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旅遊文化的核心內容
前段時間,我看到中央政府傳遞出文化強國的訊號,隨即在《羊城晚報》上發現廣東要文化強省的蹤影,及其一些具體做法,而福建則是在近日方才邁出要文化強省的步伐,從中不難分辨出閩粵兩省的政治敏感度,是以原本在經濟上可以並駕齊驅的兄弟省份,今時今日卻已判出高下。當然,以上是我個人愚見,難免謬誤,但接下來各市縣要文化強市或強縣的戰略佈署應該為時不遠了,畢竟文化強國的聲音越來越響,思路越來越清晰,那自上而下地強起來的動作是毫無疑問的,只是誰先誰後,就看各地大員的見識了。有感於此,我便搶先深挖仙遊文化的合理核心,不為貪功掠美,只想獨立思考本土文化,不願稀裡糊塗地接受有話語權的善知識們的華美包裝。
說起仙遊文化,必先明確文化是什麼,才能說得頭頭是道。而文化是什麼呢?在文化學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各提各法,光有影響力的說法就多達兩三百種,如何取捨,全憑各自用心了。我常聽到農民在讀書人面前自謙說:“我們沒文化。”顯然,在他們眼裡,讀書人,懂得多,就是有文化,以至於學歷越高,似乎也越有文化。事實上,人世間的書籍皆是普通人寫的,即使是孔聖人,在他沒被人捧起來供奉時,也是有“急急如喪家之犬”的狼狽相,可見,無論是什麼人寫的什麼書,都沒有什麼神奇之處,惟一可以奇特的是,書中所擁有或艱深,或通達,或曉暢的思想精髓罷了。不過,每本書裡的思想精髓,不管是精華,還是糟粕,都離不開生活,至多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而已。如此說來,文化並非什麼神秘的東西,而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內容。簡單地說,人類穿衣吃飯皆有文化氣息,更不用說大家用心做事,並將它們積澱總結,這自然也屬於文化範疇了。梁漱溟認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當然,以上我對文化的見解是屬於廣義的文化範疇,這樣方便深挖仙遊文化,如果有人對文化課題感興趣,完全可以將它狹礙化,並得出自己的見解和結論。
既然文化並非什麼神秘的東西,而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內容,那地處海峽西岸,福建中間的仙遊文化會是什麼呢?我想每個仙遊人耳熟能詳的仙遊文化大概不外乎祈夢文化、木雕文化、戲曲文化等美好的名片,再思索一下,或許還有科舉文化、貿易文化、遊燈文化、媽祖文化,三教文化等較為出彩的內容,惟獨忘了仙遊原創,影響仙遊至深的祝壽文化。事實上,時下談仙遊文化者,莫不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凡是對仙遊有益的,就適用於全部仙遊人,完全忽視了其他仙遊人的心理感受,極不可取。現在夢鄉雕都兩塊牌子比較硬,但祈夢文化可曾滋養了鐘山全鎮人民?而它與西苑尋常人家可曾有絲毫關聯?木雕文化或許濡養了大部分榜頭人,小部分度尾、大濟人,而它與石蒼、社硎尋常人家可曾有一點影響?其他文化也可以做如是思量,答案卻驚人的`一致,時下常見的仙遊文化的說詞,皆不能普惠於全部仙遊人,這是十分可悲的。當然,作為中國人,常被代表慣了,沒有被影響的文化,也說曾受其影響,多數人不會反抗的,即使反抗了,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沒有話語權。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要搶先深挖仙遊文化的合理核心的原因所在了。
由於仙遊的祝壽文化屬於民俗範疇,它雖能普惠於全體仙遊人,極具向心力和認同感,但缺乏熱心關注,沒有豐富內容,毫無有效宣傳,未能對外形成影響力,故而自娛自樂,無人問津。要知道仙遊初三祝壽,全國僅此一處,其中所體現的孝道和人情,都是極有中國特色的東西。無論現在社會風氣如何變化,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孝道是難以動搖的,中國人無所不在的人情是長期存在的。那麼如何彰顯孝道,兼顧人情呢?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形式,仙遊人則選擇了年屆五十即稱老,每過十年皆祝壽。很顯然,鄰里之間,知道各自年歲容易,記住對方生日較難。再加上人家子女孝不孝順,不是外人所能干涉的,而逢十祝壽,即使是不孝者,也得強顏歡笑,行一次穩重的孝禮,這對淨化人心,還是很有幫助的。因為有人做壽,即使再遙遠的親朋好友也會設法聯絡,可能就是有了這麼一次禮節性的走動,使得相互間增進了情誼,有什麼事也會相互幫扶照應。另外,仙遊壽星一般會在擺壽筵的當日凌晨謝天地,所謂謝天地之舉,無非是敬天惜福,雖然只是個儀式,但敬畏感恩之意早已深入人心,難怪仙遊人生性內斂,知恩不忘,這大抵淵源於此吧。
當然,我對仙遊祝壽文化的挖掘還不夠深入,饒是如此,一般人看了我的說法,也未必感同深受,因為仙遊祝壽是極隆重又極普通的一件事,每年初三你都能看到有仙遊人在做壽擺筵,觥籌交錯,其樂融融,除了吃喝,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事實上,仙遊人給壽星祝壽還得送禮,這禮物又分親疏,各自不同。可惜,傳統文化在文革期間被破壞嚴重,再加上現今拜金主義橫行,古禮已不復見,只剩下經過損益的禮數,因此,旁人感受不到仙遊祝壽文化的盛大場面和豐富內容。如今什麼都要講研究,講宣傳,可仙遊有名望的文化人毫不關心這件事,自然無法增益祝壽文化了,甚至連仙遊祝壽文化的源流尚無一個可以令人信服的考證,而每每假借於傳聞,著實讓人感慨萬端。如果有仙遊人願意切實考證祝壽文化的起源,流變,一定可以觸控到仙遊人的習性和根本。如果有仙遊人願意光大祝壽文化的內容,品質,一定可以提升仙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