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盤點分層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盤點分層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盤點分層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摘 要】分層教學是在高中歷史教學領域推進素質教育,構建和諧課堂,培養學生個性創造力的一項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只要教師找準原因,對症下藥,分層實施,就能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分層遞進,共同提高。

【關鍵詞】高中歷史;分層教學

一、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

1.多元智慧理論。人的智慧是多方面的,在一個人身上的表現是不均衡的。分層教學就建立在承認學生差異,面向學生差異,從學生有差異的學習需求出發實施教學的理念之上。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吃適合自己的、吃得了、吃得好的東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學生的個性,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

2.因材施教理論。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很早就有“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第四十四)、“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至而從事焉”(《墨子》《公孟》第四十八)、“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盡心上》)等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育思想。

3.“最近發展區”理論。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並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分層教學的機制與途徑

1.把握好學生層次。

這是搞好分層教學的基礎性環節。首先根據學生歷史課堂表現、課堂作業及小結驗收的情況給學生大致分層。然後再以對他們平時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察為依據,以對他們潛在興趣和能力所進行的動態研究為基礎,將學生層次作進一步確定,可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並隨時注意學生知識水平、基本能力和心理特點的變化,進行必要的層次調整,調整時有上有下,從而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緊迫感和危機感,做到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在競爭中得到整體最佳化和提高。

2.確定層次性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查和評價教學質量的根本標準。因此,設計層次性教學目標,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水平、層次相統一,是分層教學的核心性環節。將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分為識記、理解、掌握、運用四個層次,其中“識記”和“理解”層次是A、B、C三組同學均要求達到的基本目標;“掌握”是A組、B組要求達到的中級目標;而“運用”則是A組同學所達到的高階目標。在過程與方法上,讓課前設計學案ABC三組分別設計學案:C組根據課文注重知識的普遍性,強調“是什麼”,達到基本目標;A組、B組注重知識的深度,強調“為什麼”達到中級目標;A組進行多角度分析,強調問題的立體性、專題性,讓他們走在老師前面。

3.採用多種教學方法。

使用靈活多樣、層次分明的教學方法,是分層教學的關鍵環節,也是促其成功的重要保證。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注意根據教學物件的不同個性和學習基礎,選擇與分層教學相適應的各種教學方法。其一是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在師生關係上,實現由“權威――依從”型向“平等――親和”型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由“統一化”、“同步化”和“標準化”向“靈活化”、“多樣化”和“個別化”的轉變;在教學活動上,實現由“教師講、學生聽”向“教師導、學生動”方向的轉變。組織學生開展自學、思考、討論、演講、辯論、角色演練等各種教學活動。其二是把握好教學速度及難易程度。在總的傳授指導思想上,做到起於C層,重於B層,顧及A層。例如對三組應共同掌握的基礎知識和重點、難點,要注意兼顧各個層面,實施低速教學,並且輔之以大量層次性課堂提問和練習加以鞏固。在探討加深加寬的知識鍛鍊綜合技能時,適當加快教學速度以滿足A組同學的要求,對其他組織是鼓勵跟進,但是不做硬性規定。其三是進行梯度提問和訓練。進行課堂提問時,保證課堂提問的難易程度分別適合於三個層面的同學。在設計課堂練習時,也注意層次有別。為C組同學提供模仿性基礎題,要求他們就題論題,一題一解;為B組同學提供中檔題,要他們立體理解,發散思維;為A組同學提供一些智慧性、綜合性較強的高檔題,要求他們一題多變,富於創新,體現技能。同時注意對各個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辦法進行恰當的鼓勵、啟發、引導。為學生留課下作業時,教師不能搞“一刀切”,注意在質與量,難與易等方面區別。作業評語以激勵表揚為主,儘量做到因人而異。除此以外,為提高分層教學的課堂效率,教師應對三個層次的學生進行必要的“動”“靜”調解,安排不同的教學活動。

4.進行層次性檢測和輔導。

這一環節是搞好分層教學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在考試和測驗命題時,筆者注意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確定試題難度的層次性。一方面,保證基礎題、中檔題和高檔題的比例在7∶2∶1左右;另一方面,在試卷形式上分成卷一、卷二。卷一為必做題,卷二為選做題,供B組、A組同學選用,或為A組增加部分附加題。在課內外輔導方面,筆者更注意加強針對性,突出層次性,提高實效性。主要辦法有三:一是利用課餘時間為A組同學開設第二課堂,為他們搭建提高歷史綜合技能的演練平臺,幫助他們強化興趣,拓寬知識面。為他們自主學習指明方向。二是為B組同學在鞏固知識、強化技能方面定期進行小組輔導。為他們提供參考性方法。如和同學一起將中國近代史上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的各個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改編為順口溜形式去趣味記憶。《中英南京條約》改為“割讓香港不列顛,賠款2100萬,開放五處通商岸,英貨稅率共同籤”;《馬關條約》改編為“割讓遼東澎臺島,賠款白銀2億少,沙市重慶蘇杭跑,投資設廠稅收少”;三是為C組提供“補救式”輔導,幫他們查漏補缺,釋疑解惑,防止知識負積累。如與他們共同整理單元知識框架,給出“樹幹”,引導他們新增“樹葉”。促使他們增強信心,提起興趣,向B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