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論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當代處境

論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當代處境

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指的是以儒家倫理為觀念架構,以宗法血緣關係為社會依託,予傳統中國人的道德價值觀和行為的道德抉擇以導向性作用的倫理體系,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論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當代處境。在此,討論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當代處境,問題的指向,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那樣宣告傳統倫理寄寓的封建社會崩解、它所發生效用的舊格局的突破或轉型,因而它本身也就死亡了。討論這一問題的指向應當是,當傳統倫理文化所揭契的道德基本價值、道德行為導向,在一種發生效用和賴以生長的舊的生態被破壞以後,它在一種新的道德生態環境中所處的境況。如此,才能避免將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入複述事實的死衚衕,並起到在當代啟用固有道德文化遺產的創化作用。

生態分析:傳統倫理文化的生長氛圍

倫理道德起源於人類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三維關係的自覺需求。這樣,倫理道德與其存在併發揮效用的自然、社會、人諸“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就構成道德的生態環境機制。如果人們嘗試對某一倫理文化進行分析,首先要進行的,就是倫理道德的生態學分析。

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是古代中國人倫理道德覺醒與自然經濟、專制政治、內聖追求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在傳統倫理生長的這種生態環境中,倫理道德既獲得了從諸種意識形式中脫穎而出的助長土壤;但同時,卻又不能不因為它本身耍承負諸種社會意識形式發展動源及面調節三維關係的過過載荷,而導致道德生態失去平衡。從而,註定其悲喜聚合於一身的獨特命運。

就前一方面而言,傳統倫理文化本身的生長環境是極其優良的。作為它的觀念架構的儒家倫理,以個人的良心作為道德的終極根據,以忠孝規範的.男性道德,以貞節約制的女性倫理,以孔顏樂處或正誼明道推動人趨向崇高所形成的處理入己、義利關係的德性規範,就完全是這~生長環境的造就,而又在這一生長環境中取得優厚的發展條件的。一方面,當中國拖曳著原始宗法血緣關係的巨尾步入文明社會,進而因以滿足一家一戶需要而運轉的自然經濟的強化,形成了宗法血緣關係與自然經濟共同作用條件下的宗法的倫理,社會文化論文《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論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當代處境》。

宗法的倫理不唯將人固定地規範在他先天賦予的家庭家族地位上,造成個體倫理調節規則的單一化和僵化;同時,也使倫理發生功效的前提條件完全集中在一定地位上的各個個體對自己“應當”承擔的道德義務的自然醒覺和主動踐行上。“良心”不可替代的道德核心位置,便由此取得。因此,有那些具備“不忍人之心”的善端和“推己及人”的善行的人,才能成為宗法的倫理中道德的人,成為宗法社會中合模的人。以“老吾者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力中心的人際倫理和“時也、命也”的自然節律交錯作用,更使良心牢固地根植於與自然統合的日常人主倫常沃土之中。

另方面,宗法血緣關係構成國家結構的範型,而國家成為家庭的摹本,家國同構造成“朕即國家”的政治層階結構現實之後,現實社會政治這隻封建傳統社會中最強勁之手,又會伸出來強求倫理由元典中的相對性人際關係規範轉換力絕對性人際關係。在傳統中國男權社會實際中,“父慈子孝”作為維繫宗族或家庭的核心規範,本基於對人生造塑者與承造者自然關係的素樸反映,但一當它進入社會政治領域並臣屬於政治要求,就衍變成“事君以忠”的無條件忠誠的、苛求臣民的單向義務規則;而同時,在中國這個蔑視女性的男權政治國度,原本應作為女性發自自我意願的道德約束方式――“貞”,在要求女性依附男權後,則變成單純制約女性的“貞節”或“貞潔”,既不允許向男性權利挑戰,又不容許她們有任何倫理試錯機會。

孔顏樂處或“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也本應是發自人覺察在現實物慾之後尚存高尚的德性生活,而凸顯出來的行為的道德選擇,但它作為普遍的道德規則,則直接是那要求人們脫離一切物質要求,放棄一切道德一利益關係自省的專制政治的產物。因為在“博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工臣”的傳統社會,如果每個人擁有足夠的財富,並在強烈的致富心理驅動下審視人際關係和選擇行為方式,那麼,現存社會秩序就難以維持了。再一方面,由於自然經濟先天地具有限制人員流動而播延先進生產操作方式的特性,而專制政治又先天地帶著禁止自由思想和開發智力資源的要求,因而.當人們以不可避免的精神覺醒致思道德問題時,就只好向內用工夫,內心之“聖”成為道德審視的唯一自由天地。但當內省而“聖”撞上政治霸“王”時,便又只好將自然帶有發展自己的的德性省思結果藏匿起來.使“內聖”與“外王”處於自覺的分裂狀態。以前者力個我內省德性不遭侵犯的領地,以後者為從事社會政治事務的現實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