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探究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實習心得體會
不知不覺,xx中學實習已經一個多星期了,上了九節新授,聽了六節師父和其他老師的,雖然量不多,但每次上完和聽完以後我都會去反思,一方面我不斷地修改自己的教案,另一方面我總是回想我在大學裡所學的理論知識,再重新看一下自己的教案,然後問我自己:我每節上講說的時間超過二十分鐘了嗎?我充分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了嗎?我設定的科學探究有效嗎……
在科學探究的有效性這方面我就發現自己有很多問題。舉個例子,在講元素週期表裡每個電子層最多能填充的電子數和電子層數之間的對應關係的時候,我在這裡設計了一個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試著透過討論找出兩組數字之間的關係(類似於他們中學所學的數學題裡面的找規律題),但現實的效果跟我自己的預想大相徑庭——學生對這道“找規律”的題並不是很感興趣,我告訴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究更能加深他們對這一規律的記憶和理解,可學生告訴我說:“老師,我們更喜歡您直接告訴我們。”我聽到這句話很詫異,也覺得自己很失敗,下我好好的反思了一下,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到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我對學情分析得不到位。我只知道學生初中經常做這樣的數學題,但我沒想過這一類的數學題對我面對的這群學生說是有難度的,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對這樣的規律題感興趣;
2、探究難度偏高了。電子層數和每個電子層最多能填充的電子數之間的關係涉及到平方,對於高一下學期的孩子們說有點難了;
3、探究意義不大,我選擇探究點選錯了。因為我對教材分析得不夠徹底而且缺乏經驗,對於元素週期律這一部分哪些知識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哪些知識需要學生探究進而瞭解其本質,我還是挺盲目的',其實元素週期表這一節探究重點也就是原子結構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其他的沒有必要探究。
由此可見,探究活動是講究有效性的,並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動都能像自己設計的那樣讓學生很感興趣、很輕鬆的學到知識,前期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是很重要的,如果探究活動設計得不合理,很有可能得到相反的教學效果:比如學生不僅不感興趣反而覺得化學難了,失去了興趣,甚至不守堂紀律、走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