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比較閱讀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比較閱讀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比較,是人們分析、認識和鑑別事物的重要方法。在社會實踐和科學實驗中,人們總是透過對相似或不同事物的互相比較才獲得正確認識的。所謂“有比較才有鑑別”正體現了這種意義。因此,“比較”也被心理學列為思維的重要環節,它是人們常用的一種思維方法。

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質兼美,頗有代表性,而每個教學單元的編排則又是經過反覆推敲後精心設計的。特別是把同一題材,同一文體的文章編排在同一單元,使之更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典型性。加之每篇課文都有預習提示和自讀提示,都有一個體現寫作特點的學習重點,所以儘管同一單元中每篇課文的學習重點不一,但相互之間都有著內在的聯絡。因而,如果把這些學習重點聯絡起來,就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面。這樣便可開闊學生的眼界,促使他們提高閱讀水平。

那麼,在教學中如何才能使學生既掌握每篇文章獨具的特色,又根據其內在聯絡學到較完整、較系統的知識呢?我在教學中注意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有機結合。比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讀讀、講講、議議、練練的過程,是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是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教師引導點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作基礎,比較就無從談起;同樣,如果沒有教師及時的點撥,學生的比較就容易陷入盲目之中。可見,比較閱讀法是建築在“學導式”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只有將二者有機的結合,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第二,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應多方面激勵學生質疑問難,老師更應該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透過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發掘他們求知的內在潛力。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收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如我在教學《長江三日》和佈置閱讀《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兩篇寫景散文時,就採用了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比較這兩篇文章在寫作方法上的同異。學生透過閱讀,認為這兩篇文章在寫景時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徵,都透過點面結合、動靜結合,寓情於景的。但兩文又各有側重:《長江三日》主要描寫白天長江三峽的奇景,作者雖然三個峽都寫,但著力點顯然是放在三峽中最具有詩情畫意的巫峽上。先分寫巫山十二峰中的第一峰和神女峰,具體展現巫山雲蒸霞蔚的壯觀及其神話傳說;又由山到峽,全面展示巫峽上奇麗的風貌。而且作者不是靜止不動、照相式地寫景,而是移步換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輪船的行進,又具體描繪出了景物多姿多型的變化。例如剛進瞿塘峽時,只見“前面天空露出一片金色陽光,像橫著一條金帶”;而當船過瞿塘峽後,在層巒疊嶂中遠方出現的則是“一團紅霧”,“深谷中反射出紅色寶石的閃光”;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紅團更紅更亮了”,輪船就迎著這團紅霧,迎著千萬道強烈的.陽光,來到一片“明朗的金黃色朝陽之中”。這是一幅何等壯觀而又色彩繽紛的江上日出圖,使人油然而生身臨其境的美感。這正是作者注意了“點”與動態的描寫所產生的強烈藝術效果。

而朱自清在《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則著重描繪了秦淮河那獨特迷人的夜景,觸進了作者濃郁的情感。作者以燈影為主,以水、月相輔,勾勒出一幅幅有聲有色的畫面:有的華燈映水,雅中見麗;有的燈月交輝,淡遠迷人;有的燈火紛然,熱鬧活躍;有的則疏燈淡月,空靈寂靜。這一個個各具特色的畫面相互映襯,交織組合成了秦淮河淡雅、幽遠、極富魅力的獨特夜景,使得內情與外物渾然一體,天衣無縫,充滿了詩情畫意,不能不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透過比較,學生懂得了“文無定法”,但有規可循;選材的角度、寫景狀物的方法形式不拘一格,但都殊途同歸,關鍵是作者必須緊緊抓住自然景觀最具代表性的特徵,諸如形狀、顏色、情態、音響等;景物描寫的作用雖各不相同,但卻都是為主題服務。可見,運用比較閱讀法既可幫助學生確立明確而清晰的概念,使之分清事物的異同,又有助於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給他們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閱讀教學應以分析為前提,以比較為關鍵。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對課文的分析中,對學生易於理解的問題,可適當予以啟示,作出簡單的概括;對不易把握、難以理解的問題,則應結合課文重點分析或作補充說明,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逐層掌握課文內容,獲得鮮明而深切的印象。概言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只要分寸掌握得當,比較對應事例自然,才能既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陳舊教學方式,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和綜合概括能力,還有利於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化,從而為他們將來在工作中分析、解決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