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淺論方言的文化與市場

淺論方言的文化與市場

這裡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方言文化,“語言從屬於每一個具體的民族,是重要的民族標誌,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的沉澱和積累”方言也是如此,但是方言文化不等同於民族文化,方言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方言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種表現。方言文化現在學界貌似沒有明確的概念,本文的方言文化是指:一種大眾文化,一種民族的歷史文化,一種民族的認知基礎和心理習慣,一種語言的藝術。

要說到方言市場的問題,這裡我很害怕,因為我沒在其他地方看見有這個提法,這純粹是我“杜撰”我來的。但是,都到了21世紀了,改革開放都30年過去了,奧運會都在北京開過了。把市場拿來“框”方言也沒有什麼吧!什麼是方言市場呢?結合上面對方言特點的描述-----方言的地域性特點,方言的市場可以是方言的地域使用環境,但是我們認為方言的市場的概念的還應該包含方言的消費者群體。所以我是這樣給方言市場下定義的:方言的使用群體和消費群體。這裡的消費者和使用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使用者就是使用某種方言的人,消費者就是並不使用這種方言,但是他能聽懂這種方言並認同這種方言,這種方言能給他以審美的功效。為什麼方言能給人審美的'功效呢?這個就要感謝現在繁榮的娛樂界了,從最早的春晚相聲到現在的方言電影,方言的審美功效被他們日漸的體現出來了(顯然,現在方言的審美功效主要被大家集中在方言能逗樂觀眾這一點上,但是這不是方言的唯一審美功效,方言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挖掘的東西)。正是因為方言能給我們帶來審美的體驗所以方言才會走出他土生土長的地域環境,往更廣闊的空間發展,並且這種態勢的泛濫最終會為民族語言的融通帶來契機。

但是,並不是單純的方言就能給人們帶來審美的體驗,方言要上升為方言文化,這樣才能帶給消費者審美的體驗,而且方言文化又要能變成被大眾所消費的商品,這才能帶來市場。要想人家來消費,就要想一下辦法,你把沒加工過的原料拿出去賣,很顯然你賺不了錢。就想泥巴一樣,你把泥巴拉一車去大街上賣,誰買?但是,你把泥巴燒成磚,再用磚蓋成房子,要是你房子蓋得好,又能找個好地段那你就賺大方了。

方言文化要怎樣變成商品呢?當今流行著一個詞,叫“草根”,草根和方言文化的結合造就了“方言商品”。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先來了解下草根。

遇到解釋草根這個詞,我很為難。因為我在字典上沒找到這個詞,不知道這個詞的來源和出處。但是我上網一搜,居然百度百科裡面赫然的有這個詞的解釋在,所以這裡不得不厚著臉皮照搬了下來。

草根:

釋義:

“草根”直譯自英文的grass roots。有人認為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同政府或決策者相對的勢力,這層含義和意識形態聯絡緊密一些。我們平常說到的一些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等等一般都可以看作是“草根階層”。有學者就把非政府組織(也稱為非官方組織,即NGO)稱作草根性人民組織;另一種含義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階層相對應的弱勢階層。比如一些不太受到重視的民間、小市民的文化、習俗或活動等等。例如在臺灣民進dang的行動綱領中,有一條是這樣表述的:“文化鼓勵草根文化,維護文化財產及民間技藝,加強巡迴展覽演奏,平衡城鄉文化發展。”

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辭典》把 grass roots單列為一個詞條,釋義是①群眾的,基層的;②鄉村地區的;③基礎的;根本的。

來源:

“草根”的說法產生於十九世紀美國尋金熱流行期間,盛傳有些山脈土壤表層、草根生長的地方就蘊藏黃金。英文grass roots。單列為一個詞條,釋義是①群眾的,基層的;②鄉村地區的;③基礎的;根本的。

所謂“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眾化等等,但從各種文章來看,實際應用中的“草根化”的含義遠比以上的解釋來得豐富。草根和有權無權,地位高下沒有關係。 它具備兩個特點:一,頑強,應該是代表一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二,廣泛。遍佈每一個角落。照此推理,我們每一個在自己鍵盤上堅持更新的Blogger應該都是草根。網路業應該是一種草根文化。

草根和方言都是很大眾化的東西,大眾和大眾結合,那還得了這等於強強聯手,大眾就是多的意思,多+多那就是更多。當今是不能忽視這種“簡單”的結合的,比如網頁和商店的結合就是淘寶,手機和電腦的結合就是3G手機,前者身價上億,後者馬上就要來改變你的生活。你能視而不見?

草根和方言都是平民化的東西,很貼近生活,或者說草根們就是使用方言的大眾人,草根需要用方言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思想,來傳達感情。在這裡方言成了草根的一個標誌,草根也成了方言向著市場化轉型的一個催化劑,兩者相互影響,共同作用。這裡又需要解釋下,草根可以是指大眾化,當然也可以指我們這種大眾化的人。

市場經濟當中,是需求帶來了市場,市場又帶來了產品。既然把方言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推向大眾,那麼他一定存在著一定的市場份額。那麼這種市場又是什麼樣的需求導致的呢?

首先,方言作為一門語言藝術或者說是多種語言藝術,本來就存在著一定的市場份額,如:京劇、崑曲、黃梅戲,都有人願意為它們埋單。還有,前面我說道某方言對使用這種方言的人有一種感情的親近性,這種親近性也是一種市場份額的體現。

其次,08年由美國的次貸危機發端的經濟危機席捲了全球,全球經濟限於低谷。雖然我國經濟在政府的正確引導下並沒有給國內帶來過多的金融恐慌,但畢竟還是有一定影響。就業崗位減少,失業率增加,必定導致人們心中的鬱悶,而方言文化、草根文化能給人們在精神上的愉悅,山寨的惡搞更是能發洩人們心中的那股鬱悶。

再次,由於某些觀眾的審美觀點的轉變,由審美開始變為審醜。講到審醜就要講到藝術這個話題,我不懂藝術理論,所以在談到方言藝術的時候我都儘量的在迴避,但是這裡不說點不行。有人認為醜的存在價值就是為了襯托美,但黑格爾說:“在浪漫型藝術的表現裡,一切東西都有地位,一切生活領域和現象,無論是最偉大的還是最渺小的,是最高尚的還是最卑微的,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和醜惡的,都有它們的地位。特別是藝術愈變成世俗的,它也就越來越多地棲息於有限世界裡,愛用有限事物,讓它們儘量發揮效力。”黑格爾預言了傳統浪漫型藝術終結後的藝術將呈現出世俗的、個體的、醜的形態。照這麼說醜還是從審美髮展下來的,用當今很流行的一個詞來說就是審美疲勞了,所以開始審醜。這裡我不想去談藝術的轉型,因為我談不懂那個。當然我也不是說方言很醜,只是某些人覺得,這一點你絕對不能否認。就像很多人不認為李宇春漂亮一樣,但是人家就是很紅,超女的評委們就是這種審美態度。

我們的文化過去有太多的悲傷,現在我們需要的是高興,一種心理需求和審美態度的轉變給方言文化帶來了很廣闊的市場。影視----這種嗅覺很敏銳的行業,在票房和收視率的誘導下最先開始了這種文化消費的大面積傳播。

當今是一個大眾文化氾濫的時代,這是全球化在文化領域的一個特徵,也許我們的方言文化還沒有走出中國,或者說走出中國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是方言文化、草根文化本來就是很民族性的東西。傳到國外,語言環境不同,理解上肯定有困難。但是在國內,方言文化、草根文化已經開始爆發。“山寨”作為方言文化和草根文化的一種發展,山寨文化在2008年席捲了中國wang絡,這些下里巴文化在改革開放的30週年的時候找到了他們的市場,並迅速的成長了起來,以至於在今年的兩會上,政協委員倪萍把反對山寨文化作為了一個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