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傻瓜》的觀後感(精選4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個傻瓜》的觀後感(精選4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個傻瓜》的觀後感1
其實早就看這部電影了,只是總沒有看完。遺忘總是不好的,今天就繼續看了。而且很成功的看完了。
蘭徹,萊具,法涵,三個被稱為idiot的年輕人,從結識到離別到相聚,中間經歷了那麼多。他們有叛逆,有爭吵,更多的是挑戰與兄弟情義。
蘭徹的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我腦海裡,他總是那麼的有主見,有思想,敢於挑戰一切不正確的模式,敢於嘗試各種創新。最重要的是,當別人讀書都是為了一個證書的時候,他卻是為了自己喜愛工程學。法涵喜愛攝影,於是他勸說他追求自己的愛好。而且在不為人知的時候就幫他把信寄了出去,這不僅僅是幫忙,這是友誼,是兄弟之情的體現。只要一點勇氣,你的人生就會不同。得此友,復何求?
當壓力巨大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努力的面對,不要害怕,就像他對萊具說的那樣,他是因為帶了太多生活的壓力,才會一直失敗。丟掉那些畏懼,重拾自信,面向未來。
雖然蘭徹的美好形象一直閃耀光輝,但是他們兩個也有自己的光芒。萊具說,斷了兩條腿才讓我能真正站立起,
獲得這種態度不容易,我不改變。在工作與自我兩者矛盾是,他堅定的選擇了後者。沒有了自己,又怎會快樂?
法涵說他不會自殺,那個傻瓜在他皮夾裡放了張照片,如果我想自殺,就想想你們看到我屍體時,還會不會笑的起來。是啊,你的生命不僅僅屬於你自己,所以更要愛惜,哪怕不是為了你。
追求卓越,成功在不經意之間就會追上你。
追求自我,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三個傻瓜》的觀後感2
有些人,透過眼睛來看這個世界;有些人,透過耳朵聆聽世界的美好;還有些人,透過電影訴說對這世界的愛。電影,讓許多人的夢想成真,更讓許多人改變了對這世界的看法。
一場電影,能帶給人歡笑、能帶給人淚水、帶給人感動。就像《三個傻瓜》這部電影,一開始,男主角便打破了學校許多古板的規定;在許許多多的轉折中,男主角讓老師們對他刮目相看;他用他機靈的腦袋,解決了許多困難的問題。整部電影參雜著歡笑與淚水,透過三個主角間友情的羈絆,加上詼諧有趣的對話、令人意想不到的怪異舉動,讓我印象深刻。在淚水中讓人體會友誼的美好,在歡笑中使人瞭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多麼可貴、多麼令人難忘!
看完這部電影,我深刻地體會到友誼使人堅強、使人偉大,我們應該好好珍惜身邊的每一個朋友。這部電影也告訴我們遇到臨危不亂、冷靜思考,這才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其實,電影裡的三個主角怪異的舉動都讓旁人認為他們像傻瓜一樣。不過,他們懂得珍惜彼此,享受當下的每一刻,讓自己活出精彩。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感動,是久久無法忘懷的,主角們對生命抱持著熱忱的`態度,抱持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精神,都是值得學習的。
電影,改變我們對世界上許多事物的看法;電影,讓我們的生活多了一些色彩。一場電影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無法形容的,那是唯有真心體會、用“心”去看,才能瞭解的。
《三個傻瓜》的觀後感3
記憶中上一次看印度電影是已經很久年前的事了,那時,《流浪者》、《大篷車》、《啞女》等印度電影紅極一時。國慶前幾天,女兒向我推薦了一部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說她在學校的電腦上看過了,覺得不錯。我在網上找來看了一下,不算藝術性,單就故事情節而言,確實具有很好的娛樂和教育功能。
這是一部典型的印度片,兼有喜劇和音樂元素。寫了皇家工程學院的三個大學生法蘭、拉杜與蘭徹挑戰教育制度的故事。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法,如剝繭般層層展開,使影片充滿了懸念和想象空間。雖然片子較長(160分鐘),但由於情節比較緊湊,卻也不覺冗長。
看過了這部影片,我才知道,不只中國的教育有問題,世界上其他國家也面臨著相同或相似的危機。如果說,《三個傻瓜》諷刺的是印度的教育制度,那麼它也同樣刺到了中國教育的痛處。文憑至上,分數第一,填鴨式教育,這些在印度存在的教育弊病同樣在中國存在,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正因為我們處在幾乎相同的環境,所以,在觀看影片時我們能感同身受,並會不時發出會心的笑。
影片中的皇家工程學院可以說是教育制度的縮影,這裡發生的事雖然誇張,但卻是藝術的真實。
影片有這樣一個情節:教授在提問什麼是“機械裝置”。主人公萊徹不死記硬背,但卻能活學活用,他把枯燥的定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表達出來,他的回答雖然精彩,卻得不到老師的首肯,反而是另一名模範學生“消音器”得到了老師的稱讚,因為他一字不漏地背出了晦澀難懂的標準答案。在中國教育的現狀就是如此,填鴨式的教育造就了一批死記硬背、唯唯諾諾的學生,老師這麼說,他就這麼做,不敢有絲毫的懷疑和忤逆,學生的創造性就這樣被扼殺了。
還有一個情節更加精彩。考試情節公佈後,“消音器”顯得十分懊惱,因為他只得了第二名,第一名是蘭徹。在拍合影時,成績最好的同學被安排在校長的左右兩旁,成績最差的只能排在末排的最旁邊。排名制度同中國的如出一轍。在我女兒的學校,如果你想知道一個學生的成績名次,只要看他的學號就可以了,因為學號就是他在班級的成績名次;考場也是按成績好壞來分的,成績好的在一個考場,不好的在另一個考場。下次如果考得好了,考場就會換。分數和名次就成了學生頭上的緊箍咒,時不時會刺激學生的神經。
影片以蘭徹和“消音器”的比拼為線索,而結尾以蘭徹的全勝而告終,似乎預示著以蘭徹為代表的素質教育戰勝了以“消音器”為代表的應試教育,至於他是如何在現有制度的框架內取得成功的,影片沒有寫明,只能權當是一個美麗的憧憬了。
《三個傻瓜》的觀後感4
許久沒有去博友的“一畝三分地”去看看了,今日得閒,逛逛去。發現有兩個博友都在推薦印度電影《三個傻瓜》(3idiots),便來了興致。可幾次網上下載,未果(電驢可以下載,要有耐心)。幸好,一博友格外細心體貼,在部落格上就有電影的連結,旋即開啟來看。電影歷時很長,大約有三個小時,一會兒讓你大笑不已,一會兒讓你淚水漣漣,哭哭笑笑中你自有觸動,總之,不會讓你失望。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蘭徹總是喜歡說一句話:“Alliswell”(一切順利)。他用手撫摸自己的心,唸唸有詞“Alliswell”。他說心是很脆弱的,我們要哄哄它。不是因為你說了幾遍“Alliswell”,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你會有解決問題的勇氣。我想,這也符合中國古人的智慧:"心靜而定,定而慧"。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正是"自我實現預言"的最好例證了。
在現實的教育生活中,蘭徹是最獨特的一個學生了,他總是跟隨自己的心在生活,他也鼓勵他的朋友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他告訴朋友:“拋開你的恐懼,只需要一點點勇氣,人生就可能全然不同”。蘭徹用自己的故事反覆說明一個道理:“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
這是一部反思教育的電影,其中有些片段是那麼經典而耐人尋味。比如,"沉默者"演講出醜的那一段,蘭徹在黑板上寫上新新概念的那一段,這些橋段都值得我們去討論,去思考。
現在有些大學生上了大學,只是為了混一張文憑。在文憑如此貶值的年代,還要去混一張不值錢的文憑,這樣的生活該是多麼可悲!看看蘭徹的故事吧,文憑並不重要,把自己培養成有追求、有夢想、有能力的人,才是多麼重要!
光看這個電影名稱《三個傻瓜》,我覺得有些奇怪。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是他們好朋友之間的暱稱嗎?還是傻瓜向來比較單純,他們一定是和自己的心在一起的?還是人們喜歡把那些跟隨自己的心的人稱為傻瓜呢?我不得而知。我知道,中國有這樣的說法:“大智若愚”、“傻有傻福”,讓我們放下自我,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做一個真正的傻瓜吧。
或許,對於每個人來說,成功會有不同的涵義。我更想說,熱愛生活吧,總有一天,幸福會與你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