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當教師》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如果我當教師》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一種閱讀叫含英咀華,有一種愛叫厚德載物,有一種教育叫堅持就會創造奇蹟。
——題記
葉聖陶先生的《如果我當教師》就是一本需要一讀再讀,反覆推敲與琢磨的書。在晉莊中心校的推薦下,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兩遍了,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思考。
《如果我當老師》中的文章樸質無華,卻道出了為人師的真諦。編者的意思是“重新”發現葉聖陶,而我讀起來,感覺是重溫了一下現在提倡的教育理念。為什麼這樣說呢?一是我們在平時讀到的教育論著中,有很多引用葉老的話語的;二來也說明葉老作為一名教育家,他的思想是超前的,與現在課程改革提倡的很多教育理念是“不謀而合”的。這本書從“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的”教育本質觀;“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的素質教育觀;“教育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哲學觀;“德育總跟智育體育結合在一起”的全面發展觀等七個專題闡述了教育對學生的巨大影響以及作為一位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教育。雖時隔數十載,這些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教育教學工作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大家拜讀。現將本書中的一些精彩內容和自己的思考感悟與大家分享交流: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葉老認為“教育”一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養成好習慣”。而本書開篇的兩個專題分別是“學校教育應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和“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兩點看似是獨立的,但實則是相通的,因為良好的習慣能夠使人一輩子受用。在書裡,葉老先生主要強調了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他在書中提到:“無論怎樣好的行為,如果只表演一兩回,而不能終身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說說,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遊戲;只有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到了經常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結果還是沒有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答案就在這裡,就是沒有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當做常態工作來抓,沒有做到持之以恆。葉聖陶先生說從小學開始抓學生的習慣養成,一直抓到中學,歷時十年。因為學生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長期行動。用十年的漫長付出,才有可能等到花開。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要一個一個地提醒、引導,抓反覆,抓落實,持之以恆,直到抓出實效為止。就學習而言,首先應該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目前中小學生的書寫水平普遍較低,字跡潦草,卷面不整潔,讓教師們頭痛不已。因此,學生入學後要養成的第一個好習慣就是將字寫得規範工整,整潔漂亮。只有紮實走好了這關鍵的第一步,其他學習習慣的培養才有意義,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主動預習的習慣、等等。其他方面比如勞動、衛生,節約、團結合作等等也是如此。葉聖陶先生說“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其中蘊含的道理,不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和學習能力嗎?這些,才是受教育者一生受用的東西!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做人,才是合格的公民。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勤於筆耕的教育家,葉聖陶一直在思考,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答疑、解惑,在這漫長而艱辛的育才過程中,少不得對學生們進行必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芸芸學子們的思想品德課該怎麼上?葉聖陶真誠希望這堂“大課”,不僅學校要上,而且也要“搬進”家庭、“搬進”社會,各方各面通力協作,才能“水到渠成”。葉先生創造性地衍生了思想品德課的內涵與外延,認為,課內所有的知識課和技術課,課外的種種校內校外活動,實際上都有培養好思想、好品德的作用。只要老師教得好,引導得好,學生學得好,活動開展得好,就不必另加什麼“思想品德的尾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其思品、其德操,就會受到濡染,在這種春風化雨般的精神潤澤下,他們的思想境界就會不斷得到提升,品德修養也會不斷得以增強。這樣的思想品德課,讓學生們既可感可知,又入腦入心,又有幾人能拒絕呢?
今後,我也必將“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放在工作的首位!利用一切教育時機,注重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文明習慣的養成。希望我們的學生在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對生活的追求。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雖然是同讀一本書,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感悟。這是我的感悟,也是我滿滿的收穫。很幸運地與《如果我當教師》這一書再次相遇,猶如在茫茫書海中,看見了一盞溫暖的航標燈,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