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優秀評課稿
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紹了“大熊貓、銀杏樹、中華鱘”三種活化石。內容淺顯易懂,但是相對來說也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是沈老師的這堂課卻擺脫了這類文章講解的枯燥,顯得生動、有趣。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特色:
1、教材的處理大膽靈活。學生對化石的知識瞭解不多,但是對銀杏樹和大熊貓特別熟悉。因此本課教學,沈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重組教材,運用跳躍式教學方法先教學第三自然段,這樣從學生的識知出發,將學生的生活感受與閱讀感悟融為一體,使得原本顯得遙遠、陌生的“化石”、“活化石”與學生親近了許多。
2、注重生活經驗和課堂的語言實踐,把識字和閱讀緊密結合,在本課時中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猜謎語、說說識及字形的辦法、組詞、造句、找近義詞等,使學生學得很紮實。
3、善用表演的形式融合課內外的知識。學生十分喜歡錶演,在學習了銀杏樹的段落後,沈老師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是銀杏樹,你怎麼向大家介紹你自己呢?同時要求學生可以用課文中知識也可以是自己收集到的知識來介紹自己,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邊說邊表演,把其他的.同學也帶入了一種情景,自然而然對古生物有了親切感。這樣,對古生物認識就更容易一些,更具體一些。而老師入情入境地啟發,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4、注重句子的品讀和情感的激發。在重點學習第2段時,沈老師抓住描寫銀杏樹特徵的句子進行朗讀教學,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探究了語言文字,既瞭解了銀杏樹的特徵,又使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對它的熱愛和珍惜之情
5、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前,沈老師讓學生查閱有關古生物的資料,擴充套件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他們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並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
當然,任何一堂課總會有缺憾的地方,沈老師的這節課也一樣。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沈老師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銀杏樹有哪些地方奇異?來朗讀課文,再進行問題的解答,隨機學習課文,但是可能對於什麼是“奇異”學生不太能理解因此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答得不好,使得這裡的教學有了個“疙瘩”,我想如果把這個問題改為:我們為什麼要保護銀杏樹?學生一定能比較輕鬆地找出相應的句子來,老師引導的也就不會那麼費力了。另外在學習大熊貓這段時也應該滲透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而這點沈老師忽視了。而學習本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的知識,還要增強他們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