因為道家道教實際上很關心宇宙的根本問題,如老子早在先秦時即以為:宇宙萬物皆由「道」產生而來,而「道」則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這種看法,不僅屬中國哲學史上對宇宙根本問題的首次闡釋,而且與現代科學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也頗相吻合。
老子關於宇宙根本問題的看法,為後世道教所宗承,並由道教進行了更為深入的闡發。不僅如此,道教的`宇宙論還對儒家的學說產生了深刻影響。儒家學說本來只關心現實的人生問題,而少對宇宙根本問題的思考;宋代以後,儒學方多從宇宙論的高度來對社會倫常加以論證,將「三綱五常」等上升為能與宇宙本體相通的行為規範,形成了所謂「理學」。而理學之對宇宙本體的認識,即多受道教影響,如其開山鼻祖周敦頤用以闡發理學宇宙觀的《太極圖》,實本自道士陳摶所傳之《無極圖》。
其次,道教對中國醫藥學的發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前所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長生成仙,而追求長生則首先須祛除疾病,因為疾病可以損害身體健康甚至導致人的死亡;此外,道教還有著同其它宗教一樣的慈悲胸懷,以廣行善事、積功累德、濟世利人為務,甚至以之作為得道成仙的條件之一,這也促使道士們不僅關心自身的病痛,而且去拯救他人的疾苦。是故,學道者往往兼習醫術,以致有所謂「十道九醫」的說法。據統計,漢末至隋唐五代道教醫家所佔同時代醫家的比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宋代以降,這種比率亦約有百分之十。在中國醫藥學史上,很多重要的醫藥典籍和著名的醫家都與道教有著密切的關係,如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中藥學的奠基之作《神農本草經》等的形成,皆與黃老道或方仙道有關,至於一些著名的醫家,如著《肘後備急方》的葛洪、著《養性延命錄》的陶弘景、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孫思邈等,也都屬道士之列。
除了哲學和醫藥學外,道教還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歷史上,道教曾廣泛運用散文、詩詞、小說、戲曲、音樂、繪畫等手段,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揚自己的思想觀念等,如著名的《泰山神啟蹕迴鑾圖》及《朝元仙杖圖》俱屬此類,而道教常用的「遊仙詩」和「青詞」等還成為了中國文學的一種體裁。其結果,是大大豐富了中國的文藝寶庫。
不僅如此,道教所追求的逍遙自由精神還極大地刺激了中國文人的浪漫情感,道教的許多典故也為中國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題材。例如,唐詩創作中最具飄逸靈氣的李白與李商隱,實為多受道教精神薰陶的道門中人;宋詞所使用的詞牌,至少有四十種與神仙故事或道教活動有關;元曲中的許多作品,如《邯鄲道省悟黃粱夢》、《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等,亦取材於道教典故;明清時期的著名小說,如《封神演義》、《四遊記》、《綠野仙蹤》乃至《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也多以道教思想為宗旨或深深地烙有道教文化印記。
最後,我們想談一下道教對今日所謂「環境保護」的貢獻。道教認為,人與萬物共同稟「道」而生,故「萬物與我為一」,因而主張人應該與自然界和諧相處、不能隨意地破壞自然環境。如道經言:「野外一切飛禽走獸、魚鱉蝦蟹,不與人爭飲,不與人爭食,並不與人爭居。隨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時之氣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如無故張弓射之,捕網取之,是於無罪處尋罪,無孽處造孽,將來定有奇禍也。」《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更以戒律的形式規定「不得妄伐樹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以毒藥投淵池及江海中」、「不得妄上樹探巢破卵」,《文昌帝君陰騭文》也勸人「勿登山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等等。這些戒條,無疑是較早的環境保護措施。
此外,道教徒還遵從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教導,主張「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這對於我們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杜絕「竭澤而漁」式的開發,維持可持續發展,亦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總之,古老的道教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而且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也有著巨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