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國旗下講話稿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使用上講話稿的情況與日俱增,講話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上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那麼講話稿一般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承文化國旗下講話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承文化國旗下講話稿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高二六班的寧xx,今天我演講的目題是:傳承文化,誦讀經典。
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是炎黃子孫奮鬥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大家是否還記得精忠報國的岳飛,他力抗金兵,保家衛國,即使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卻依然誦出 "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 的民族氣概!是否還記得一代梟雄曹操,東臨碣石,釃酒臨江,即使歲月染白了他的鬚髮,仍舊高唱 "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的壯懷好歌!是否還記得亂世漂泊的李清照,將國家之恨紡成染柳煙濃,吹梅笛怨的哀愁,縱然簾卷西風,瘦比黃花,仍舊吟出 "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豪言壯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寶典,誦讀中華經典詩文可以加深我們對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在誦讀中親近中華經典,在親近中接受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
誦讀經典的目的在於啟迪同學們心智,培養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質,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懂得愛國、愛家、愛父母的人生道理。經過一階段的誦讀,雖“滿腹經綸”但只能悶在肚裡,或“紙上空談”,誦讀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此,我們必須要學以致用,用經典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從 “幼不學,老何為”的教誨中瞭解時間的重要性,勤學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吶喊中明白生命的價值……其實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要能在經典誦讀中真正理解為人處事的道理,昇華自己的思想。
國學的經典,華夏的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樑!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同學們,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用最高亢的聲音誦讀經典,用最昂揚的激情書寫青春,用最執著的信念成長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傳承文化國旗下講話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由我來為大家做國旗下的演講,我演講的主題是“中華孝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同學們應該對剛剛過去的`清明節記憶猶新,也對即將到來的三月三歌圩節充滿期待吧?可,是否有同學知道,這兩個節日與中國孝道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絡呢?清明節返鄉祭祖表達了對已逝親人的思念與尊敬;三月三歌圩節中的師公舞蘊含著濃濃的孝道文化,無一不在說明著中國傳統與孝道文化的密不可分。
孝道文化,即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文化傳統,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也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孝道文化經過千年的歷史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和核心價值觀。
孝敬是太陽,給人溫暖;孝敬是大山,給人依靠;孝敬是水晶,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古有晉人王祥臥冰求鯉,近有將軍陳毅探望病母,古今中外孝的事例可謂數不勝數。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從古至今,孝順不僅是衡量個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也是社會秩序穩定執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在今天,有多少人又把這種傳統的孝繼承下來呢?是否社會在不斷髮展,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那麼就可以對基本的孝的美德嗤之以鼻,置之一邊呢?難道孝的故事永遠只能停留在"感動中國"的歷史中嗎?這答案顯然不是。孝道是我們每個人要秉持一生,永遠的傳承併發揚下去的。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這個字最終會貫穿我們的一生,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那麼在中國的孝道文化裡,有哪些優秀的值得我們傳承的地方呢?我認為有三個方面:
第一,小孝孝身。我們作為孩子,作為逐漸長大的中學生,應該力所能及的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恭敬他們的合理需求。為什麼不在父母工作勞累之後回家時給他們捶捶背,做上一頓飯,洗洗碗呢?孝敬也並不只限於父母,為什麼我們不在老師辛苦講解以後休息時給他們送上一杯溫水呢?這樣溫暖的不僅僅是長輩,更是這個世界的所有人。
第二,中孝孝心。我們應該能獨立自主的照顧好自己,讓父母對自己放心。這需要我們平日裡安定徐為,不毛躁。試問哪一位長輩不打心底地去關愛子女呢?只要我們照顧好自己,讓長輩放心,我們的健康對於父母長輩亦是一種回報,是一種孝順。
第三,大孝孝志。長輩們總是希望我們能學有所成,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只要不是過分的想法,我們都應該有選擇的接受,仔細考慮父母的意見,理解父母的想法,把自己的夢想和對社會的責任結合在一起,盡力而為努力去實現。是所謂“立身行道,揚名於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哪怕不能成為多麼傑出的人物,也要做好自己,這樣長輩也能心滿意足啦。
既然孝道無論在傳統文化還是現代社會都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麼我們是否要將傳統的孝道文化一成不變地傳承下來呢?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歷史上任何一種文化的流傳,必然是基於原有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增添它所歷經的時代賦予它的新的含義。同時,傳承的過程中斬斷殘枝,剝除陳舊的落後的思想,方可行之。魯迅先生早對一度被人們尊奉為孝道標準的《二十四孝》進行了強烈的抨擊和批判——舍子救母,視命如草,不惜剝奪孩子的生命也要履行孝道,何其殘忍!這濃墨重彩顯示了紮根在人們心上的封建文化的愚昧和無知,在魯迅的年代就有有識之士認識到了這些,我們今天就更不能墨守陳規,我們就應該更先前看,將孝賦予時代的新意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違背綱常而又不輕視生命和人權。只有跟隨時代發展,不斷繼承和創新,才能將孝更好的發揚下去。
我們希望看到的那一天,沒有空巢老人的嘆息,沒有不肖子女的傳聞,孝的履行不再需要法律來約束……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念,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便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接的鏈條,一旦斷鏈,永無連線。在清明過去,三月三等傳統節日到來之際,讓我們重視孝道,發揚孝道,創新孝道,做一個品德優良的三中學子,做一個繼承美德開拓創新的現代人!
傳承文化國旗下講話稿3
親愛的同學們,敬愛的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來自高一(7)班的xx,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感悟重陽,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唐朝時成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這天,所有的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飲菊酒,放風箏。
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最尊貴的,有長久長壽的含義,而且秋天也是收穫的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歷代詩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而今,社會進步,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重陽佳節,人們為了從簡,漸漸不再登高、插茱萸,更有一些人因為工作忙,學業重,甚至將老人丟在家中,連電話問候都免去了。這種現象是令人心寒的。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父母辛苦操勞,而今的我們居然不顧及他們的感受,僅僅為了自己的"享受",丟下了孝道,丟下了重陽文化。
我們丟下的又何止是重陽文化?上溯至幾千年前,先輩們告訴我們哪單單隻有重陽文化。不管是尊師重道,還是勤儉節約或者別的什麼,我是又是否很好的傳承了?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其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這筆財富實在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
"融四歲,能讓梨"一個四歲的孩子,尚且知道要謙讓,當你為了一點小事斤斤計較時,你內心是否會覺得慚愧。一個人,如果生性刻薄,在與人相處交流的過程中,會造成許多的不快,所以我認為寬厚謙讓是一個人融於集體的必要條件。
高中三年,或者一生之久,我們都離不開集體,那麼融於集體是否只需要懂得謙讓?很快,另一位古人就給出了答案。東漢何湯,做把守宮門的官。為了維護宮中禁令,連皇帝都不給他開宮門,正是忠於職守的典範了。一個班是一個集體,作為班級裡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向何湯那樣,做好自已應該負責的是,或是認真做值日,或是努力學習、與班級一同進步。學校也是一個集體,每個人,每個班級也應隨學校一起進步。忠於職守,同樣是我們應該繼承的中國傳統文化。
更多的深思,你不會忘記一個重要的文化——愛國。陸游,南宋詩人,南宋抗金文人,仕途不順,抗金大業也一直受壓迫,壯志難酬,即便是死也擋不住他滿腔的拳拳報國之心,作詩留給子孫,表現出他強烈的愛國熱情。高中生與愛國同樣關係密切,我們雖然不能夠殺敵報國,確仍可以學好知識,提高文化素質,以今日之努力,築明日之成功,抱國家之未來。
這些,都是我們偉大的傳統文化,都是我們應該傳承的。
同學們,讓我們重新拾起我們所丟下的,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認真負責,謹慎地感悟中華文化,以心傳遞,用心傳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